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末重生卫仲道 / 第十一章 卢植收徒

第十一章 卢植收徒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卢植诧异的看了卫宁一眼,没想到卫宁会从这样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与他之前教导的学生大不相同。在卢植教导的学生当中,大多是才比中人之辈,也就是公孙瓒和刘备异于常人。但是公孙伯圭为人性情刚戾少谋,喜好兵事可以为将而不可为帅。刘玄德不好读书,放纵于声色犬马(这里的声色值得是音乐,华服),但是喜欢结交朋友,义气大方。可以算是个豪杰之士,有高祖皇帝的遗风。但是两人都不是能继承其衣钵之人,这是卢植至今最为遗憾的地方。
  看见卫宁答的颇为独到,卢植也不禁多了几分好奇,想再试试看看能不能给自己更多惊喜,于是继续问道:“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相继问孝,而夫子所答,皆有不同,你有何看法?”
  卫宁答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卫宁接着道:“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前者夫子告诉孟懿子要守礼,后者告诉孟懿子之子孟武伯要以父母之忧为忧。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孟懿子为何问孝,孟孙何忌(即孟懿子,复姓孟孙,名何忌。)乃鲁三桓之一,其问孝时,其父孟僖子已故去,令孟孙何忌拜夫子(孔子)为师。其后鲁昭公流亡至齐鲁之交郓地与干侯,以夫子为大司寇摄相事,进行堕三都之谋(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孟孙氏的成邑)。三桓初始为了打击家臣势力,都表示同意。之后郈邑被拆毁,费邑宰公山不狃叛乱被平定,孟懿子却在郕邑宰公敛处父的劝说下,抵制堕郕邑。季孙斯和叔孙州仇转而支持孟孙,致使堕三都计划失败,夫子(孔子)被迫再次下野。孟孙何忌失礼于君是为不忠,失礼于师是为不孝。而后与夫子问孝是为了先人么?不是,是为了后人。所以夫子告诫他说:‘不要违礼,上行则下效。’昔日你失礼于师长、国君,想要后人尽孝就要从此守礼,勿违先人之道。然后告诉其子孟武伯要以父亲之忧为忧,这还是守礼。因为三桓连礼都不遵守了何谈孝道呢?”
  卫宁顿了顿,又说道:“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后子夏问孝夫子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说的是子游子夏可以守礼,然孝之一道以正心诚意为里,以守礼守节为表。其礼至,其心至否?思父母之所未思,想父母之所未想。未入冬先嘘其寒,未入暑便问其暖。早晚问安,丝丝入微。至此,弟子以为方可称之为孝矣。”
  卢植以手抚须,颇为满意。最后问道:“子贡问君子。夫子所答有三,汝如何观之?”
  “夫子所言君子有三,一曰:‘君子不器’,二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三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后者皆为夫子对君子不器之语的见解与释义。君子为何不器,大凡器物,皆先闻其声,后见其形。而君子反之。言在行后,行不成不言,行可成,亦不大言,此为君子之信。何为君子周而不比,周者:亲也;比者:附也。如君子之交友,亲而不附。当其低则扶之,当其高则远之。不似飞禽走兽之属,皆以强者附之,其非亲也,逐以利尔。故夫子曰‘小人比而不周’,此君子不器之二也。”
  卢植闻罢,笑着对卫父说道:“此佳儿也,可堪造就,汝家有双龙焉。”回头又对蔡邕问道:“伯喈以为如何,可从于膝下否?”
  卫父心头一紧,幼子的婚事就看这一回了。如果此事可成,日后小子的路就好走多了。想到这里,以眼目视蔡邕,看看自己的老友究竟有何想法?
