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赵繁也是感慨不已,看来一代名将赵子龙的官运也不怎么亨通,公孙瓒好战暴戾,杀戮上官,刘备实力低下,连连败逃,袁绍他又看不上。
赵繁又疑问道:“子龙兄,汝本前往徐州,缘何却出现在垣县?”
赵云听了先是怔了下,然后解释说道:“有少小相知好友夏侯兰致信于云,邀云奔投曹孟德,吾便率众前往许都。吾入得曹操军中,然其军中多有欺凌乡里之人,攻城后常行劫掠之事,云虽不才,却不忍此等行迳,出言相阻,恶了主将,云则遁去也!
去后,云茫然四顾,又闻得天子将还都雒阳,便到了雒阳以期投效天子。不想在城外偶遇赵司空,在其力邀下,云遂在赵府作客。日前,赵司空遣云出迎上邽赵氏族人,幸得在垣县与之相遇!”
赵繁这才愰然,这就能说明赵云为何出现在雒阳。
因为此时的赵云仍未失去忠贞爱国之心,先前在公孙瓒效力也不过是为了“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拜服于公孙瓒的个人魅力,所以才有“疏袁将军而奔于将军”一说。
也就是说赵云一直在四处寻找“明主”。
赵云选择主公的标准相比三国其他武将确实境界更高,多数人是谁强跟谁,谁给的好处多跟谁,但赵云要找的却是仁君贤主。
只是赵繁没想到赵云曾经加入过曹营。
不过想到赵云先前提的一个人,那就是——夏侯兰。
对于夏侯兰赵繁有点陌生,检索了一下记忆,发现夏侯兰在《三国志》中记载的是:赵云与夏侯惇博望交战,摛获了夏侯兰,赵云请求刘备不杀夏侯兰,因赵云知道夏侯兰有“明于法律”的本事,还推荐他成为军正。
由此可见赵云加入公孙瓒军时,夏侯兰并没有加入,而赵云在加入到离开公孙瓒的大约几年时间里,一定见过夏侯兰,不然一个儿时的玩伴,很多年没见,如何得知他“明于法律”的呢?
不过有了夏侯兰,赵云加入过曹营也算是正常的事。
夏侯兰先一步加入了曹营,而夏侯兰和赵云本就是同乡之人,不但是年龄相仿,而且打小就认识,介绍赵云加入曹军并不奇怪。
要知道,曹操在没有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之前,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忠于大汉的肱骨之臣,他的所做所为都是忠心为国的。
最傻的就是大汉真正的忠臣荀彧,还相信了曹操一辈子,最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调离中枢,在随征孙权途中,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
而且曹操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还称自己为“大汉征西将军曹候”,自我标榜是为忠臣,也成功让后人在曹操是奸臣与权臣之间摇摆。这一点很曹操吧!
至于赵云离开曹营,估计就是看不惯曹操动则屠城和纵兵劫掠百姓的坏习惯,和他寻找的“贤仁之主”大相径庭。
通过一番谈话,赵繁这时对赵云的志向有了大致的了解,可以说赵云现在是在“骑驴找马”的寻找明主,甚至想过要投效天子。因此,在没有遇到其他明主之前,刘备只能是他的最好选择。
至于为什么说赵云在“骑驴找马”?
因为赵云离开刘备七年后,见到刘备的第一句话就是:“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从中可窥,赵云开始也未必是中意刘备的,只是“未有如使君者”罢了。
如此一来,赵繁只要做到“有如使君者”或是“越使君者多矣”二点中的其一,就大有可能将常山赵子龙收于麾下。
赵繁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可能。
第一点就是自己的执政理念和赵云寻找的“贤仁之主”相似。
第二就是在感情上功夫,虽然刘备先于他认识赵云,但现在有叔父赵岐这道桥梁,很快就会拉近距离,以真心真心换真心嘛!而且大家是同姓,“同姓三分亲”这话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第三他的起点比刘备好太多了,刘备现在的情形可以说是非常的落魄,而且刘备还没有得到“刘皇叔”这一称号,影响力一般般;甚至还不如他赵繁,自己添居一郡之主,而且还是上郡,影响力刘备与之相比可谓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还有个做司空的叔父。
第四要知道赵云但凡有个好的去处也不至于去投奔刘备,就比如赵云在公孙瓒手下效力,如果公孙瓒给力一些,相信赵云也不会离开的。
想到这些,赵繁心中稳如老狗。
三人在房中尽兴畅聊着,眼看日薄西山,赵繁当即叫赵府侍者备下酒席,又唤来徐庶和魏延作部,数人就在赵云房外的亭子畅饮。
赵云看到赵繁与几人之间相处和洽,毫无顾忌地高论吴郡的军政发展,心中既是羡慕,又是佩服。而当赵云听到了吴郡执政理念和军事发展,无不十分的合自己的胃口,一个“贤仁之主”印象慢慢在他内心浮现。
开始赵云还有些拘束,但在赵繁和徐庶引导下,他开始参与了讨论,把自己的在白马义从学到的骑兵战术也是毫无保留的展现给赵繁。
期间徐庶也暗暗乍舌,主公又从哪里找来这样一名猛将,不,应说可以做为主帅的人才。
亭子不大,现场的讨论气氛却是非常热烈……
翌日,赵繁携赵云走出雒阳城门,早有小校备了战马,众人当即跃马奔向己方营寨。
哪怕赵云对赵繁所述的军事管理有所了解,可看到营寨之后,只见营寨的帐篷一字排开,旗帜高高飘扬,清晰可见其势力范围。
作为拥有不凡军事才能的他,立马发现,赵繁他们所立的营寨虽说不大,只能容纳千人左右,但却是地理优越,而且易守难攻。由此可见营寨设立者的军事才能。
赵云疑惑地看向赵繁,意思是谁设立的营寨?
