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锦宋 / 第四十九章 皇家封赏

第四十九章 皇家封赏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街道上的喧闹之声一如往常,听在赵奕的耳朵里却变了味道,在摇摇晃晃的颠簸之中,三人回到了府中。
  颤颤巍巍的三人因为早朝和见驾,早饭和中午饭均是粒米未进,再加上一顿惊吓,早已是手脚酸软,四肢无力,下人们立刻将三人搀扶至大堂,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
  大伯听得赵奕描述,端起的饭菜顿时就不香了,若是这父子二人再这般肆意妄为,岂不是赵家都会被牵连?面对着满桌的饭菜更是食不下咽。
  赵筠常年身处朝堂之上,深觉其中凶险,虽说这庙堂高远,实则暗流涌动,异常凶险,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正打算说教几句,让这弟弟和侄儿老实本分一些。
  随便教人医治太后凤体,那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胸和嘴你就摸得?何况还是只母老虎,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想到赵奕这般大胆,大伯赵筠顿时头疼无比,刚要开口训斥几句,只见门外下人匆忙来报,“老爷,宫里来人,指名请世子接旨!”
  赵奕刚扒拉两口饭,嘴里的红烧肉刚嚼到一半,又听到要接旨,顿时一片哀嚎了起来:“有完没完?饭都吃不利索!”
  赵昕德和赵筠均狠狠的瞪了赵奕一眼,厉声喝道:“你这逆子还不快去,若这脾气不改,指不定要惹出多大的祸事来!”
  “我是真的不想当磕头虫啊!我的红烧肉.....”,赵奕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得火急火燎的往外赶,要知道拒不接旨可是会砍头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之叔父赵昕德,皇室宗亲,老成持重,贵而能俭,今册封为揭阳郡王;世子赵奕天惠聪颖,武艺高强,且救驾有功,朕心甚慰,特加封御武校尉兼侍卫亲军马军司军使,从八品,赐绫百匹、卷百匹,良田百亩,钦此!
  听到这样的封赏,赵奕愣住了!
  自己和老爹怎么说也是皇室宗亲,老爹封为揭阳郡王他倒是没什么意外,这御武校尉本就是个虚职,马军司军使一听就不是什么大官,我好歹救了太后的命,这官是不是也太小了点?不过这物质奖励倒还不错,绫百匹、卷百匹也不知道能值多少钱,良田百亩好像听起来还不错。
  皇帝赐,怎敢辞?心中就算一百个不愿意,那你也只能接着,难道你想掉脑袋么?
  “草民,不,臣,领旨谢恩!”
  赵奕接过太监手中的圣旨,偷眼瞄了一下,见赵筠起身,知道没有三跪九叩的意思,便起身站了起来。
  “恭喜郡王、贺喜郡王,世子年纪轻轻,便封军使之职,他日封侯拜相更是指日可待啊!”,那传旨的太监换上一张笑脸连连拱手作揖!
  赵昕德知道这家伙是在讨要喜钱,只是摸遍了全身也没有金银玉珠等可以打赏的物件,正在尴尬之时,管家早已捧着一张托盘站在赵昕德身后,只听赵筠满脸笑意说道:“烦劳刘公公前来传旨,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还望刘公公不要嫌弃!”
  这个刘公公也是个人精,这皇室的关系错综复杂,打断骨头连着筋,自己一个外人哪里敢嫌弃?只见他笑盈盈地接过托盘向赵昕德和赵奕施礼:“谢郡王、世子赏赐!下官告退!”,说完便捧着托盘退出府外......
  赵奕对这个太监蛮有好感,未语先笑,识情知趣,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和电影里描述的一脸谄媚和阴险歹毒的太监形象相差甚远嘛!
  赵筠对皇帝陛下的封赏毫不意外,作为皇室宗亲的他早对赵昕德的封赏了然于心,无非就是做个闲散王爷,领着朝廷的俸禄,再赐一座大宅子,让他安安心心当社会的“蛀虫”,虽然自己也是个郡王,但还兼着中奉大夫的职,反倒没这个弟弟这般好命,还要苦逼的上朝、议政,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赵奕这个侍卫亲军马军司军使位置可就重要得多了,北宋禁军相当于国家的正规军,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拿今天的话说,禁军相当于人民解放军,厢军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乡兵就是民兵武装了,宋制是选拔厢军中的精锐来填补禁军。
  别小看只是从八品的小官,可毕竟是皇帝亲军,相当于皇帝嫡系部队,天天在陛下眼前晃,升迁提拔的起点自然也比他人高上数倍,而且接触的人大多也是勋贵之子,这朝堂之上的人,无论是谁都得学会抱团取暖,有了战友这层关系,还怕日后有什么变故不成?加之这小子乃是皇室宗亲,别人巴结还来不及,更不会为难于他!
