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末风雨一九零 / 第十章 西门望太师

第十章 西门望太师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正月春寒,对时间紧迫而感到焦急的,并不只有酸枣的关东联军。
  洛阳城,东汉东都,也是东汉事实上的首都中,整个中国事实上的最高权力者,太师董卓,正负手漫步于庭院中。府门外,正挂着祭酒蔡邕亲写的桃符,左为“神荼”,右为“郁垒”,这正是中国门神最早的名字,寄予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除灾避难的寄托。
  董卓本来没有挂桃符这个习惯,在西凉与西羌反复搏杀的经验告诉他,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觉悟,前年张温六路大军试图绞杀王国马腾叛军,结果误入重围,其余五路全军覆没的危难时刻,董卓军这一路竟能全军而退。
  时间真是太紧迫了,董卓为此深感忧心。他之所以如此重视蔡邕的桃符,并一反常态将他悬挂于太师府门,其实原因很简单,无非是想朝廷中的士人示好。但这半年来,无论董卓如何揣摩他们的心理,再三研究如何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诚意,结果都是一样的。
  收获近无。
  半年了,除了蔡邕等寥寥几人愿意回应董卓的示好,其余的官僚们简直就是一群石头,怎么软磨硬泡都不为所动。
  董卓真的不能够理解朝堂上的那些士人,他们虚伪,他们贪婪,他们嗜杀。明明是不吸吮他人骨血就要死掉的渣滓,却假装自己是个无辜又无害的食草绵羊。以往在战场上,董卓对这种人嗤之以鼻,一切伪装在刀剑面前都无所遁形,但是现在却完全成了另一回事。
  董卓这些日子在认真的反思自己进入洛阳以来的决策,那些被关东叛徒当作叛乱借口的决策。废弘农王而立新帝,这错了吗?当时自己在洛阳流血之夜里救下一名殿下和一名陛下,陛下吓得瑟瑟发抖,一句流畅的话都说不出来。
  反观殿下,大难之下,不徐不急,彬彬有礼,整个宫廷惊变在娓娓道来间就能讲述得一清二楚。谁是贤者,谁是愚者,毋须多言,自在人心。
  自己使得殿下成了陛下,陛下成了殿下,这不假,但如果自己真的试图欺凌汉室,又何必废愚者而立贤者?自己并没有做错,这绝对只是叛军的借口罢了。
  现在董卓仔细想来,自己这一方最大的决策错误,不在于废立皇帝。而在于在一时间,竟然真的被士族伪善的外表骗了过去,以为他们是真心忠于汉室,以为他们是真的胸怀天下。
  人不是神仙,要让人做事,是一定要给报酬的,董卓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士族们,给的报酬多一些也无可厚非,他们毕竟是朝廷的栋梁,当时的董卓是这么想的。
  所以一开始董卓对士族极为慷慨,原先名士清流们惹怒宦官集团,被汉桓帝汉灵帝列入党锢名单,以至于不能再次为官。而董卓则对朝政进行了“拨乱反正”,党锢名士,多被他征辟为朝廷高官,袁绍党羽也各个高升,结果不久,就发生了曹操行刺。
  给的少了?这是董卓的第一反应,那时他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吝啬,哪怕袁绍放出狠话,带着自己的门客潜逃渤海,董卓也依然认为,自己只要再多给些高官厚禄便好了,于是又任命潜逃在外的袁绍为渤海太守,各路名士如韩馥桥瑁等全部提拔成二千石高官。
  结果,袁绍给出的回应来了,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包围洛阳!
  由此,董卓终于看清了士族的真面目,他们不是羊、也不是狗,他们是豺狼!他们不仅要吃草、吃肉,还要连喂食的人,也连皮带骨生吞进去!
  当初自己是怎么在这群豺狼中夺得权柄的?一念及此,董卓也忍不住开始嘲笑起自己来,这个答案实在太简单了。
  董卓就是抢过来的,半年前,就是在距离太师府不远的西门,董卓将自己的队伍在白天进城,深夜遁出城外,白天再进城,如此反复数次,以数千人的兵力向整个朝堂虚张声势,袁绍这就吓得逃离洛阳,哪怕他在洛阳已经经营了数年之久。
  如此分析下来,董卓自觉满意,对如何对待“名士”,心中已经有对策,比之前合适的多的对策。所谓士族,不过是一群畏威不畏德,吃硬不吃软的人渣罢了,只要自己对他们竖起刀剑,哪怕士族心中再如何不忿,也只能夹起尾巴,给自己摇尾乞怜,乖乖做狗。
  “太师?”
  “噢,是文和和文优到了,快请!”
