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重生大唐之五子夺嫡 / 634 徇私舞弊

634 徇私舞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房玄龄虽然也出生士族,但他同情寒门,同时也知道寒门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他并不反对李世民通过科举的途径来提拔寒门子弟的计划。
  
  房玄龄作为大唐的最出色的宰相,甚至没有之一,无论是政·治眼光还是政治·嗅觉都是顶尖的,自然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若是一开始便捧高寒门士子打压世家门阀,那么必将遭受最激烈的对抗,要么李世民忌惮于世家门阀的反抗致使科举制度无疾而终,要么李世民强力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汉王提出的方法无疑是最稳妥的,在安抚世家门阀的同时,给寒门士子的崛起留下了机会,以一种温吞水的方式,令各方都可接受,不至于产生太过猛烈的情绪…
  
  汉王确实胸怀锦绣,冠绝诸王,是皇室的不世之材,可惜他只是一位庶出王子,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也不知道是喜是忧。
  
  长孙无忌看着手中的资料,警惕心大起,因此这份科举流程环环相扣、面面俱到,即便不修改一个字也能当成科举的典范,作为后世科举的参照物,这汉王之才确实远在太子魏王之上,如果任其发展,皇位花落谁家犹未可知。
  
  长孙无忌沉声道:“汉王殿下心思缜密,思虑周全,这份科举的细节近乎完美,即便尚有一二推敲之处,亦可在筹备过程中进行改善和调整。
  
  但是老夫有一事不明,汉王殿下为何要使用这所谓的弥封、誊录制度,锁院制度,别头试制度,覆核与覆试制度,这样将大大增加阅卷老师的工作量,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这些所谓的弥封、誊录制度,锁院制度,别头试制度,覆核与覆试制度等制度都是后世在唐宋时期为了防止官员徇私舞弊所采用的制度,李恪觉得十分......#
  何为别头试制度?
  
  别头试制度,就是指对于那些与知贡举官有利害关系的考生,可能会导致考官徇私取人,因此朝廷不仅为这类考生另行组织考试,并且还要更换知贡举官。
  
  但不是每一次科举,都举行别头试,只有当考官亲属参加时才会举行。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还要于结束考试之后再次进行复核。
  
  何为覆核与覆试制度?
  
  历史上唐初在科举考官舞弊监察方面,还设置了覆核及覆试制度,前者由中书门下省负责,后者由中书省翰林学士负责,这两个制度对考官舞弊事后监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覆核制度主要是由中书门下负责执行的,该制度主要是对考生每场考试的答卷进行覆核,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约束考官按照规定阅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考官能够公平取士。
  
  但是,该制度的适用时断时续。一直到长庆元年,钱徽徇私取士事发后,该制度才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必经程序。
  
  覆试制度,就是指若是对及第举人的考试结果存在较大争议,则要求该考生参加二次考试。
  
  比如长安二年,刚成年的张九龄因在乡试中表现不俗,考官沈佺期对其十分赞赏,张九龄一举高第。当时引发了许多议论,于是中书派人对张九龄进行覆试。
  
  唐代设置的上述防弊制度是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早期内容,这些制度不仅有利于约束相关考官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实现科举的公正公平。
  
  对于长孙无忌的疑问,李恪也已成竹在胸,不急不慢道:“科举制度要正常的执行下去,就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才能让天下学子心服口服,也能树立朝廷的威望与公信力,为了打击个别官员为了私......心而徇私舞弊甚至操纵科举,这些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多花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汉王殿下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大唐的官员都是清正廉洁之官员,怎会有徇私舞弊甚至妄想操纵科举的官员存在?汉王殿下仅凭臆想就去否定我大唐那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官员,是否有失偏颇?”长孙无忌一本正经道。
  
  “本王倒想大唐的所以官员都是清正廉洁之人,但这可能吗?人不是圣贤,是人就由贪念,有私心,比如赵国公你如果作为科举的阅卷老师,发现你手中的试卷是你儿子的,你会不会给他高分?”李恪微笑。
  
  
  心而徇私舞弊甚至操纵科举,这些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多花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汉王殿下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大唐的官员都是清正廉洁之官员,怎会有徇私舞弊甚至妄想操纵科举的官员存在?汉王殿下仅凭臆想就去否定我大唐那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官员,是否有失偏颇?”长孙无忌一本正经道。
  
  “本王倒想大唐的所以官员都是清正廉洁之人,但这可能吗?人不是圣贤,是人就由贪念,有私心,比如赵国公你如果作为科举的阅卷老师,发现你手中的试卷是你儿子的,你会不会给他高分?”李恪微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