  想到此处的赵筠顿觉赵奕前途一片光明,相比之下,那上百亩的封地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只是他不知道,这货心里正盘算着那绫和卷到底能卖多少钱,在自己的封地里种点什么好,萝卜还是马铃薯......
  不管怎么说,打今天起,咱也是有官职、有封地、有赏赐的三有新人了,若是谁不信,这圣旨就是证明,一张圣旨摔到他丫脸上,吓他个半死。
  赵奕将圣旨揣在怀里,如同后世的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一样,时不时打开瞧上一瞧,深怕它不见了,赵筠看他这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不由得掩面而笑,连周围的下人们都忍俊不禁,想笑又不敢笑,憋得异常辛苦。
  在巨大的幸福感的冲击之下,赵奕早就忘记了红烧肉还没吃完这回事,也顾不得吃饭,径直向自己的小院跑去,不过多时下人便送来宫中御赐的军服和军刀。
  北宋禁兵番号很多,其中资格最老的是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军,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军,这是后周的四支主力部队。太宗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这是禁兵的上四军,其他各种番号的禁兵,都是中军和下军,其级别也各有等差,按照职务等级,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分别是朝服、公服和时服。
  宋朝军刀分为“刀八色”,即八种刀,分别为笔刀、凤嘴刀、眉尖刀、戟刀、掩月刀、屈刀、掉刀、手刀。在这八种刀中,以掩月刀和手刀流传最广,其中掩月刀就是人们常说的“青龙偃月刀”,这种刀最虎气,龙吞刀头,虎虎生威,是后世练家子的最爱。
  赵奕手里这把则是一把横刀,军刀则是沿袭唐代的古风,这类横刀更像是唐刀的一种式样,刀型传承自汉代环首刀,全长约莫60到80厘米,刀身笔直,寒气逼人。
  赵奕来来回回打量了两三遍,寻思着是不是该学几招刀法,才能更好的装逼,不过对这类问题,赵奕并没有太多的顾虑,正所谓一通百通,想必不是很难学。
  突然,赵奕想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自己作为马军司军使,就是后世的骑兵,不过好像本少爷还不会骑马!
  赵奕骑马的经历只能源于与孙大牛共骑一乘的惨痛经历,那时候的自己差点被孙大牛的汗味熏得吐了出来,也不知道这皇帝陛下发不发马匹?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卑躬屈膝,幽云十六州丢失在辽国的契丹人手中,这始终是大宋历任皇帝的一块心病,事实上,这不仅是一块心病,而且是关系到大宋帝国生死存亡的一件事情。
  传统意义上的幽云十六州,又称为燕云十六州,在地理上是指长城以南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在汉族及游牧民族之间的拉锯战中,幽云十六州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块区域,大概占据了太行山山脉的北麓以及燕山山脉,是一块天然屏障,更作为对抗游牧民族,保卫农耕文明的“桥头堡”。
  更要老命的是,幽云十六州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里优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天然的马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传统马场有三个,凉州(甘肃武威),幽州,以及云南。此时的凉州在西夏人手中,云南在大理人手中,幽州又长期为辽国所占据。当然,富裕的大宋人,往往可以用互市通商的方式来从边境口岸获取良种战马。
  但是,由于土地利用率的问题,和平时期的大宋帝国,不太可能用大片的南方水田耕地,来维持一支庞大的骑兵常备军;而一旦战端一开,战马这种特殊商品的贸易,就会像石油和军火一样,在进口上受到战略竞争对手极大的限制。
  正因为此,北宋王朝的战马,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捉襟见肘,军队战备的侧重点在步兵而不是骑兵。以步兵为核心与骑兵对抗,虽然各个时期的将领不断改进了各种适合步兵的阵法战法,研究了最先进的筑城方式,还有主要用作近距离防守的火器,仍然是有天然的克制。
  也就是说,北宋军队擅长防守而不是进攻,擅长城防而不是野战,缺少良种战马,是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之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