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厚重河南 / 04 悲情丹阳唱《国殇》

04 悲情丹阳唱《国殇》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淅川是个出乎意料的地方,这里山山水水隐藏的秘密太多了,多得像这里山上的恐龙蛋化石,随手一拨拉,可能就会被发现。
  1975年,河南第一枚恐龙蛋化石就是在顺阳川西北数十里处的淅川县滔河乡朱家沟村发现的。当时省地质四队在淅川找碱矿、盐矿,一个队员在野地解大便,那时条件差,没带手纸,在地上拾个圆溜溜的石头蛋子擦屁股,仔细一看像个恐龙蛋。高兴得他屁股都没擦干净,大声喊其他人来看。大家在那附近一找,一会儿就找到13枚。淅川人说,那是他认识恐龙蛋,老百姓不认识,其实朱家沟麦地里到处是,老百姓垒猪圈都用的有恐龙蛋。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海关查获走私的恐龙蛋,奉国家文物局指令,HEN省文物研究所来到淅川县追查走私恐龙蛋的源头。当时的淅川县文化局局长王耀杰担心出问题,查了一圈汇报说淅川没人走私恐龙蛋,说那恐龙蛋可不光俺淅川有,邻县西峡也有,你们去那儿查查吧。结果真的在西峡查到了,王耀杰说,那倒成了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发现的契机,西峡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而淅川的恐龙蛋倒鲜为人知了。淅川人很不服气,编排说“西峡出了恐龙蛋,来来往往客不断,一年吃喝三十万”,但其实淅川人心里很不顺,觉得这种事情真是阴差阳错、天意难测。后来《河南日报》刊发了《河南第一蛋出在淅川县》,王耀杰的心中才得到点儿平衡。
  在这个恐龙下蛋的地方,后来人类的早期文明十分活跃,留下的“化石”在淅川大地上星光闪烁。除淹没于顺阳川的龙城和大量楚墓外,淅川还有兴化寺城、汉王城、下寨城和鄀国故城等周代古城城址,原始社会至周代的遗址16处。在这些遗址中,2000多年前的陶片几乎俯身可拾……
  最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这里不仅极可能是楚人立国、楚文化走向兴盛的起点,而且也是楚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公元前312年,楚人立国700多年后,秦楚两国在丹阳大战,楚国惨败,伏尸八万,此后的蓝田大战他们输得更惨。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在列国争战中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曾经强盛无比的楚国自此走向衰弱。
  筚路蓝缕创立楚国基业
  筚路蓝缕是我们熟悉的成语,“筚路”是柴车,“蓝缕”是破旧的衣服,这个成语出自楚国第一任国君熊绎。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既显示了楚国创业之艰难,更体现了早期楚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熊绎虽是楚国第一个国君,但楚国的缔造者,应该算是他的曾祖父鬻熊,鬻熊的岁数大概和姜子牙差不多。作为芈姓季连部落酋长的他,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传说那时他已经90岁了,见面时文王说:“噫,老矣。”鬻熊说:“使臣捕兽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少。”文王听了,改容相待,尊为老师。贾谊《新书》说,周文、武、成王三代都以鬻熊为师,问以国事。
  鬻熊这个老师并非浪得虚名,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列子·黄帝》记载了他的思想:“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柔与刚、弱与强,是对立的,但也可以转化。在手段上取柔和弱,才能达到刚和强的目的。这就是说,刚不若柔,强不若弱,柔能克刚,弱能守强。这是鬻熊观察商王朝从盛转衰、周人从弱转强悟出的富有辩证法色彩的思想,应该对后来的道家思想有深刻的影响。事实上,《汉书·艺文志》就将他列为“道家”,并载有《鬻子》二十二篇。道家源于楚国,有人认为鬻熊是其先驱和开拓者。
  到周成王的时候,天下大定,成王想起文王、武王时代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于是对其后代大举分封,因此“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人从此有了明确的姓和都城,跻身于诸侯之列。有学者以为,此时才有了“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从鬻熊至熊绎历代居丹阳后,丹阳就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但这时候的楚国还只是弹丸之地。《史记·孔子世家》记楚昭王时令尹子西语:“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当时这样的小国多了去了,但楚国人没有满足现状,数代国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积极进取。当时楚国的北面、西面是强大的周王朝,东面的南阳有众多的姬姓、姜姓诸侯国,楚国的势力只能向南方发展。好在南面是广阔的蛮荒之地,给楚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楚国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国势日盛,开始了开疆拓地的进程。楚国从文王、武王再到成王、庄王,从僻居一隅的蕞尔小邦,一跃成为拓地千里的泱泱大国。到战国时期的楚国的宣威盛世时,楚国先后灭掉了近60个小国,仅河南境内被楚国灭掉的就有申(在今NY市)、陈(在今淮阳)、蔡(在今上蔡)、蓼(在今唐河)、曾(在今方城)、樊(在今信阳平桥)、蒋(在今固始)、应(在今平顶山)、顿(在今项城)、道(在今确山)、房(在今遂平)等众多诸侯国。
