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长安故事多 / 第6章 炀帝的末路 二

第6章 炀帝的末路 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余生,宛若醉梦中缓缓流逝,似乎也不是太坏的选择。
  杨广,这位昔日权倾天下的隋炀帝,在宫廷的深处,时常陷入深深的沉思。他自省,从周天子起,历代有过不少王朝的衰败,他并非孤例。自登基以来,他自认为勤于政事,曾三次征讨高丽,开凿了大运河,巡视了江南,这些非凡之举,足以铭刻于史册。他自觉尽管不足以称为千古一帝,至少也是一代英明之君,只是近年来,命运多舛,国家陷入动荡。
  日子一天天流逝。
  几日后,一次朝会上,杨广突然提问:“诸位,那些造反的贼人近来情况如何?”宇文述回答:“日渐减少。”杨广不解地皱眉,宇文述继续说:“不及往日的十分之一。”
  就在这时,苏威,这位老成持重的大臣,半个身子掩在柱子之后站着,杨广看到,便召唤他前来。苏威步出,说道:“陛下,我虽非专管此事,但观今日之形势,贼患似乎愈发临近京城。”杨广疑惑不解:“何出此言?”
  苏威说起了他的看法:“以前贼人只在长白山,现在呢,都快到京城门口了。那些原本应该给我们干活的人,现在都变成贼人了!最近上来的报告,说贼人少了,都是假的。我们的对策完全没用。还有,记得我们以前答应不再征辽吗?现在又开始征兵了,这贼人怎么可能消停?”杨广脸色铁青,转头把苏威打发走了。
  五月五日,众大臣纷纷献上奇珍异宝,唯独苏威呈上一部《尚书》。有人就在一旁说风凉话:“《尚书》里有《五子之歌》,苏威这是故意的!”杨广听了心中怒意涌起。
  又过了不久,一天,杨广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苏威。他下令将苏威召至御前,想听听他对征伐高丽的看法。
  苏威踌躇满志地步入御前,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仅仅是谈论军事,更是向杨广揭示一个他可能未曾察觉的真相。他开口:“陛下,此时此刻,或许不宜再启战端。不如赦免那些四处横行的盗贼,将他们化敌为友,组成一支力量,共赴高丽。这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赦免的喜悦,也能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难题。”杨广听着苏威的话,眉头紧锁,表情带上了些许不悦。
  朝堂上,气氛紧张起来。御史大夫裴蕴站出来指责苏威:“这天下哪有那么多盗贼!”
  杨广听着裴蕴的话,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光。
  于是,裴蕴趁机派了一个叫张行本的小人去告苏威的状,说他以前在高阳当官时胡乱给人官职,因为害怕畏惧突厥,而要求返回京师。
  杨广马上下令调查,不久苏威就被撤职成了平民。过了一个多月,又有人举报苏威与突厥有勾结,苏威被判死刑。但他未曾辩解,只是黯然承受。
  最终,杨广出于怜悯,未下杀令,但将苏威及其子孙三代逐出朝廷。
  旭日,江都新造的龙舟终于完工了,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得众人侧目。大将军宇文述走到了杨广的面前,说道:“现在江都风光正好,不如趁此时机去那里游览一番,也好舒缓一下心情。
  右候卫大将军酒泉赵才提出了反对意见,这哥们站出来,一本正经地对杨广说:“陛下啊,现在百姓累得跟什么似的,国库都快见底了,盗贼比星星还多,而且朝令夕改,朝廷的话已经没几个人信了,咱们还是回京师吧,稳稳当当地治理国家”。
  杨广生气了,直接把赵才贬为吏员并囚禁了十天,十天后,等杨广的怒气稍稍平息,赵才被释放。
  朝廷里的大臣们其实本来都不太愿意去江都,但见杨广心意已决,且有赵才前车之鉴,于是众臣每日上朝皆作壁上观,不再触皇帝的霉头。
  但总有一些人,他们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国家,也并不看重自身的得失。
  大业十二年的某个清晨,建节尉任宗站在了朝堂的中心,他的眼中充满了坚定。这位一直以坦率著称的官员,向皇帝杨广提出了他的忠告。他撰写了一份奏疏,内容直言不讳,满是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皇帝决策的反对。他在奏疏中用慷慨激昂的言辞,直指国家当前所面临的危机——百姓疲苦,国库空虚,各地叛乱频发,朝政混乱。他恳请皇帝杨广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放弃南巡江都的计划,专心治理国家。
  这天,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异常沉重。当任宗的奏疏被呈递到杨广面前时,整个大殿陷入了死寂。官员们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任宗这是在冒着生命的风险在死谏。
  杨广的脸色随着每读一句奏疏的内容而逐渐沉了下来。他的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显然,任宗的直言激怒了他。他没有任何犹豫,当场下令,以极为严厉的方式处置任宗——在朝堂上用杖杀之。
  这一刹那,整个朝堂如遭雷击,其他官员们惊恐万分,不敢有丝毫的声响。任宗的身躯在无情的杖击下颤抖,最终倒在了那冰冷的宫殿石板上。他的血渐渐染红了地面,一代忠臣,就这么牺牲了。
  任宗之死,不仅仅是对任宗个人的杀害,更是对整个朝堂氛围的一种震慑。从此,朝堂上再无人敢对杨广的决策提出质疑。
  恐惧和沉默开始在朝堂之中蔓延。
  他的江都之行,最终按照他的意愿进行了,没有人能够拦住他,就像没有人能够拦住隋朝陨落的命运一样。
  在准备启程前往江都的那一刻,杨广的心情异常轻松。他手执笔墨,在一张宣纸上挥毫泼墨,赋下一首诗:“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未来旅程的愉悦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江都的繁华与美景。
  然而,就在这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名名叫崔民象的奉信郎突然站了出来,他的出现打破了这份轻松。
  崔民象在建国门上贴出了一张大字报,其上直言不讳地写道:“陛下,现在天下盗贼横行,民不聊生,恐非游玩之时,还望陛下能回京师,稳定民心,安抚天下”。
  杨广听了当时火冒三丈,他命人先是给崔民象“解了颐”,(这不是打个比方,而是真的把人家的下巴给摘了下来!)接下来他又下令将崔民象斩首示众。
  杨广走了,踏上了前往江都的旅程。他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些勇敢直言的臣子们,如赵才、苏威、任宗、崔民象,他们的声音虽未能扭转乾坤,但他们的名字却被永久地铭记在了史册之中。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勇者,是直面暴政和混乱的闪光点。在他们的故事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简单而直接的忠诚与勇气。他们以个人的微薄之力,挑战了权力的巨浪,虽然最终没能改变历史的方向,但他们的行为,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点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瞥,但他们的故事,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们的忠诚与勇敢,成为了一种永恒的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正义和真理。
  《江都行》
  昔日华堂繁华落,几回回地瑶池边。
  贵妃舞罢歌声远,龙舟江上梦初圆。
  忽闻朝堂风雨变,直言如剑恨难言。
  忠臣血泪染殿阶,谁怜?
  杨广宫中独醉眠,江都遥想事更煎。
  四海乱云谁可问,一朝风尽梦初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