赵繁笑了笑,指了指徐庶。
赵云立即对徐庶抱拳以示佩服,徐庶微微一笑的回了一礼。
来到营寨门外,赵繁和徐庶他们都向门口的卫兵递了一块木牌,门口的卫兵也不客气,逐一认真地检查了赵繁和徐庶他们。
赵云不禁的问道:“使君,此举为何?”
在有不熟悉的人的情况下,赵云对赵繁用了尊称。
赵繁将木牌递给赵云,让他看完之后,然后笑道:“此乃军中将士之身份证明,非战之时,不论何人进入营中,皆要出示此物,无身份证明者不得入内,为防百姓闲人误入营中,亦防敌军细作随意进入我军营中查探强弱。”
赵云将木牌还了回去,对赵繁他们的军事管理又加深了一层。
进入营寨,一股萧杀之气和嘈杂之声扑面而来,将士们吆喝着,战马在嘶鸣着,刀兵相撞的声音不断响起。
但见骑士们骑着战马呼啸而过,扬起弥漫的烟尘,步行的将士们迈着稳健步伐在其间穿梭,或五人一伍,或三人一组,站如松,坐如钟,动作整齐而划一,虎虎生威,给人一种精神抖擞的感觉,里外都透着一股英雄的美,令人折服,令人陶醉其中!
这也令赵云有一种立即想要加入到他们当中的感觉。
赵繁把赵云的表情全都看在眼里,名将最喜欢的就是强兵,想要留下赵云单靠打感情牌,手段单调了些。
先让赵云融入己方军营,若是再能与他并肩的打上几仗,促进一下感情,成为人生三大铁中的“一起当过兵”,这样留下他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赵云之所以投效刘备,大多就是因为一起当过兵,一起打过仗吧!
“子龙兄,可愿一战否?”
营寨中,未等众人歇息少许,许褚就迫不及待的向赵云发出了邀战。早在城中他就听赵繁说赵云武力高强,少有敌手,现在来到军营,他已经是手痒难耐,战时不战更待何时?
赵云先是一愕,然后有些为难的看向赵繁。
赵繁微微一笑,说道:“仲康乃武痴耳,子龙兄若是无碍,可与之一试身手,实力亦不输子龙兄太多。”
赵云闻言先是一喜,然后又为难的说道:“使君,吾今日未有打算角力,故未带随身兵刃。”
赵繁乃是笑道:“在吾军中,何少兵刃也!不知汝善使何种兵刃?”
“马战之长矛、长枪均可!”
赵繁当即令人取了一些长矛,长枪来。
少时,亲卫就取来枪矛。
赵云逐一上手,试过之后,一脸遗憾,称均不应手。
武将一般都是使用与自己称手的武器作战的,所持有的武器不称手,实力上就会逊去三分。
赵繁一看,立即说道:“取吾长枪来!”
不一会,亲卫取来赵繁的长枪,赵繁拿过来就递给赵云,说道:“子龙兄且试手,且看如何!”
赵云接过来一看,只见长枪长约一丈八尺,枪头呈亮银色,锐利非常,锋芒毕露,一络红缨系于枪头与杆身之间,分开的鲜红;杆身通体雪白,杆材选用的是生长了十年以上的山石榴木,反复上了数遍桐油后打磨光滑,水滴上都直接滑落而滴水不沾;枪纂比例适中,使得整根长枪重量匀称而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