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带着网咖回大明 / 第26章 粪夫 二合一

第26章 粪夫 二合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南京城里,天上一点云朵也无。
  太阳周边的天空都被照白了。
  这日光照的人昏昏沉沉,街上都没多少人来往。
  就连那平日里撒欢的狗,也躲在阴凉处,趴在地上吐着舌头。
  李狗儿坐在自家的屋檐下,额头上布着一层细汗,拿着蒲扇,碗里是自己配的凉茶。
  但在这种天气,即便这茶放凉了,也是一股温热感。
  此时乘凉的李狗儿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悠闲。
  他是南京城里的一个粪夫。
  顾名思义,他就是专门收集城里居民的“人肥”,然后经过一些处理后制成粪土,然后贩卖给需要施肥的农人们,以赚取钱财的人。
  这种职业,在古代也算是一种提供社会基础服务的群体,能够很好的处理城市的环境问题。
  这也是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西方中世纪那般,城市的道路上全是粪便的恶臭景象的原因。
  按理来说,粪夫这种职业虽然看起来下贱,但生活质量应该还是可以的,毕竟种地哪有不施肥的。
  李狗儿做的人肥应当是不愁销路的,差不多就是做出来多少,就能卖多少。
  尤其是洪武时期,粪霸还没有形成起来。
  这些粪夫们,顶多就是划定了各自的粪道,自己在自己的地界上收集人肥。
  但问题就是现在不正常!
  李狗儿的一个大客户,信国公府,今天早上派了一个人过来说往后就不用再往信国公的田里送肥了。
  信国公便是正在贵州平叛的汤和了。
  而且信国公府还不止跟他一个粪夫这么说,其他的给信国公府提供人肥的粪夫给收到了这个消息,都让他们不用送了。
  这下给李狗儿愁的,往日里自己做的这些人肥只要做好了,绝大部分都被信国公府的田亩消耗了。
  信国公府不赖账,半月一结,自己当初好不容易得了这么一份每天稳定收入的好差事。
  虽然自己这活污秽恶臭,但靠着这个吃喝不愁啊。
  可这下信国公府不要了,得自己找销路了。
  每天不仅要制作粪土,还得跟其他粪夫去竞争客户,以往坐着收钱的舒坦日子这下没了。
  李狗儿还记得他当时问那个信国公府来递消息的人,为什么信国公府不要肥了?
  传信的人说,最近朝廷开了个肥料铺子,国公府里试验过了。
  那铺子里的肥料,比人肥效果还好,而且干净,就不用人肥了。
  当时的李狗儿如遭晴天霹雳一般,心想这是官府也来跟他李狗儿抢粪了?
  官府的人难道不嫌脏吗?
  不过在传信的人讲解下,李狗儿才明白,这是官府从海外采来的肥矿,并不是要跟他李狗儿抢粪。
  这也让李狗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到底是什么肥料,能比他人肥还好!
  他打算自己在喝完这碗茶后,就去那官府开办的肥料铺子看一看!
  官府做任何事情,无论好坏,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
  就像这开了肥料铺子,就影响到了这些掏粪为生的粪夫们。
  在古代没有建成先进的排水设施之前,这个群体的存在能很好的弥补这一问题。
  而肥料铺子一出,无疑会破坏粪夫们的生计。
  人人都去买肥料,而不去买人肥,那粪夫们靠什么生活?
  要是粪夫们因生计转行了,城市里的环境问题该怎么办?难不成看着南京城臭起来吗?
  所以相应的配套措施必须要跟上。
  虽然有着以上影响,但化肥的使用替代了人肥,除了能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减少疾病的传播,而疾病的减少也能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
  所以推广化肥是势在必行的。
  李狗儿喝完碗中的茶水,便寻着早上那传话的人给的地点而去。
  当李狗儿看到那刚开张的铺子后,观察了一下客量,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多人,他心中不由得松了口气。
  大户看不上他的人肥,那些小家小户应当还是要的吧?
