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那是1998年5月,大四的我即将毕业,而未来做什么工作还很迷茫。当时的大学刚刚取消了包分配的制度,但在大学四年里,我从未想过找工作的事。
有的同学去打工做家教,提前体验社会,或是学英语红宝书、考托福准备出国,或是考研、考公务员。而我因为生活费够用,从未尝试打工。因为英语不好也没考虑出国,考研则根本没报名,也不想继续学习。虽然报了公务员考试,但没好好复习,完全是裸考。总之,稀里糊涂地过着,对未来完全没有概念和计划。
多年以后回想当时的情景,我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做任何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上了四年大学。学习时也不认真,作为化学系的学生,从没自己做过实验,全靠同组同学操作,实验报告和作业也是抄同学的,经常抄错。可以说是对自己毫不负责。
主要责任当然在我自己,但现在回头想想,父母没有给予任何职业规划的指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又怎么能责怪他们呢?我父亲只是南化技校毕业后,便在南京南化公司氮肥厂当普通工人,终身从事硫酸车间的生产工艺和检验工作,对社会了解不多。而我的母亲则是在一个街道小厂工作,能做的工作无非是敲打白铁皮做簸箕,或用气焊、电焊将铁皮缝隙焊好。
小时候,我也去过父母的厂里玩。
父亲的厂区在南京江北,暑假去时基本只能待在他的宿舍,无法进入生产车间。倒不是因为规章制度不允许,当时管理没那么严格,而是厂区的空气污染极为严重。我只要一进去,空气中酸味刺鼻,熏得眼泪直流,根本睁不开眼,但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却因习惯了而若无其事。父亲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了40多年,最终在60岁退休后不到一年时间就查出肝癌,然后在医院断断续续熬了一年多便去世了。后来听说,他的很多同事也都是因肝癌离世。
我母亲工作的街道小厂在我印象中如同一个昏暗、脏乱差的垃圾堆。狭小的车间乱七八糟,夏天降温靠的是没有保护罩的电风扇,砍刀一般的扇叶转动时根本看不见,只能听到嗡嗡的声响。风扇的电机转速特别快,吹在身上感觉像12级大风,连汗毛都被吹得折断,非常难受,甚至恐怖,让我只想赶紧逃离。幸好后来因为在劳动局工作的大姨帮忙,母亲调到一个区属物资企业,不再敲铁皮,而是在柜台卖蓄电池。据说当时的卖的风帆牌电池还是个名牌,连海军军舰都在使用。再后来,听说那个街道小厂倒闭了,工资都发不出。母亲在新单位虽然效益也不算好,但至少还能发工资,顺利退休,现在已经活到80多了。
其实,父亲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时南化公司新建了扬子乙烯工厂,动员员工去新厂,但父亲害怕改变环境,不愿去。结果后来扬子乙烯独立出来,待遇比南化好得多,他的同事中有的甚至当上了小领导。
再后来,南化公司在伊拉克有一个项目,需要派工人去,待两年回国可以挣不少钱,还能获得买四大件的指标(当时的四大件好像是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父亲本可以去,但一方面自己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奶奶舍不得他去那么远,便将出国名额让给了另一位同事。那位同事回国后,为感谢父亲还送了两只外国的自动铅笔——一只黑的,一只黄的,我记忆尤深,用了很久。而我们家置办电视机、冰箱等家电,还要等到十年后的九十年代。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父亲在江北的南化公司上班是住在单位宿舍的,起初每周回来一次,后来有了班车,每周能回来两次。所以我们实际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多。但父亲其实有机会调到江南工作。我的大姑妈因认识一位领导,主动请他帮忙,打算把父亲调到江南的单位工作,这样方便照顾家庭。当时的选择是NJ市煤气公司,待遇福利更好,当时还是个事业单位。但父亲觉得年纪大了,换新工作怕适应不了,最终没去。多年后才发现,煤气公司工资待遇好很多,退休金也多不少。如果父亲当年早些离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化工厂,也许癌症不会那么早发作,至少可以多活几年。
父亲为何不愿调回江南,我一直不理解,直到他去世多年后,我已人到中年,才逐渐猜测出他的真正想法,但只能徒呼奈何。
父亲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经历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我始终信奉“树挪死,人挪活”。也许这也是我一直不安分,换过许多工作和行业,矫枉过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