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末重生卫仲道 / 第十六章 游侠高顺

第十六章 游侠高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等卢植和卫宁走到了园中之时,两位年轻人已经较技完毕,互相拱手退让到一旁。见到师徒二人一起走来,便赶紧上前行礼,周围看热闹的仆役也跟着问安后就立即散去。
  卫宁看着两人,白衣青年自己刚见过不久,黑衣青年有点眼熟,但是没什么印象。卫宁知道是年幼的自己估计见过此人,就立即在自己的脑海里回忆,找了一阵终于知道眼前的人是谁了。卫九,管理城外庄园、宾客和徒附的管事。徒附就是宗人,宾客和部曲之外的附庸者统称。包括:贫困的宗人、失去地位的宾客、失土的佣客和租田的佃农等外族农民,佣客就是被雇佣的干活的人。
  知道黑衣人是卫九,白衣人就不知道是谁了。卫宁好奇的看着两个人走上前来对卢植和卫宁问安道:“见过卢公,少君。”卢植把二人扶起来问道:“尔等是何人哪,怎么在此相较起手搏之技来了。”卫宁躲在后面,默默注意着二人。却发现自家老师虽然是对两个人说话,但注意力隐隐集中在白衣青年身上。“看来老师也觉得这个青年不一般,应该还有下文。”卫宁心想。
  “卑下高姓,乃河东游侠。蒙主君不弃,招为门客,暂掌府中部曲。”“小人卫九,为卫父庄园管事。”卫宁很诧异,“咦,这位冷脸兄怎么只报姓,不通名呢?卢植怎么说也是长者,有些失礼了吧。”又仔细的想想,“等等……,如此傲气难道是有名的人物?姓高的早期都有谁。高顺还是高览?等一会看看再说。”卫宁心道。
  卢植微微皱了下眉,老头哪怕心胸开阔,面前之人如此失礼,面色也难免有些不虞。卫九想了想反正卢尚书已经是自家少君的老师了,何况复仇之举在本朝颇为常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近有儒生崔瑗,卫尉阳球;远有《轻侮法》、《公羊传》,便把实情如实对卢植说了。(东汉太学儒生崔瑗的哥哥被人杀害,他亲自手刃仇敌,为其报仇。)
  《后汉书》记载:“阳球,字方正,渔阳泉州人也。家世大姓冠盖。球能击剑,习弓马。性严厉,好申、韩之学。郡吏有辱其母者,球结少年数十人,杀吏,灭其家,由是知名。”
  所谓《轻侮法》大意是:父母遭受他人侮辱,当时或者以后不分男女只要子女找其报仇都可以免去死罪,甚至可以免刑,判决复仇者死刑的官员,将会受到惩罚,重则判为死刑以告孝子冤魂。《公羊传》则是鼓励名节之士“轻生复仇”。
  “卢公见谅,这件事不是高兄弟无礼,此事另有别情。小人这位兄弟,姓高,名顺,并州太原人。少孤,被一老卒收养,视若己出。老人昔日为县中材官,编为曲长,有些功绩。得了些赏钱,便置办了些田地。不想被县中豪族王氏看中,勾结里正、啬夫每每逼迫。老人年事已高,又急又气,不久便卧床不起,没几日便去了。”
  卫九叹了口气又道:“老人原先不想让其担心,便一直瞒着。后来人去了,要治丧和田宅转名,这才惊动了在县中求学的高兄弟。我这兄弟也是性急的,回到乡里,闻知此事。当夜便怀揣利刃,结果了那三个歹人,从此亡命江湖。月前,主君自宗祠回河东,见高兄弟相貌不凡,便召其为宾客。得知内情后,便派人往太原了结此事,然后又密送高兄藏匿于城郊卫氏庄内。”
  卫宁看着高顺的俊脸想到,八九不离十就是自己知道的那个猛人了。地点,身份都能对的上。能给吕布当偏将又很早就跟随的人身份不会很高。吕布自己本来就是主簿,属于郡县令长的属官。所谓属官就是由县令或郡守直接任命,要的时候就任用,不要的时候就可以裁撤,类似于后代的师爷。虽然说是亲信,可不是什么尊贵的职位,有前途的人谁会做师爷啊,更何况还是师爷的跟班。
  地点也对,按原本历史的轨迹,同在并州。有两个可能,遇到大赦,追随自己的养父的轨迹投军,二是被抓了贬为戍卒。而吕布在五原以骁勇成名,估计当了个不大的武官,因此极有可能碰到一起。
  回头又看了看眼前之人白皙的脸,卫宁不禁腹诽:“你说你当什么武官啊,就你这护肤水平,一个男人脸上不要说斑点痕迹,连汗毛和毛孔的见不到。你要是做了护肤生意,能让曹操那群人穷的裤子都买不起。”
  不知卫宁躲在后面羡慕嫉妒着,卢植倒是很欣赏此人。卫九考虑的不错,别说远的,当年桓帝党锢之时,当代名士张俭都曾被逼逃难,流亡江湖,卢植还真不介意高顺犯法。
  看了看眼前的年轻人,相貌不凡,俊朗挺拔。站在自己身前那么久了,纹丝不动,气息均匀。有徐如林,重如山之感,是个天生的将才。卢子干越发满意,便问道:“高卿春秋几何,可曾及冠?”因为高顺系巾未着冠,因此卢植才这样问。
  “小子今年十九,未曾行冠礼。”“家中尚有何人?”卢植接着问道。
  “小子少孤,无亲。阿父尚有亲族仲兄在乡。”卢植想到:“举目无亲,相依为命的义父也已经亡故。为人孝义,性情外冷内热。是个好苗子,但是需要好生栽培。”便对高顺说:“可有继续进学之念?”
