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在历史彼岸看花开放 / 第七十二章 英雄凄凉

第七十二章 英雄凄凉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七十二章英雄凄凉
  。。。。。。
  七月,淮南将领吴苗率其部队八千人投降杨行密。
  八月,李昌符也走到了末日,被陇州刺史薛知筹斩杀并灭族。于是李茂贞顺理成章成为凤翔节度使。
  这一次,凤翔总算安定下来,期间虽然李茂贞也有不安分的时候,至少几十年没换主人。
  另一个功臣韦昭度也被任命为太保兼任侍中。
  韦昭度本是田令孜的人,至此成功漂白成为皇上的人。
  李茂贞在他的一亩三分地称王不是不想扩大地盘,而是有心无力,因为其他军阀他都惹不起。但另一个想扩大地盘的军阀开始搞兼并战。
  那就是朱全忠。
  朱全忠不是个内政人才,但他积极引进内政人才。在击败秦宗权后,通过一系列内政经营,事业步入正轨,飞速发展。如今,他急需扩大地盘。
  往北找对手李克用的麻烦?他还有点发怵,那里有‘天下第一’的李存孝。
  蔡州秦宗权还有点兵力,打下也没什么油水,逼急了对方来个狗急跳墙对自己实力损失太大。
  至于东都、泽州、许州等都被他排除。
  柿子捡软的捏,他看上了邻居朱瑄兄弟两的家当。
  至于以前是怎么承诺的,他毫不在意。兄弟,就是拿来背叛的。又不是亲兄弟,家当还是在自己手中稳妥。
  从当初他对李克用、王绎、王重荣的态度就可以知道端倪。
  为了师出有名,他找到一个理由。
  他写信给朱瑄说对方意图引诱收买自己的将士。对此,他代表宣武军提出强烈抗议,并保留武力维权的权力。
  朱瑄有没有这么干呢?
  说起来朱瑄也有理亏的地方。上次联合作战,他发现宣武军个个都比较勇悍,单兵能力很强,就想着勾引一些回来。
  儿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朱瑄回来后就在曹州、濮州地界打起了重金招聘启事,特别附注有经验者优先。
  那时当兵都是为了有个活路,混个饱饭,为了高薪,很多汴军偷偷跳槽。
  这样公然挖墙脚的行为发生在谁头上都不会爽,朱全忠抱怨几句也是应该的,朱全忠不同的地方是有后招。
  朱瑄如果和朱全忠一样赖皮一点,死不承认或往手下身上一推,朱全忠也有些狗咬刺猬难以下嘴。师出无名打恩人是很忌讳的,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是不会干落人把柄的事情。像上源驿事件朱全忠明明全程参与但就死不承认,李克用也拿他没辙。可惜出身混混的朱瑄哪会有好脾气?收到这指控当场发飙,也毫不客气的怼回去。
  朱全忠早就摸透了对方的脾气,如此正中下怀,后招马上发动,立即派遣大将朱珍、葛从周、李唐宾等袭击曹州。
  朱瑄没想到对方不仅是打口水仗,还玩真的。曹州还是按以前部署,只有不多的兵力。一个有备一个无防,曹州易主,曹州刺史丘弘礼被杀。
  一些已跳槽的汴军临死恍然大悟,高薪虽好,也要有本事赚,有命花。
  想要回头,汴军已关上大门。
  贪图高薪是人之本能,还要想想值不值得。前者是庸人,后者才是智人。
  取得胜利的朱全忠部队继续挥师攻打濮州。
  当然朱瑄在后知后觉也知道曹州失守,于是和朱瑾汇合郓州、衮州部队和对方在刘桥打了一场硬仗。
  这的确是场硬仗,没有什么花哨伎俩,双方真刀实枪的对决。
  硬仗拼什么?部队数量、将领武力、士兵素质、地形优劣.......