  想到这,李狗儿便向着肥料铺子走去,他还要看看那所谓的肥料卖多少价钱,好为以后的人肥价格做打算。
  铺子由于是刚开张,所以里面还很干净,门口的招牌上,挂着的是“农技农销站”的牌子。
  是的,苏缘直接把元世界面向农民的机构改了个名给搬了过来。
  就如牌子上所写,以后这里不仅仅会卖肥料。
  各种种子、农药、农业技术书籍等都会在这里出售。
  后面人才培养出来,这里还将是传授农业技术的基站。
  除此之外,它还将暂时兼具一部分供销社、粮站、医疗站的职能。
  也就是说,除了农业相关,未来的一些新产品,例如肥皂、玻璃、抗生素等会通过它向着全国铺开。
  而粮站职能,则是为了尝试研究取代现有的粮长制度。
  所谓粮长制度,就是让地方大户承担征粮,运粮的职责。
  这个制度在明朝初期还算是好制度,由于粮长都是由当地大户承担,防止了地方官吏上下其手。
  而且担任粮长,可以直接和朱元璋见面,还有机会直接当官,而且还不是什么小官,高官都可以。
  洪武二十三年的左佥都御史(副部长)夏长文。
  洪武二十六年的工部尚书严震直。
  洪武三十年的礼部尚书郑沂、吏部右侍郎汤行、户部左侍郎严奇良、湖广左布政使沈成、山东左布政使盛任等等
  就是从粮长一跃而成的。
  家中不缺钱,能跟皇上见面,干得好可以当大官,还可以减免刑罚。
  在这种奖励制度下,所以粮长们还算是清廉。
  但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粮长当官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地方大户们担任粮长的积极性也逐渐下降。
  而且当时粮长制度主要是在江浙、福建等靠近南京的省份施行的。
  承担运粮的大户和农民们还是能承担这运输途中的损耗。
  可后面朱棣迁都北京,这让江浙等地的大户们怎么承受的了这么远的运输损耗?
  所以后期大户们纷纷破产,或者拉关系退出,让代价转嫁给了地方中小户来承担。
  但就连大户都承担不了,这些中小户又能有什么财力去承担呢?
  于是中小户又破产,最后只能由最底层的老百姓去承担这纷繁的税务。
  而且地方粮长干的时间长了,难道就不会像那些官员们一样上下其手,盘剥百姓吗?
  那肯定是会的!
  所以这一好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渐渐的变成了坏制度。
  而苏缘要做的,就是减缓这一制度的腐朽速度,然后等科技发展到了一定地步后,将其取代!
  最终目的,就是将农业税免去!
  很多人可能会有误区,会认为在大明想要发展工业,得像元世界建国初期一样,搞工农业剪刀差。
  将农村的剩余收集上来,哺养城市里的工业。
  确实,这是发展工业的一条路。
  但问题就在于大明的国际形势和元世界建国初期不一样!
  大明现在可以大搞帝国主义,后世有那机会、想法搞吗?
  一个国家想要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大抵有三条路。
  第一条,像元世界西方国家那样,全世界攻城略地,去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财富,用以供养本国工业的发展。
  第二条,像元世界建国初期一样,搞工农业剪刀差,收集本国剩余,以及向国外贩卖本国粮食,来赚取外汇,购买技术。
  第三条,吸引外资投资本国工业!或者直接让外资在本国建厂!贩卖本国矿产资源,但这条路是最差,但却是许多国家不得不选择的,差在这可能会丧失本国工业的独立自主性!不得不选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本和技术!
  元世界,在初期走了第二条路,靠农业剩余去发展自己的工业。
  后面虽然同时走了第三条路,但为什么没有失去自己的独立自主性?
  就是因为通过第二条路建设了独立自主的本国工业体系,积累了自己的国家资本!
  这样才能有能力抵抗外资的侵蚀!
  而大明可以选哪条?自然是哪条最好选哪条!
  在元世界,第一、第二条路的道路其实都已经被堵死了,后发国家们想都别想选。
  第一条不用想,后发国家哪有实力去掠夺其他国家。
  第二条,则是因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极速发展,再加上先发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让农产品的价格极速下降!尤其是那些种植量最大的主粮!
  人家先发国家卖的粮再加上运费,都比你本国种出来的还便宜,你还想卖本国粮食去赚取外汇,然后来发展本国工业?
  想得美!
  发展起来的国家们免去农业税,除了保证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以外,不就是为了降低粮食的成本嘛!
  你们这些后发国家想发展工业,就老老实实的给我走第三条路!
  让我的资本进入你的国家投资建厂,让我购买你的矿!甚至那些基础建设也给我开放,公路、铁路、机场、水、电、通讯,都让我去投资!
  赚来的钱,小头给你,大头给我!
  就连小头我都不放过,我之前借给你发展的钱,你得连本带利的还给我!
