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锦宋 / 第四十四章 前因后果

第四十四章 前因后果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和尚杵在原地,许久之后浮出一丝笑意,“施主乃是具大慧根之人,老衲心悦诚服,敢问施主,踏梦而来,何解?”
  须知刚刚的几句对话,出自释迦摩尼和阿难尊者七处征心的典故,也是千古以来无人悟出的禅机。
  “踏梦而来,梦醒何妨,既在梦中,怎知是梦?”等禅语,如同哲学的“我是谁?”一类永恒性的问题。
  正所谓芸芸众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何来你我?”
  檀空不解,只见赵奕微微一笑道:“你我者、既非你我,因诸法缘而生故,是名你我!”
  说完此句,赵奕心中骤然变得平静了起来,老和尚的一问,解开了缠绕心头的死结,见他向老和尚躬身一礼,潇洒的转身,大步的向楼下走去......
  正如自己所说,人生来呀来,去呀去,本就一场梦,自己本就处在这样的梦里,如果在梦中还不能肆意妄为,只能活得畏畏缩缩,让梦境把自己欺压得死死的,那么重生对于自己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隔了一盏茶的功夫,老和尚从惊愕中醒来,正要问什么,只见窗前的位置早已空空如也,于是他扭头问向小和尚:“施主人呢?”
  旁边的黑脸小和尚幸灾乐祸的说:“师父,在你发呆的时候,那位公子早就走远了!不过师傅,你们梦呀、相呀说了半天,徒儿怎么一句也听不懂!”
  老和尚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道:“徒儿,方才那位施主的慧根之盛,世间少有,汝作为妙法寺钦定的真传之人,虽天资卓绝,但涉世未深,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体悟不到其中真谛,今天晚上罚你诵读一百遍《法华经》!”
  黑脸小和尚心中略有不平,本想反驳两句,不过看着老和尚庄重的神情,也只能委屈的说了一声:“哦,知道了,师父!”
  赵奕心中痛并快乐着,痛是源于前世的记忆,快乐源于人生都归零,重新来过,老和尚的几句话,给他的人生带来一丝光亮,让他重新焕发出拼搏的热情。
  汴梁,到底有一个家在等着自己,不管是冷漠的,还是温暖的,赵奕都会投身进它的怀抱,并为了它付出相应的代价,自己不是一直想要逃避这样的人生负担么?怎么背上这样的负担以后反而精神为之一振。
  人生的意义难道说就在于此么?生命的延续,亲情的维系,不甘平庸的拼搏,然后变成鬼魂再亲眼目睹即将发生的一切......
  更或许为了逃避这种责任,陷入无尽的循环之中,偶有对自己和人生的正确认识,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崇高理想或者为了民族大义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哪怕刀斧加身,哪怕粉身碎骨,也不会轻易的皱一下眉头,这类人理所当然的不会被历史所忘记,是为圣人亦或是民族英雄。
  赵奕相信绝大多数人和自己一样,不是这样的人,要不然中国历史不会延续五千年,越是变态或越是卓越就越会被历史铭记,比如孔子、岳飞、林则徐等等,当然也有反面的典型,比如秦桧、和珅一类的人。
  赵奕虽然是一个没有名人魅力和气魄的人,但他决定一定要向大众看齐,努力成为大众之中出类拔萃的一员,用大众的审美眼光向名人看齐......当然大众人民向往的酒色财气亦是不可避免,不是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老子又不是圣人......
  文德殿内,宋哲宗手里攥着皇城司呈上来的密报和中奉大夫赵筠呈上来的奏折,相比于赵筠呈上的奏折,皇城司的密报对赵奕的描述可谓是事无巨细,见过什么样的人,说过什么样的话,干过些什么事,纷纷罗列得极为详细,倘若赵奕在此,肯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
  北宋皇城司是文官编制,不属三衙管理,而是直属于皇帝的近臣,其首脑大都是宦官,它职责主要有两项,即刺探和护卫。
  首先,三衙中主要负责宫廷警卫的是殿前司的诸班直(水浒里徐宁所在的金枪班就是其中之一),这都是从军中选出的最为骁勇的军士,总数大概是三四千人。与此同时,皇城司也负责一部分的禁卫工作,而且职责更细,首先皇宫的各门都是由皇城司负责看守,进出皇宫的令牌和门号(也就是出入证)也是由皇城司负责发放和管理。
  其次,在以上所述的警卫外,还有三卫的设置(即勋卫、翊卫、亲卫),这些人都是官员家属子弟,所担负的也大多属于礼仪的任务,但由于贴近皇帝身边,选用均是十分严格的,比如在上朝时立于殿上两旁的亲卫官,要求是后宫嫔妃或正任观察使、翰林学士以上的官员子弟充任。
  所以在皇宫里,从皇帝身边起的警戒线一般有五条,以皇城司、殿前诸班和三卫相交叉分布,最里一条,也就是最靠近皇帝的都是皇城司的护卫(称为亲从官),皇城司本身不是军队,但里面多有才力武勇之士,也用了一些军官统领,如此设置,就是让皇城司、殿前司及三卫互相制约,防止异动。
  皇城司的前身是太祖时设立的武德司,当时就派人四处刺探,甚至远及四川,宋太宗时改名皇城司,后又下旨禁止皇城司逻卒出京城活动,从此后一般无特命,皇城司一般都只在京内活动。皇城司的人员也分两部分,一部分称亲从官,管警卫;另一部分称亲事官,也称察子,这些人就管在京城各处,下至花街柳巷、上至政府大臣,探听大小消息,人数也从最初时的几十人发展到最多时的七千余人,当然根据特殊任务的需要,皇帝也可以指派察子赴某地对某人和某事进行调查。
  显然哲宗在“妖星降世”、“三星拱月”的异象之后,对南方来的勋贵有种特殊的“感情”和“信任”。
  这“枉凝眉”倒是首好曲子......翻看着赵奕的所谱之曲的哲宗不由得对赵奕另眼相看,想不到我那堂弟还有如此文采,此曲当真是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放到礼部和大晟府(大晟府是北宋官署名,掌乐律)中亦是难得的佳作。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翻看到这两句的赵煦有些动容,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那力透胸臆言词,直指世人脊骨,承载凛然之风骨,浩然之正气,让他感到到莫名的触动。
  遥想父皇在位之时,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不惜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废去元老,贬黜庸碌之辈,何等的快意恩仇,富国强兵更是指日可待;自己初登帝位,亦有奋发图强之愿,怎奈何祖母妇人之见,启用司马光这等庸碌之辈,将变法之事尽数废除,先皇数年艰辛付之东流,朕何年何月才能像这诗词一般,追寻先皇遗愿,将这一帮庸才尽数废除,打造出一个太平盛世.....
  想到自己年幼时的遭遇和回到后宫即将面临的人,哲宗更是将指节捏得咕咕作响......
  “张德成!”
  司礼监提督太监张德成听到皇帝的呼唤,急忙从殿外小跑了进来,俯身叩拜听旨。
  “宣中奉大夫赵筠带赵家父子明日觐见,朕想见见我的这位堂弟!”
  张德成领命,急忙冲出殿门,火急火燎的向濮阳郡王府奔去。
  哲宗即位时,高太后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
  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转身向哲宗禀报,以致哲宗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
  到了哲宗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
  元祐四年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书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
  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妃也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朱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朱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
  元丰八年十一月,朱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朱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吓得朱妃淌着眼泪谢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朱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
  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
  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