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李白出侠记之青蛇 / 一五一.结局

一五一.结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931
  
      先说王毛仲。
  
      唐开元十九年正月。刚过完十五的上元节,皇上突然发下一道制书:王毛仲恃恩生骄,心怀怨望,贬瀼州别驾。克日离京赴任。
  
      王毛仲如雷轰顶。
  
      不过,也如大梦方醒。
  
      亲信、家人还在迷糊,他已匆匆离京上路。这厮到底聪明。君命无违。事到如今,说啥都晚了。与其徘徊观望、赖着找窝囊罪,倒不如痛痛快快一刀了断。快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乃至翻本的机会。
  
      故事,当年太宗临危,怕重臣李勣将来坏了儿子的大事,在病榻前将他外黜。李勣接到圣旨,连家都不回,径直出宫门、奔城门。离京赴任去也。今非昔比,理是一个理。只不过,王毛仲再聪明,也玩不过老道无情的李隆基。离京不数日,道传:他的哥们和亲家如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和高广济等,皆贬远州别驾。至此,王毛仲已然知晓,他不会再有翻盘的机会了。更严厉的后旨,不会多久便到。于是,他把赶来陪侍的众多妻妾儿女通通撵走,只剩一结发妻子随行。只有到了此时,他才大彻大悟。人生本不过是一场游戏。过于看重结果,反累得慌。倒是随意些,方为真聪明。
  
      此后一路,他吃得香,睡得沉,活得更有味道。
  
      他的魂灵,应该会去找李白聊。这其实是个很好话题呢。
  
      不过,此后李白很忙,没空跟他闲扯。
  
      可惜了。
  
      932
  
      果然,没到瀼州,后旨便来了。
  
      史称,“毛仲行至永州,追赐死”。王毛仲就这么死了。颠颠地来,又颠颠地去。据说是被宦官勒死的,总算留一全尸,类似后来的马嵬坡的杨贵妃。
  
      后人说到他,很是不屑。
  
      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历史误判。这些人,只看到从家奴到权贵、“自玄宗先天正位后,以后父王同皎及姚崇、宋璟及毛仲十五年间四人至开府,又敕张说为《监牧颂》以美之。”是皇帝无当宠幸的一面。其实,此公一生还真不容易。在李隆基玄宗正位前,鞍前马后辛苦奔忙且不说。数次政变搏杀,王毛仲也是居功至伟。其后,“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刍粟之类,不敢盗窃,每岁回残,常致数万斛。不三年,扈从东封,以诸牧马数万匹从,每色为一队,望如云锦”。可见官至“开府”,也算适得其所,不能以后被诛灭而抹杀。究其缘由,恐怕还是过于势利,揪住他的家奴出身不放。他们难道真的忘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古训?
  
      说到这儿,还得提一桩公案。旧唐书载:诛韦后之役,“毛仲数日而归,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其怯懦猥琐,正与李隆基宽容大度相反。而新唐书更直称,“毛仲匿不出,事定数日,乃还”。不知道所据何自。其实,诛韦后之役是多大多残酷的事变。事不成,李旦一族全无活路;韦后授首,据称连城外韦氏宗族集聚地的韦曲,宗人尽被屠戮!历史上的宫庭政变不少,但死人像这次众多的,还不多见。如王毛仲真的如新唐书所说,还能活下来?其“数日而归”必另有缘由。很可能是受李隆基指派,不便公开罢了。至于日后玄宗称“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欲言之”(《资治通鉴》语),在我看来,不过是要跟王毛仲秋后算账的托辞,哪可尽信。由此也可见玄宗之刻薄寡恩。王毛仲成败系于玄宗好恶。其人其事,有意思。
  
      冤呼不怨,难说。
  
      933
  
      再说高力士。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得特厚重。他写王毛仲玩完后,紧接着称,“自是宦官势益盛”。
  
      这一笔,后人都称真史笔。
  
      确实,王毛仲被诛,开启了唐开元后期的政治格局。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但平心而论,唐玄宗时期始终,宦官之权势,较之嗣后的中晚唐,还差得甚远。较之我国历史上其它有名的宦官专政,也远为逊色。现代以来,宦官是销声匿迹了。可君不闻,现代也有秘书专政一说?宦官势盛或衰,根子不在宦官,而在君主。我前面说过,历史上的高力士,评价不低。究其根源,还在唐玄宗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对宦官势力,也是合理而得力的。
  
      本来,这一节可不说的。在我这本书里,高力士还只是个引子。后面的数部,对此公,还要再多画几笔。只是说完王毛仲,意犹未尽。顺带着斗胆说一句我最想说的:司马子,您也是政治圈的老玩家,怎么就脱不去那点书生气呢?
  