  高顺没反应过来,下意识道:“小子只喜兵事,不学博士之道。”“实诚人啊。”卫宁在卢植身后想到。卢植见高顺没明白,就再说道:“吾早年在家乡涿郡讲学时,最为老夫看好的便是辽东长史公孙伯圭,文武才具颇佳。汝好兵事,可愿效其为国荡寇之志?”听到卢植这么说,卫宁哪还不知道怎么办,赶紧以颜色示意卫九。
  卫九站到高顺身后,对其后膝用力一点,高顺吃痛半跪下了身子。卫九马上用手按其肩,将其压在地上,对卢植说道:“我家兄弟早就欲求名师,不得其门。今见卢公当面,难以自己,愿先生垂怜,收入于门墙之下。”
  高顺见状也反应过来,跪地叩首道:“请先生收留。”卢植直接上前欲将其扶起道:“不必多礼,汝虽入我门下,不习经学,便为著录吧。”按照汉时的学风,儒者授课必授经学。如果不研习经学便不能算是及门弟子只能是著录,就像公孙瓒一样,因此也不必像卫宁一样正式拜师。
  不过高顺没有起来,跪在地上接着对卢植说道:“顺蒙先生不弃,本应侍奉左右,然受主君大恩不得不报。今少君欲远行求医,主君急而召我,顺若不能护持左右岂能心安。待弟子此行过后,再向恩师请罪。”说完又再三叩首。
  “痴儿,不必如此。”卢植将其扶起道:“汝等本为同门,自当互相扶持。卿可自去,日后便随你家少君一道听讲便是。”
  听到这里,卫宁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自己院子里这么热闹,都凑在一起了,原来是与自己求医有关。忙对卫九问道:“父亲对我出行可有什么章程?”“回少君,尚需等卫七等人回返才能决定。虽然料想无事,不过是几个乡闾小吏。但毕竟牵扯到太原王氏,还需谨慎。”
  “太原王氏?死的那个是太原王氏什么人?”卫宁心想:“不会死了什么微服私访的小公子,宗子之类的吧,那事情就麻烦了。”卫九道:“不是什么大人物,五服之外的普通人,王氏想多拿点好处,所以才叫了七哥过去,他对于宗族事务最清楚。”
  宗族的宗子就是其内定的继承人,一般有两个。以五服的先后顺序排列。比如卫家就是卫觊和卫宁。所以前世历史上卫宁死了以后卫家和蔡家的关系就变得极为恶劣。不是卫父和蔡邕两人因此翻脸,没那么想不开。而是此事影响太大,卫氏一族难免不忿,就有些风言风语传了出来。卫父虽是家主也不能强压族人不让说话,但是蔡邕也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自然也不会看着被人欺负,就这样此事才越闹越僵。当蔡琰被接回蔡府后,蔡卫两家也就不再往来。当然这样的事情这一世卫宁是不会让其再发生的了。
  “那王氏想索取什么?”卫宁好奇道。“晋阳的几处田庄和内城的宅院。”“发消息给卫七,宅院无所谓,田庄要尽量保留,我稍后会就与父亲说。”卫宁立刻便下了决定。宅院什么的,到以后根本没什么用。田庄有多重要,别人不知道,他还不知道么。《三国志》中记载的“人相食”可不是说说而已,卫宁很清楚以后的每一粒粮食都很可能就是一条命。
  打发走了卫九,之后又和卢植高顺在东厢用过了早饭,卫宁三人便去了卫父那里。刚好蔡邕和蔡琰也都在北院,三家人小聚了一下,蔡邕和卢植三人就不得不回返洛阳。与卫氏一家告别后,便登上了回洛阳的马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