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国匹夫 / 第二章 意外摘得新闻奖

第二章 意外摘得新闻奖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来京城三年来,龙子明昼夜紊乱、繁忙不堪地采访、制作新闻节目,每周的工作相当于他在宿昌市电视台半年的工作量和强度。在首都北京,他时常觉得自己像一个过客,每天来来往往,穿梭不息。北京一切,让他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与她息息相关,陌生的是,从未认真饱览过她,也从未能真正走进过。
  此时的龙子明,走在中国第一街上,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耀眼的汽车白光,越过他的是一簇簇整体的红色尾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以仰望的姿态和满足的步履,往来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间。他边走边端详着这条街的熙攘和华彩、壮阔和威严,心生略过一丝丝感伤。
  作为一个社会最低层的草民,他能追梦到京城,在这个世界城市,在这条街上曾经留下了大大小小不少的脚印,已经是个不小的奇迹。即使什么都没有,如果让他再回到从前,也足矣,至少曾经有过一种别样的阅历。但是,从他内心讲,还是有些割舍不下,因为,每一天都是他梦想的开始,而一个更加辽阔的梦也许才打开不久。
  这么多年来,龙子明其实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梦,就是他想真切地知道这个社会到底是怎样的,这个国家到底是怎样的。当然,很多的事情是不可能实证获得的,并且对于一个社会底层的人而言,大可不必,但是他却很认真地在追逐这个梦。
  当初因家庭变故,1993年的龙子明,以龚城县第八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这所全省重点高中,也同时考取了西北轴承制造技工学校。权衡之后,家人和他坚定选择他进入这所学校就读。
  毕业后,他回到龚城县的一家县办企业做了一名钳工。生性喜欢文字的他,工余一直坚持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等作品常常见诸省、市报刊。在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他很早就“触网”,顺势成为中国第一代网民。通过与互联网的亲密接触,他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历史、对国家、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新的启迪和反思。
  每每在他那个小小的钳台上,锉配零件,阳光刺透车间屋顶的缝隙,自己的生命如流泻的铁粉一样纷纷扬扬坠地,而没有丝毫的声息。
  他时常感到,在这么大的国土上,十几亿人口的国度里,作为一个渺小的行走在微观世界的底层人物是何其悲哀,根本不知道宏观世界都在发生着怎样波澜壮阔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背景?
  面对杂乱的新闻信息、网络各色声音和坊间传言,知识和信息鱼龙混杂,他越来越感到迷失自己,显得茫然无措。
  直到他有幸参加宿昌市首届青工技能大赛,以全市“十佳技术能手”的身份接受市电视台和报社记者采访后,他忽然觉得,做一名记者,可以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和国家,这也许是一种最好的途径。
  于是,他先后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科和新闻学本科的自学考试,在文学和新闻的语境下,不断切换自己所思所想所见的形式,边学变练,到处采访、写稿、投稿,折腾了几年,在中央、省市各类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值得一提的是,以一篇《龚城之殇》的散文登载到人民日报副刊,他因此成为了1978年以来,这个小县城第二个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文章的人。
  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这篇散文表述了近年来龚城县建设发展成就,又反思了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问题,进而发出对保护人文历史遗产和自然环境的深切呼唤。
  这篇非“正能量”的文章立即引来了县领导高度关注。县委分管宣传思想的副书记和宣传部部长约见了龙子明的厂党委书记和他。放到现在讲,就是所谓的“请喝茶”。
  这一次约见,领导们本来要给他一些“颜色”看,警告教育一番,但通过龙子明的“老实交代”,他们觉得龙子明并不是有意而为,相反觉得他倒是一个可造之材,只叹息发现太晚。
  就这样,所谓的坏事居然变成了好事,他以企业聘用人员身份意外被调进了县委机关报,成为了一名记者。再后来,他被市里看上了,又走进市电视台,踏上了与众不同的寻梦之路。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今天的龙子明与杨太盛的冲突,可就远没有那么幸运。龙子明畅快倒是畅快,但他非常清楚,得罪了杨太盛,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杨太盛原来是中鼎电视台经济社会部一位副主任,正处级别。汉华电视台成立后,杨的老上司马一鸣调去任职,之后把他带过去,给他斡旋了一个经济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职务,提成了副局级,杨太盛也因此成了马的心腹。
  说是常务副主任,实际上就是真正的部门负责人,经济新闻中心主任是由副台长马一鸣兼任的,这在台里8个中心中,是唯一由台领导兼任的中心,足见其地位重要。这是因为,汉华、炎黄和中鼎电视台,在新闻传播中各有侧重,中鼎电视台的拳头产品是时政新闻,炎黄电视台的核心产品是社会新闻,而汉华电视台最主要的竞争力是经济新闻。
  48岁的杨太盛,混迹中国电视传媒界已有25年之久,从地方电视台到国家电视台,从事经济领域新闻传播长达12年。一方面他在媒体界有着广泛的人脉,非常谙熟媒体内的各种规则。另一方面,与关乎国家经济运行的相关部委、机构、大型国企以及地方政府的许多官员,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利益关系,他能为台里和自己转化到可观的效益。因此,他在经济新闻中心,说一不二。真正想做新闻人,而生性妥协之人,对他往往是敢怒不敢言,只好一场游戏一场梦般做着不痛不痒的新闻谋生而已。大凡开罪了他的下属,至少在首都这个媒体圈是难以活旺的。
  龙子明与杨太盛的这次冲突,其实不是偶尔。入职之后的不久,他先是在组里做了大概两年鸡零狗碎的杂事,那里忙他就被指派到那里去。往往今天还是出境记者,明天就是摄像,后天可能是场记,等等。
  总之,他在组里就是一个最佳替补和救火队员,并且还是全能的,什么都会。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做过自己的完整片子,都是在既定完成着制片人或同事交代的一个或多个工序上的具体事项而已。
  很多时候,他就像一个厨师,等亲自拣好菜,备好料,准备美美抖几下勺,结果就被主人临时换下了场,让他去洗碗筷、抹桌子。对于他这样的个性的人,自然非常憋屈,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一直没有资格拿着待审片进入杨太盛的办公室,接受他的审查,所以之前就没有发生冲突的可能。
  直到2009年国庆节前夕,他们组承担了重大专题报道《龙腾神州——中国经济60年巡礼》的采编工作,节目以展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及近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每集20分钟,共6集。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谓是急难险重。在这种重大任务前,往往需要有真实能力的人存在。颇具慧眼的王仲谋,在这个时候,他居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龙子明。他把这个片子最出彩的两集交给让龙子明做,这两集是反映十6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从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上升到担纲如此重大题材的片子,龙子明想想都觉得自己不得了,这么伟大的事居然让他赶上了。他暗自欣喜,果断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展开浑身解数,充分构思策划,跑部委,找素材,联系采访,把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中,旁征博引,纵横捭阖,高质量完成了片子的策划、脚本、初稿、初审、采访、制作等,盼得顺利播出。
  这个系列片最终意外获得了国家公共关系部和炎黄电视台的高度好评,最终获得了国家新闻奖一等奖。龙子明一战成名,也因此终结了他在这个40多人的专题组“跑龙套”的命运,成为了一个有资历的“顶梁柱”。
  这就是意味着龙子明进入到了“掌勺”的行列,但这也就注定了,他与杨太盛之间,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场冲突。这种冲突所带来的改变,或将是冥冥注定的。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吹神 夜的命名术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