      都云,人之好坏,历史说了算。
  
      这算,是五十年?三百年?或一两千年?
  
      历史很好玩。
  
      934
  
      印氏叔侄仨。
  
      先说福将印西桥。
  
      这我这本书里,此公可谓历经磨难。
  
      几回回,瞧着快玩完了,结果还是挺了过来。“逍遥楼”院里的最后一役,他又捡回一命。不过,终究因伤势过重,他是躺在担架上抬回老家的。此后,也因伤残退出军旅。他靠领得的一大笔抚恤金,留在老家侍母教徒、娱养天年。
  
      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他。
  
      再一个是印镇。
  
      本书里最冤的,要数印镇。
  
      他本是要角。却因长乐坡一役伤重,后来一直演一个配角。几乎可有可无。他和印西桥的使命,最后由印重代为完成。此后,他陪其叔印西桥回了老家养伤。伤愈以后,他重回到老长官、太原府少伊严挺之身边。后来,跟着老长官天南地北闯荡。后来李林甫柄朝,严挺之遭妒闲置郁郁以终。印镇脱官留在严家。严子武出道,他出走江湖,成了一名豪侠。在我的李白系列的后两部,他还会出场。会有更多的戏份。于杜甫,他也很重要呢。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最后,来说说印重。
  
      此人运气好的话,可说是另一版本的岑参或高适。
  
      历史有很大的偶然性。很多人,无论是胆识,抑或才气和能耐,都足可以彪炳史册。就因为一个偶然的变故,消失在茫茫天地间。历史没记,后人也不会记得。我设计的印重,便属此类,也算给历史做个注脚。印重这本书里立下奇功。回到漠北,有机会出人头地。可惜在一次小小的战役里阵亡了。以后,李白与印镇相遇,这是一话题。
  
      李白会怎么说?
  
      你不妨想象。
  
      935
  
      先说结局。
  
      陶老三阴沟里翻船、重伤在养牛场院外。后来死了。这一节,我先前已说过。陶老大太聪明,几乎坏在颜初子手里。还是张盖、李白和吴川等倾力截杀,才使他死里逃生。不过,捡回一条命的陶老大回到家,已无生趣。一者是伤重,比伤更重的是心伤。
  
      没等春天来临,便追随他的老弟走了。
  
      陶氏兄弟死得好像有点冤。
  
      这哥俩有点意思。这样的人物,总能我浮想连翩。历史上,有无数人来来往往。有人拙笨,有人聪明。有的人,世人都说是聪明人,或现今所谓高智商的人。当年很活跃,历史却没留下他的名姓。或许真聪明。能在这无数人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是最后的聪明人。聪明人,往往智而不以为智,甚至以笨当智。陶氏兄弟,便是这样的例子。除智与才,他哥俩还富有大财。可惜太聪明,反丢了卿卿性命。
  
      人啊,要警惕哦。
  
      936
  
      一、冯处澄。
  
      冯处澄的结局出人意料。
  
      那天午夜,冯处澄被北门禁军之李大将军部困于“逍遥楼”。后又于明日现身城东的白通观。麻辣善嫂之前曾被吴川的人短暂控制。据说冯处澄等是从“逍遥楼”地道潜出。引导者即善嫂。明日一早,冯处澄将仇三郎的北门禁军送军营。后又以闭关为由,遣走善嫂和哑道童。
  
      午后,当颜初子找到白通观,他已在观内的一间小库房坐化。
  
      二、颜初子。
  
      此后,他人间蒸发。直到李白十多年后回到长安城、得意于玄宗身前后,他才又现身江湖。
  
      也与李白有了交集。
  
      三、陆申。
  
      一年后,陆申也离世了。
  
      四、青阿。
  
      办完舅爷的葬事,青阿削发为尼。在我这李白系列的最后一部,她还会出场。
  
      五、麻辣善嫂。
  
      那天晚些时候,有了她的消息。
  
      善嫂收拾行李,雇了条小船,已浮水东走灞桥驿。李白好奇。他不懂善嫂为何背叛有恩于自己的亲属陆申,还对自个一片痴情的浪子李白狠下毒手。他好想问个明白,于是与和尚恩语放马去截。半路拦住了她。没等李白说话,善嫂先笑了。她不会武,无抵抗能力。自知再无生路。于是没等李白等上得船来,先投了水。
  
      善嫂北方长成,不会水。可怪的是,此后并没见着尸身出水。于是有传言,此人乃一蛇精转世。
  
      还是青蛇。
热门推荐
飞剑问道 无疆 我是仙凡 一念永恒 天影 六迹之万宗朝天录 飞剑问道 无疆 我是仙凡 一念永恒 天影 六迹之万宗朝天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