  说白了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一样,最主要的就是人和。
  朱珍带兵的确有一套,朱瑄望尘莫及。
  以勇力著称的朱瑾兄弟悲哀的发现,两个人的勇力值根本不足以改变战场胜负,对方猛将更多,数量和质量都稳压自方一头。
  朱瑄兄弟俩败了,败的很惨,阵亡几万人,就差自己没有交代在战场上了。
  ‘朱瑄、朱瑾仅以身免’,狼狈逃回郓州。
  从此,曾经的好基友朱全忠、朱瑄双方结下死仇。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不共戴天之死仇。
  当然这种想法只是朱瑄的一厢情愿,实力大损的朱瑄兄弟已经从二流军阀跌落成四流小军阀,哪里还是一流军阀朱全忠的对手。
  朱珍继续挥师濮州。
  濮州刺史是朱瑄弟弟朱裕。面对朱珍大军,能力差朱瑄、朱瑾一筹的朱裕更是难守不住城。朱瑄的另一个弟弟朱罕奉命带领步、骑兵一万前来支援。在范县与朱珍遭遇,一场仗下来,朱罕被杀。
  濮州毫无意外也失守,朱裕逃向郓州,朱瑄势力进一步萎缩。
  不是你死,就是你亡。
  这才是朱全忠的想法。
  。。。。。。
  被‘好兄弟’捅了一刀,朱瑄不愿咽下这口恶气,时刻准备报仇;被张雄捅了一刀的秦彦还得服软向他示好。
  张雄部将赵晖目前在广元,自己在东塘,也算兵强马壮。更重要的是粮食充足,这是广陵目前急缺的。
  占据广陵后,高骈的财富全部被秦彦继承,其中就有很多空白盖章的人事任命状。这可是好东西,可以让你非法占有的财产、岗位、职务合法化。
  合法就是大义,舆论能先占住脚。
  虽然被捅了一刀狠的,为了粮食、兵员,秦彦还是咽下这口恶气写了一张仆射告身职衔的人事命令给了张雄,同时又给了三张尚书告身职衔给其部将冯弘铎、赵晖等人。
  有了这些开路,张雄不再敌对自己,双方可以打开门开展双边贸易。
  广陵人以金银珠宝竞相向张雄军购买粮食。
  这不公平的贸易开展,逆差严重,几乎让秦彦郁闷的吐血。
  一个通犀带只能买五升大米,一床锦缎被子只换粗糠五升......
  天价粮食让张雄军一夜暴富,从上到下都是有钱人。
  有钱人还会上战场当炮灰吗?
  打仗本就是为了钱,如今有钱哪还会去打仗?该享受生活才是真的。张雄军不再思量打仗,一心享受生活。
  如果对方一直是这样保持中立秦彦也就认了,但是太逆差的贸易实在不能持久。虽然秦彦、毕师绎在广陵挖到一座金山,但这样的天价粮食就是金山银山也要坐吃山空。
  张雄见对方逐渐给不起价格,那么生意伙伴既然做不成,哪里还会给看不到前途的秦彦打工?转头跑去帮杨行密了。
  站队绩优股一方更安全些。
  肯雪中送炭世上没有几人,但锦上添花者如过江之鲫。
  趋吉避凶本是人的天性,没有后天熏陶,人类不自觉都遵从这丛林法则!
  没人雪中送炭,秦彦面临的就是雪上加霜的窘境。
  曾经热闹的扬州广陵繁华不在,人口在直线下降,有的饿死,有的被吃......
  为打破窘境,八月二十六丁卯日,在毕师绎、郑汉章率领下,城内一万二千人从城西倾巢而出。
  一万多人,逶迤而出,前后绵延几里地。一付兵强马壮样,煞是壮观!
  因为分散围城,城西杨行密本部只有几千人,手下紧急向杨行密报告对方动向。
  杨行密正在军帐午睡,闻言不以为意的摆摆手,说:“等敌军靠近时再来汇报吧。”此时众牙将听到消息也前来军帐开会,见他一付老神在在的模样,手下有人心理没底啊。
  防守派和进攻派各持不同理由,阐明自己观点。
  牙将李宗礼是防守派,他认为敌我人数相差太大,我们应当加强防守坚守营寨,再撤军回家。
  另一位牙将李涛是进攻派,他激动的说我们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哪怕敌军人多。再说部队既然来到这里,还能退哪去?
  末了,李涛拍胸脯表示自己愿意带领本部人马做前锋,保证打胜仗。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所有人马都在这,还让和州支援了些兵力。可谓是倾家荡产投资还借了贷款才建起的这点基业,最终不占领广陵那是要赔本的。
  杨行密本就没有退缩的心思,也瞧不起对方的残兵败将,李涛的话正合心意。
  当下,杨行密立即拍板,统一大家思路,着手布置针对战术。
  你缺衣少粮?行,我就把金银布帛粮食放在一个营寨里,并只让些老弱病残守那意思一下。
  精兵在哪?都埋伏在营寨周围,随时准备出击。
  请君入瓮!
