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南宋中兴往事 / 第九章.练兵备战

第九章.练兵备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杨文英颈上的箭伤是贯穿伤,并未伤到要害,不到两个月就痊愈了,得知金军又在四太子完颜乌珠的率领下大举攻宋,便积极着手应战。
  杨文英先是巡视了中原大地上的各色军队,发现东京汴梁,南京归德一直到水运要冲清江城,数百里的土地上,官军义军竟然有50万之多。这些军队多数扰民有术,畏敌如虎,真是官军如匪,义军不义。除了张所,王彦,马扩,赵邦杰等少数几支河北义军积极抗金之外,大多数军队根本没有训练,武器盔甲奇缺,而且不服朝廷调令,不受地方官节制,欺男霸女,打家劫舍的案件层出不穷,民众怨声载道。
  皇帝赵构也是有苦难言,原来朝廷最精锐的西军几乎全部溃散,只有刘光世等少数将领还有些人马,肯听朝廷节制,各地义军官军名目繁多,日日要粮草要武器,真正要打仗时却常常无兵可用。为了完成北伐河北,复兴大宋的重任,宋高宗赵构只好不断编练新军,令汴梁李纲练兵10万,清江杨仁政练兵10万,河北马扩赵邦杰练精兵2万。
  为了编练新军,朝廷在江南富庶之地加征粮税,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中原,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江南匪盗四起,变乱成群,朝廷一时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
  杨文英请得宋高宗赵构的圣旨,便在大宋的新都城归德府编练摧锋军,选择流亡在中原的河北才勇壮士,待遇优厚,要求能够双手举起两百斤石碾,开100石的硬弓。不到半月,便招募到两千余人,杨文英便延请以前的禁军教头,日日勤加操练。
  一日,杨文英正在募兵处巡视,忽然见到募兵处围起了一大帮人,连忙赶过去一瞧,原来有位壮士竟然同时拉开两张100石的强弓,真是天生神力,举世罕有!杨文英连忙将其请进内室,攀谈之下得知,这位壮士叫做岳飞,字鹏举,河北汤阴人士,今年二十四岁,长杨文英四岁,原来在河北义军张所军中任修武郎。
  杨文英欲请岳飞在摧锋军中任统领,但岳飞却拒绝了,并对杨文英说:“杨大人只看到了在下的武艺,却不知道用兵之法不在于士兵个人的勇武,而在于带兵将领的统兵之道,练兵之术。”
  杨文英反问道:“难道大宋禁军教头的练兵之术不好,大宋武进士的统兵之道不精。”
  岳飞笑道:“大宋禁军教头只能训练仪仗兵,用于打仗,必然百战百败;大宋武进士虽然熟读兵法,但是只会纸上谈兵,不会临机应变。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大宋兵多将广,然而屡战屡败,就是因为统兵之道不精,练兵之术不好。”
  杨文英一想到父亲介绍的宋军打的败仗和自己在战场上的见闻,觉得很有道理,便问道:“将军的统兵之道,练兵之术是怎样的,还请求将军指点一二。”
  岳飞见杨文英身为皇帝心腹,一军统帅,却一点骄气也没有,大为欣赏,便回答道:“我是乡野村夫,本不懂什么统兵之道,练兵之术。只是从军四次,在战场上见得多了,便将我在战场上的一点感悟献给将军,希望能够对将军有所启发。”说完便掏出身上所带的一本纸册,交给杨文英,然后执意要走,任杨文英百般挽留也无用。
  岳飞走后,杨文英拿起纸册,仔细翻看,只见写的不过短短十余条,字字工整,刚劲有力,如利刃雕刻的一般:
  一、士兵的体能训练不能间断,每天都要让士兵操练刀枪军阵。士兵和军官衣食住宿必须平等,士兵和军官体能训练要一样。军营内外不许有赌博和娼妓。
  二、战场缴获不许私藏,要在战后再进行分配,战功大者多得,战功小者少得,有罪者不得。不得骚扰百姓,不得炫耀功劳,不得私自离开驻军营地,不得踏入市井繁华之地。
  三、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不要过长,要派出灵活精锐的小部队骚扰疲惫敌军。
  四、作战以杀伤敌人为主要目标,不以占领城池,劫掠财物为主要目标。要积极截断敌人的粮道水源。
  五、每战集中战力远超过敌军的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包围敌人而不被敌人包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六、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宁愿多跑动,寻找战机,也不轻易孟浪作战。重视首战,首战胜利则官兵士气大振。
  七、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撤退之时,必须用最精锐的士卒断后,防备敌人追击。
  八、获胜后,要不怕疲劳,敢于乘胜追击,连续作战,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九、不要进攻设防坚固的营垒,不要正面冲击严密的军阵,要善于迂回,从侧后攻击敌人。
  十、善待俘虏,去留随意,要善于瓦解敌人的军心。要严明军纪,对作战时违抗军令,或者畏缩逃跑的官兵,定斩不饶,若全军逃跑,带队军官都要斩首。
  十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斗层面,要随机应变,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力求战胜敌人。
  十二、以我之长,攻敌所短。射人先射马,捉贼先擒王。
  杨文英看完之后,大为赞叹,见纸册封面是空白的,便写上《论兵琐言》的标题,补上臣汤阴岳飞进奉,臣杨文英转呈等字,自己又工工整整的抄录了一份,将原册献给了宋高宗赵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