  甚至我还可以给你的国家搞出各种危机,让你疲于奔命!
  所以为什么元世界的后发国家想要发展起来如此困难?这就是原因之一!
  这么一套下来,你还想积攒起来自己的国家原始资本?
  门都没有!
  甚至因为吸引外资,从而导致了本国仅有的资源也被外资掌控,更加发展不起来了!
  但大明需要考虑这些吗?
  根本不需要!
  在这十四世纪,大明以外的世界,那就是从未被攻略过的处·女地!
  只要大明占领的先发优势,国家原始资本?那就是随手可得的东西!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只有大明目前这六千五百万的人口到时候够不够用!
  当然,李狗儿是不知道目前大明的高层是怎么给大明的未来规划的。
  他只想知道自己这粪夫的工作,还能不能赚钱,还能不能干下去。
  李狗儿踏入铺子,就被放在门口的一个牌子吸引而去。
  上面写着所售之物的价格。
  氮磷肥:三文钱一斤,一亩水稻施十数斤,可增产百余斤。
  钾肥:五文钱一斤,配合店中的土豆、番薯、玉米等,亩产可达数千斤。
  适合施氮磷肥的作物:......
  适合施钾肥的作物:......
  土豆、番薯、玉米种植技艺:......
  相较于三种高产作物的产量,钾肥算是便宜售卖了。
  但为了推广这三样作物,亏的这些就算是补贴了。
  李狗儿看着这上面的价格,心中稍微有些泛凉,自己卖的这人肥比这里的价钱还能再便宜一些,大不了就赚点辛苦钱!
  但这肥料若真如这上面所说,能增产百余斤,他后面的日子可就难过了啊!
  到时候谁还买他的人肥?
  当他看到那三种高产作物的产量时,心中也是难以置信,亩产数千斤?
  唬人的吧!
  李狗儿寻上店小二,指着那三个高产作物道:“伙计,这三个粮食种子有卖吗?”
  店小二看了一眼,“你来晚了,这几个种子都让那些公爷、侯爷们买走了,想买的话过几日再来吧,不过得早点,这玩意儿好卖的很。”
  “那肥料呢?”
  “钾肥也被爵爷们买完了,氮磷肥还剩点,要不要?”
  李狗儿抿了下嘴,思考了一会儿,“来二斤吧。”
  店小二正准备称肥料,他嗅了两下,李二狗那经年累月积攒下的人肥味传到了店小二的鼻子里。
  店小二放下了杆秤,看着李狗儿说道:“冒昧的问一下,你是城里的粪夫吧?”
  李狗儿闻言皱眉,语气中带上了点气愤,“怎么,俺是粪夫就不卖给俺了?!”
  店小二笑道:“不是不是,这肥料啊,你就不用买回去试了,爵爷们都说好使的东西,还能是假的吗?主要我这边有个差事要和你介绍一下。”
  李狗儿听闻,神情放松了下来,“那是什么差事?”
  店小二拿出官府的一份通文,“官府考虑到你们以后可能生计受到影响,所以想要聘用你们继续干这份工,工钱大概一个月二两银子,你到时候想干,可以拿着这张通文,到新开的环卫局应聘。”
  李狗儿瞪大了眼睛,干枯的手连忙接过店小二递来的通文,将上面的字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
  店小二诧异道:“你识字?”
  “识的一些。”
  他声音略带颤抖和兴奋的说道:“官爷也能想到俺们这群下贱的人?洪武老爷,对,肯定是洪武老爷他才会关心俺们!”
  他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上的沟壑淌下,他伸手拂去,“谢谢,谢谢洪武老爷!”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配套措施,老朱听从了苏缘的建议。
  第一,建设完善的下水道设施,这一点可以在水泥、砖块开始大批量生产后开始进行。
  第二,在建设完成下水道设施之前,要将这些粪夫们招揽过来,提供薪资,让他们继续处理城市的环境问题。
  看着眼前激动的李狗儿。
  店小二笑道:“那你还不快去?”
  李狗儿咧起嘴,“不急,俺这活整天跟大粪打交道,有几个会跟俺抢,给俺来十斤的这个什么氮磷肥。”
  店小二诧异道:“不是说不用试了吗,怎么还买?”
  李狗儿道:“俺买回去给俺亲戚使,咱以后不卖肥了,让他们来这买。”
  店小二闻言一愣,忍不住笑道:“既然如此,我这就给你称十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