  只见蔡邕沉吟了半晌,心中想道:“论才学聪明,看着还不错。不过爱女的终身大事始终不能马虎了,得再多看看。不过这小子还小,倒也不用急于一时。”心中转念又想到:“卢兄看人比我强多了,又没有及门弟子,何不托到子干门下。”汉代弟子分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及门弟子为正式弟子,著录弟子就只是挂名而已。(刘备和公孙瓒就是著录,卢植是教经学的,这两人一个学兵法一个不好学。虽有一张卢植弟子的名片,但是没有正式拜师。)
  于是就把卫父和卢植叫到近前,轻声问询。卫父自然没有异议,对于卫宁来说,卢植、蔡邕都是名闻海内的大儒,拜谁都一样。而且卢植还有尚书的头衔,论朝中地位,可比蔡邕高多了。不过这时候他不好说话,说愿意不愿意是极为失礼的。只能装聋作哑站在一边,看看卢植有什么反应。
  卢植思考了一会,似乎有了决断,转身对蔡邕郑重问道:“卫氏次子才思敏捷,为兄颇为喜爱;然以其天姿,可掌汝之门庭,弟当慎思。”见卢植如此说,蔡邕知道其不反对,便笑道:“伯觎已在吾之门庭,吾已得其长,岂能复望其幼。再者幼子日后为吾之东床,与弟子无异,兄长不必推辞。”
  见蔡邕确实不在意,卢植也对卫宁颇有好感,便答应了下来。“此子年纪尚幼,但天资聪颖可堪造就。只要细细打磨,将来必为国之良才”卢植这般想到。却不知道卫宁童稚的面孔下,装着一颗两世为人的心。而且再过几年,时局的变化已经不是卢子干所能预料得到的。
  三人商议过后,决定让卫宁拜在卢植门下。众人皆高兴不已,卫母指挥仆人撤去酒菜,移走食案。卫觊在一旁打开绢帛,在正堂中间挂上儒门三圣的画像(三圣分别为:孔子【仁】,孟子【义】,曾子【孝】)。画像前摆上香炉,添上三支线香点燃。卢植领衔,蔡邕,卫父其后,领着众人对圣人行礼。待众人礼毕,则拜师大典准备开始。
  卫宁服青衿,也就是学生服,走至院门外,俯身叩拜。卫觊引着他立于正堂阶前,为其正衣冠,理姿容。《礼记》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恭立片刻后,再次在卫觊的带领下进入正堂。步入正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卫宁先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对着坐在先师像面前的卢植三叩首。拜完先生,卫宁向卢植献上束脩之礼。《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注:束脩,十脡脯也。(十条肉干)”《论语·述而》中亦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而后,由卫觊为卫宁递上拜师贴:“先生道鉴:先生之学识才德,名扬宇内,学生卫宁欲投先生门下久矣,然自愧才疏学浅,未敢奢望忝列于师门,致机缘屡失,每念及此,常嗟叹不已。天可怜见,宗师蔡邕怜悯晚辈有好学上进之心,特引荐于先生门下,望先生允纳。”后面写上“学生卫宁敬呈。熹平六年,六月初六。”
  而后,卫宁亲自端上一杯敬师酒,躬身,双手捧杯,举过头顶。卢植一饮而尽,拜师礼成。
  行过拜师礼后,卫宁按照古礼要求,将手放到铜盘内“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
  最后卢植以师傅身份训示曰:“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此圣人之言,汝当慎行之。”
  训诫之后,卢植扶起卫宁。从今天开始,卫宁便可以卢植弟子的身份出具拜帖,名帖。蔡邕非常高兴,起身与卢植与卫父道贺。卫父也极为高兴,但仍然劝诫卫宁曰:“今日,你已入卢公门墙,当以弟子之道侍奉恩师。早晚殷勤,不可懈怠。”“是,父亲。”而后卫父又对卢植说道:“犬子顽劣,诚蒙卢公不弃。若今后其有何差错之处,公尽可罚之,不必顾虑小弟。”
  卢植虽然正直,却还不至于不解人情世故,因此不会当真,但是也觉得对自己的第一个弟子应该严厉些,以树门风。便如此回道:“卫君过谦,吾必当尽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