  来吧,毕师绎、郑汉章,你们就是猎物,陷阱我已挖好,就看你们面对食物的诱饵能否保持冷静。
  双方交战开始,杨行密假装不敌,一路牵着毕师绎部队进入粮食营寨。
  毕师绎等没有发现这是陷阱,还以为是己方出其不意才有这样的效果,而发现对方的军需仓库真是运气爆棚的意外之喜。
  如一群叫花军跑进天堂,众人两眼发光,嘴角发干,呼呼喘着粗气,感觉自己那一刻是多么幸福。
  冲啊,这次大家争先恐后的目标是金钱、粮食。
  大家尽情收获时,杨行密的伏兵如幽灵般出现。
  瓮中捉鳖!
  发现原来是圈套,场上众人从幸福的云端栽下,跌落冰冷的地狱深渊。
  毕师绎、郑汉章懵了,两眼发直,双腿发软。
  广陵军懵了,两眼发直,双腿发软。
  部队大乱,毫无斗志,只如无头苍蝇般四处逃命,反而加剧了失败的速度。杨行密部队挥舞着雪亮的战刀跟着一路收割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从营寨到广陵城,十来里路,伏尸遍野。
  广陵军在杨行密部队的严追死打下,几乎全军覆没,毕师绎、郑汉章仅以身免,狼狈逃回广陵。
  从此,几个月秦彦不好意思再提出城作战事宜。
  也没能力提。
  先饥一顿饱一顿的将就着吧,总比出城送命好。
  好死不如赖活!
  于是,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连续几次失败,以秦彦、毕师绎的智商是打破脑袋也想不通的。想来想去觉得是不是被高人诅咒了,要不怎么老是打败仗呢?
  对此,两人请教于‘仙人’王奉仙。
  王奉仙掐指一算,沉默良久,说:“最近的天象表明这里会有一场大灾难,一定要有个大人物死亡,才能转危为安。”
  城内的高人目前只有一个:高骈!
  扬州最大的人物是谁?也是高骈。至少表面是!
  道院悠扬的钟声传来,秦彦和毕师绎对望了一眼,从双方眼神中都看到了一个决定。
  一个一不做二不休三不回头四不改的决定!
  丧钟敲响,高骈当逝!
  秦彦派出手下刘匡时处理此事。
  高骈目前已是生不如死!自从秦彦来后,仿佛被弃在遗忘的角落,高骈的待遇每况愈下。开始是掐着人口计算给口粮,最后连柴米都断了供给。一家几十口人窝在道院里,没柴没粮,只得劈开木像煮皮带吃。连这也吃完后,慢慢就有人饿死、病死。
  死的人摆脱了看不到尽头的苦难,活着的还想坚持一下,看看转角有没有希望。于是,只得吃人。
  曾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高家人沦落到吃人的地步,濒临崩溃的边缘。
  梦魇挥散不去,抛去鲜美的衣装,贵人、穷人在生命面前没有区别。
  刘匡时的到来结束了他们的苦难,让他们摆脱了折磨。
  刘匡时在道院后山挖了一个大大的坑,把高骈和所有高家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斩杀扔进坑里一埋,就算完成任务。
  在大唐辉耀几代的高家自此没落,只剩大猫小猫两三只。
  公元887年九月初四甲戌日,一代枭雄,就此落幕,享年六十六岁。
  曾经读过高骈的一首诗: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看,高骈会写诗,诗才还不错,可谓文武双全;他一生有过辉煌璀璨,可谓气吞万里如虎。不论晚唐三大名将和十大名将排行榜,两种榜单他都名列其中。这位名将年轻时英雄如虎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晚年时迷神信鬼浑浑噩噩昏庸腐朽。
  他英雄时曾大破三十万蛮兵,守住安南、西川让南诏闻风丧胆;他堕落时不顾大局,坐由黄巢进入长安不肯派一兵一卒勤王;他无为时任由道士持政而一心只闭关修炼向往长生。他的昏庸导致众叛亲离,最后他也吞下痴迷鬼神的苦果,连同子侄家族一同落得被部将所坑杀的下场。
  唐朝的灭亡,他有责任;自己的灭亡,他咎由自取。
  愤青罗隐的一首诗讽刺高骈道: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
  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这就是高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