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末第一名士 / 第七十九章 仁义慈善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第七十九章 仁义慈善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半年当中,学识与武艺的进步自不必说。
  熟读经义对于古代的民生治理有了深入的研究,加上自己前世听的、见的,书上的、剧中的各种知识理论结合。
  光是关于民生和政治工作,郭宽就整整写了上百页的心得体会。
  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为了防止忘记,将前世的知识、经验、文章都写下来,保存在自己的“密码宝箱”里。
  从不给任何人看。
  这是一件漫长而浩大的工程,有得东西不是凭空可以回忆起来的,需要遇到事情才能想起,郭宽也准备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当然,遇事才能想起并不是郭宽偷懒,而是真真实实发生了。
  初春时分,书院许多寒门学子以及许多中年隐士都要种一些米稻蔬菜,这期间自然要用到犁。
  此时,汉末使用的大部分都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高。
  郭宽这位穿越而来的“小发明家”,自然不能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
  经过几日的观察、电视剧里隐约的回忆以及力学的反复推演,郭宽用自己的方式将汉末的耕犁进行了改造。
  当然,他的创作模型也是根据曲辕犁来的,但是对于这种只在历史书出现名字,甚至连配图都没有的东东,郭宽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好在高中力学分析没白学,最终进行了有效的改进。
  将原本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且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
  使得犁架更小更轻,易于调头和转弯,方便灵活,节省了人力畜力。
  这种好东西郭宽也不藏私,除了把图纸送于陈留三叔一份之外。
  还在阳翟造了几辆,用于书院。
  书院的受益者和阳翟百姓无不交口称赞,对郭宽的贤德更是敬佩。
  阳翟的百姓见到这种轻巧机动、便于深耕的曲辕犁,纷纷效仿。
  有不懂者前来请教,郭宽也不藏私,倾囊相授。
  阳翟周边百姓为了感恩郭宽,特地将此犁命名为——公子犁。
  不过汉末信息的传播性,外加上黄巾动乱,所以郭宽的善举并没有像之前传的太开。
  当然这都是沧海一粟,半年内郭宽给自己制作了桌子、椅子等各种家具。
  舒适、享受不谈,光是这动手能力就提升了一大截。
  对于郭宽的这些新奇“玩具”,荀彧、郭嘉接受起来也不含糊,经常到郭宽这里坐霸王椅、用霸王桌。
  不过外公对郭宽的行径却不太满意,毕竟这些在汉末称得上玩物丧志,荀爽对自己的外孙太过于看重,自然害怕他走上歧途。
  好在,郭宽白日里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而且非常刻苦,荀爽也只好勉强忍受。
  但也时常盯着郭宽,时刻不忘了监督外孙不要不务正业。
  还有一件事最值得大书特书,那就是陈慧文同学了。
  两人算得上趣味相同,外加郭宽对于“它”的性别也存有好奇,陈慧文也慢慢加入了郭宽的小圈子。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郭宽还真有点确定这陈慧文不是女的了。
  生理尚且不容易探查,但是心理已经习惯方面还是有些端倪的。
  陈慧文和荀彧、郭宽等人时常探讨经义,但是他更乐于论及时政,纵谈天下。
  对于古今的名相、重臣研究的很有一套。
  包括管仲、乐毅,周公、萧何等等,统统都是他学习的好榜样,活脱脱未来一个好士大夫。
  而且,慧文不拘小节,没有女孩子内在的那种扭捏害羞。
  除却第一次学堂相见有些害羞,自从几人混熟之后,郭宽越来越感觉慧文浑身上下的英气蓬勃。
  如果现在慧文告诉自己,其实他不叫陈慧文,而是叫周公瑾。
  估计郭宽都会信以为真。
  当然郭宽也比较纳闷,陈慧文这样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才,为什么后世自己没听过他的名字?
  纳闷归纳闷,几人相处极为融洽,毕竟从祖辈之上已经相熟,甚至还可能有点姻亲。
  阳翟的夏天极为炎热,因为自己大伯郭鸿的儿子大婚,郭宽与堂兄郭仪以及郭嘉踏上了陈留的归途。
  大兄结亲,郭宽和郭仪心情本该高兴,但是奈何此时天下经历黄巾动乱,流民四起,无数妇孺沦落街头。
  一路上,确实应了曹孟德的那句诗,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郭宽虽然开始的慈善是为了给自己和郭家造势,可是面对人间惨案,郭宽怎能熟视无睹。
  不过,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哪怕郭家实力雄厚,但是汉末悲惨的流民实在太多。
  本着救急不救穷的原则,郭宽一路走来凡是看到被遗弃的婴儿、孩童,全都让沈寰妥善安排马车,全部带回陈留。
  诞生有的人家,甚至穷到吃不起粮食,只好卖儿卖女。
  见到这种情况,郭宽可怜其悲惨,本想给些钱粮,可是他们依旧恳求郭宽卖下他们的孩子。
  郭宽也很费解,还是郭嘉给了答案。
  这些流民实在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卖给郭宽还能让孩子能够有口饭吃,不至于现在饿死。
  至于郭宽送的钱粮,能不能保得住还不好说,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郭宽带着一队虎卫。
  再说就是保住了又能坚持几日呢?
  郭宽望着路上凄惨的流民,忧伤地说到:
  “奉孝,你说这太平盛世什么时候能来啊?”
  郭嘉对于他的问题,也摇了摇头,这朝堂何时能够清明,如郭嘉这般鬼才怕也不能算到。
  最后他只能说到,
  “不知道洛阳的袁司空兄弟二人能不能占得上风?”
  此时的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且袁逢并不是和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一样。
  与他的叔叔袁彭一样,以宽厚笃诚闻名于世,与被罢免的太尉杨赐,算得上当今士人朝堂的领头羊。
  不过,郭宽想起了袁家双雄,不可置否的笑了笑。
  他二人如果出生于盛世袁家,自然能在朝堂大有一番作为,可是乱世来说还是有点欠缺的。
  一路上收养了一百多名孤儿,浩浩荡荡的抵达了陈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