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末第一名士 / 第七十章 论士的精神

第七十章 论士的精神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纵观三国演义,有两个地方最让人魂牵梦萦,心神向往。
  阳翟的颍川书院和荆襄的鹿门书院。
  而两个书院的杰出人才更是各领风骚,虽然没有正式交手,但是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联想。
  当然书院真正的起源在唐朝,汉末只有官学私学之分。
  颍川书院乃是颖阴荀氏、长社钟氏、舞阳韩氏、陈县陈氏等颍川几大士族共同建立的私学。
  集结了颍川的名师才子,就连太学也稍显不足。
  虽然颍川书院遭到了黄巾的破坏,但是经过几家一年的修整,书院也焕然一新,恢复了往日模样。
  特别让人欢欣的是,书院南方的桃林初长,已初现规模。
  今日,便是颍川书院继黄巾之乱的首次“开学”。
  当然古今的书院核心精神都是相同的,颍川书院也展开了一个盛大的开学典礼。
  当然,它们称之为祭孔。
  同样是开学典礼,也有一些区别。
  汉末比现代人更注重仪式,对于祭孔的开学典礼更为看重。
  荀爽作为书院名望最高、学识最渊博的第一人,自然成了此次祭孔的主祭人。
  荀爽正衣冠,在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
  而祭祀议程也称之为三献礼,初献、亚献和终献。
  荀爽将准备好的帛爵供奉至香案之上,宣读供奉孔子的祭文。
  所谓帛爵,分别是黄色的丝绸以及仿古的酒杯。
  念完祭文之后,郭宽也随着众人向孔圣人五鞠躬,并齐诵《孔子赞》。
  亚献和终献,由舞阳韩氏和长社钟氏的两位名士献香献酒。
  一套议程下来时间不短,郭宽也觉得氛围神圣,浑身充满了追求圣人言行的动力。
  当然,开学典礼自然少不了“校长”发言的环节。
  外公荀爽代表颍川四大家族向书院的所有学生致词,以灵帝解禁党锢入题,结合太平道的动荡,大讲治国爱民之道。
  激昂慷慨,振聋发聩。
  郭宽也觉得受益匪浅。
  不过下面进行的事情就出乎他的预料了,外公荀爽讲学之后竟然冲自己微微一笑。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我想诸位颍川学子必然听过一首民间歌谣,
  颍川大乱兮市为墟
  母不保子兮妻失夫
  赖得郭宽兮复安居
  是的,这首歌谣是颍川百姓为了感谢曾经的郭佐军而做,他火烧波才、智破广宗为扫平黄巾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他与诸位同入书院,不知诸位可想听其讲道?”
  现在的郭宽在颍川,名声还真不容小觑。
  颍川书院的学子们听到小小年纪就名噪一时的郭宽要演讲,一时间群情激奋,热闹非常。
  郭宽心道,这是把自己当成学生代表了。
  不过,外公你这偏心的也太明显了吧,大家都知道你我的关系,就这么让我赤裸裸地刷声望有点不好吧。
  但是我怎么还有点小兴奋呢!
  荀爽确实有让自己外孙刷刷声望的想法,同时也有考验郭宽一把的想法。
  毕竟,这种临时的讲学对一个人的学识、志向等各方面都要求很高。
  望着台下,对于这群未来可能位列三公、执掌一方、名垂青史的才子名士。
  如今他们在台下,而自己在台上,成为了他们的领头人。
  一股从未有过的自信油然而生,不敢称欲与天公试比高,但郭宽发现自己并不差。
  也许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
  整了整衣冠,郭宽便开始他的演讲。
  “想必诸君都听说我参与平叛黄巾,可是你们想过么,在中平元年以前,也许他们只是耕农制匠,或是贩夫走卒。
  是什么让他们拿起了锄头,拿起了刀枪,成为反贼?
  在战胜黄巾之后,我俘虏了很多黄巾士卒以及家眷,我问过他们很多遍,你们为什么会造反。”
  看到台下的学子们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深思,郭宽组织语言,继续说到:
  “他们告诉我,因为活不下去,想找一条活路。
  于是我继续追问,你们为什么活不下去?
  他们说他们税赋徭役繁重;
  他们说他们仅有的一点土地被人兼并;
  他们说他们被自己的族亲压榨;
  他们说他们无路可走。
  最后我问不下去了。”
  包括书院的一些西席,以及几大士族的中年俊才都被郭宽弄得脸色不好。
  郭宽对于他们的变化不闻不问,专心致志的讲好每一句话。
  “因为在座的诸位,绝大部分都是这群人眼中的门阀士族,包括我自己。
  是我们害得他们活不下去,死路一条。
  但我还有疑问,我们和我们的家族不都是读书人么?
  为什么会这样?
  《春秋》没有教我们兼并土地,《诗经》也没教我们封固山泽。
  难道我们才是大汉的蛀虫么?”
  对于郭宽一连串的指责,学子、观者都躁动起来,在台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不对啊,我们读的是圣贤书,我们做的圣贤行,怎么可能是蛀虫呢?
  我们有前辈陈蕃、窦武、刘淑三位先贤。
  我们的目标就是像他们三人一样被称为国之贞士,朝之良佐。
  还有我们更熟悉的颍川四长,德行高尚闻名于世。
  那么,为什么有的士族会在圣贤之路越走越远呢?”
  躁动的学子们,又随着郭宽的提问,再一次陷入深思,郭宽以新的视角发现了新的矛盾。
  他们也是第一次这样问自己,为什么?
  “因为他们丢了士人的精神。
  所以,我想问在座的诸位,什么才是我们士人的精神?”
  台下已经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盯着郭宽,等待他的回答,包括荀爽等老一辈都极其期待。
  “是从我们的先贤一代代薪火相传,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的生命,转达给我们的,一颗永不消散的火种。
  郭某人在此大言不惭,将先贤的士之精神与诸君一叙。”
  所有书院学子都高度紧张,等待郭宽的归纳概括。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乃士之维新。
  坚定追求、百折不挠,乃士之刚强。
  成士为公、忠诚为民,乃士之奉献。”
  台下包括荀爽、钟繇、郭嘉、赵俨,甚至郭宽不知道的荀彧、陈群等等,都默念着郭宽所说的维新、刚强与奉献。
  所有的学子没有了之前的焦躁与迷惘,每个人散发着狂热的目光,盯着铿锵有力、挥动双手的郭宽。
  眼眸里的目光也许可以叫做崇拜,叫做信仰。
  “圣上解禁党锢,并不是一件喜事。
  因为未来的你们将给出仕为官,你们的肩上有了更重的担子。
  诸君,从今日开始,你们准备好了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