  鼎盛时期的楚国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南部,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占战国时期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史书上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在强劲的上升势头中,楚国生机勃发、充满活力,中原先进文化与当地蛮夷文化不断融合,创造出绚丽夺目、张扬浪漫的楚国文化。一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涌现在楚国:道家老子、农学家许行、天文学家唐昧、阴阳学家南公、音乐家钟子期、文学家屈原、宋玉……
  丹阳血战拉开衰落序幕
  1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顺阳川龙城东北方向的白岗岭上,发现了75座很特别的楚墓。这些楚墓不是寻常的聚族而葬的“邦墓”,分布非常有规律:在3里长的岗脊上一字形排开,皆为东西向,墓葬间距15.5米左右,墓的大小都一样。被发掘的5座墓都陪葬有铜剑,随葬的陶器为仿铜礼器,质地非常差,经考证为战国晚期器物。考古学家把这个墓葬群定名为“吉岗墓地”,并认为这是秦楚丹阳大战中阵亡楚军将士的墓地。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只要是中学毕业的中国人,都不会不知道屈原《国殇》中这样悲壮的诗句。上中学时,语文老师就分析说,屈原实际上写的是一场血战,也是一次败仗。
  据有关专家考证,屈原写的就是秦楚丹阳之战。果真如此,“吉岗墓地”埋葬的就是屈原所讴歌的楚国勇士。而这些葬身顺阳川附近的枯骨,当年其实是被一个糊涂国王的昏庸决定害死的。这场血战和历史上有名的“张仪诈楚”有关。
  公元前313年前后,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三强鼎立,秦国准备对齐国发起进攻,但这时齐、楚“方欢”,关系很密切。秦惠文王对此很忧虑,与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商量对策。张仪自告奋勇前往楚国游说,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要楚怀王“闭关绝齐”。张仪对楚怀王说,这是“一石三鸟”的好计:可以削弱齐国,让秦国欠他一个人情,更可得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商於之地。
  听了张仪的话,楚怀王非常高兴,感觉天上终于掉馅饼了。群臣也无不庆贺,唯陈轸(楚国夏人,历仕秦、楚,此时仕楚)不贺,并说:“秦国这么看重大王,是因为你和齐国关系良好。现在土地没得到却先和齐国绝交,那么楚国就孤立了,那时秦国怎会看重你?如果你先把地要过来,再与齐国绝交,秦国肯定不干。如果先绝齐后索地,必然会被张仪欺骗。大王受了欺骗肯定恼火,难免和秦国闹僵,这样秦国和齐国的兵锋都要朝向楚国了。”但楚怀王不听,一再派人去齐要求断绝关系。张仪见楚怀王中计,回到秦国后,“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这时楚怀王派人去秦国要张仪许下的600里土地,张仪先称病不出,后诈称只说过答应六里,没有说过六百里。楚怀王闻讯后大怒,马上要兴师伐秦。陈轸又说:“意气用事去攻打秦国是不理智的。大王不如用一座大城邑贿赂秦国,和他们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我们能从齐国找回来点儿便宜,国家也不会有多少危险。现在你已经和齐国绝交了,而又要向秦国兴师问罪,国家必然遭受重大挫折!”陈轸的话,楚怀王闭耳不听,却一意孤行,举兵攻秦。
  第二年,即公元前312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据《战国策》《史记》等相关篇章和《竹书纪年》记载,楚国派屈丐率主力,兵出丹阳,在商於前线与秦军对峙,两国军队在丹阳发生大战,秦大胜,掳楚大将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斩首八万。又攻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设置汉中郡。
  楚怀王见楚军大败,十分恼怒,立即调动全国军队进行反攻,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与秦军大战,结果楚军又败。韩、魏乘楚受困,出兵南下,隔沘水(今唐河)和楚军对峙数月,后一击破楚,夺走了南阳。楚国被迫割去两城,向秦请和。
  从此楚国一蹶不振,穷于应付,完全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丹阳之战30多年后,秦军攻占郢都,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淮阳),后又迁都到安徽寿春。公元前223年,立国800多年的楚国为秦所灭。
  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从充满楚都之谜的淅川县渠首向北,由南阳盆地的方城奔向郑州,然后穿黄河,越华北,奔流1400公里后,最终成就BJ的碧水云天,这是若干年后的场景。这一路走过的是中国历史异常厚重的土地,文物保护的任务极其繁重。淅川县县长崔军在接受采访时说,楚文化在河南占重要地位,在淅川更重要。30多年前丹江水库蓄水时,文物保护意识很差,留下了很多遗憾。这一次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很重视,国家文物办主任曾专程到淅川调研,淅川县一定会尽全力配合文物保护工作,希望不留遗憾或少留遗憾。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