  董卓正在出神寻思,侍卫们自府外领进了两人。两人都四十余岁年纪,貌伟体高,不过两人气质完全不同,一人显得忧郁落拓,另一人则是自负决绝。落拓那人名叫贾诩,自文和,决绝那人名叫李儒,字文优,俱为董卓谋主。
  贾诩本是凉州人士,因出身寒族,导致在士族中并不出名,年轻时只有阎忠看好贾诩,称其智慧,堪比张良、陈平,这两人都是前汉开国元勋,可以说重视至极,但并不为人所认可。
  结果有一日贾诩好容易走通关系被举为孝廉,结果在这个前程似锦的时候得了场大病,官也就当不下去了。是董卓的女婿牛辅在偶然间与贾诩相遇,交谈之下,惊为天人,便把贾诩举荐给董卓。
  与贾诩不同,李儒本是洛阳官员,因无显赫家世,一直无缘晋升,于是发狠之下,在董卓入洛后主动投靠董卓,为董卓出谋划策,董卓能在袁绍面前成功控制洛阳所有派系,李儒居功至伟。董卓由此对李儒十分恩宠,待若亲族,并将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李儒。
  两人都对董卓行礼,董卓已是近六十岁的老人,多年之中历经战阵,对这些礼节并不在乎,也很难改正了,所以西凉集团内部的人,对董卓行礼也大多就是装个样子,李儒名字带儒,行礼自然也儒雅非常,风度上贾诩是远远不及,但从神色上来看,贾诩却明显要更加恭敬谦逊。
  董卓一笑,将二人扶起,道:“文和文优不必多礼。”
  等两人又站起后,问道:”文和文优此来,是继续报告迁都准备事宜了么?”
  贾诩道:“回明公,正是,此次迁都,声势浩大,虽然我们以坚壁清野为名义,已经绕开朝庭,强行开始迁移百姓,但有些事,并不是拖就能解决的,掩人耳目到底只能遮掩一时,在下以为,不能再拖了,与其授人以柄,不如太师主动出击,下次朝会,必须把迁都这个议题提出来。”
  董卓并不急着表态,他微闭双眼,沉思了一会,转首又问李儒道:“文优,现在迁民的进度如何?”
  李儒沉声道:“不容乐观,司州三百余万人口,两百万在关东,这两个月间,我等不断将乡间黔首迁往郡县四周,如今能够立刻调动往关西的黔首,差不多只有四十万人。不过文和所言不差,规模如此大的人口调动,已经不仅仅是坚壁清野这个理由能够搪塞过去的了。”
  “理由?”
  “河南、河内两郡大族尤多,朝中百官即使一时猜不透太师的企图,但是动向想必已经摸得起七七八八了。”
  董卓听罢,负手对着庭院中的桑树绕树三匝,喟然叹道:“那就在后天的朝会上提出来吧。”
  “文优,你擅长辞藻,后天的迁都表文,就还是由你来写。”
  “诺。”
  “文和,我准备调整为政方针,现在我发布如下命令,你记好后,润色一番誊抄上来,我盖印后就全部实行。”
  贾诩李儒都面露惊色,董卓为政,要么不做,一做,便是动如雷霆,这短短地几句话,代表的就是董卓现在不可动摇的决心,以董卓现在的地位说出来,无异于一场政治地震。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命运已经和董卓绑定在一起,除了执行以外,他们并没有其他选择。
  “一,着董旻以大逆无道罪将袁隗等汝南袁氏族人尽数收监,十日后斩首,斩首后派出使者,将首级全部送予袁绍,并最后问他一次,是否和谈。”
  “二,文优,你把你手头的事放一放,等这道命令一下来,你就去弘农王王府走马上任,担任弘农王郎中令,我希望这个月内,有他暴病而亡的消息。”
  “三,对于皇甫嵩,不迁都还可以放下他,一但迁都,他就显得太过碍眼,现在他手底下有三万军队,驻扎地点还是扶风郡。如果他起兵与袁绍响应,迁都?那就是笑话!文和,你想办法将皇甫嵩调到洛阳,那三万人,全给我划给董越。”
  “四,再次下那什么征辟令,这次,不针对别处,就针对司州的各个什么士族,不管有名没名,只管有人没人,只要有人,就给我拉到洛阳和长安,我要所有的混球,都在我的眼皮底下,不来的,送他们去见鬼!”
  “五,给我收集火油木料,这洛阳城里,能堆多少就给我堆多少!”.
  连着下了五条命令,董卓的语气也渐渐坚如铁石,他仿佛重新置身于凉州的战场上,眼前正是数不胜数的羌兵,他们将生死一搏,而自己也是,双方只会产生有一个胜者,胜者,才能活下来。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董卓的灵魂开始无声地燃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