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英雄不讳刘备的逆袭 / 第六章 同学少年

第六章 同学少年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公孙瓒与刘备,原本身份迥异的两个人,因为这次求学经历,产生了命运的交集。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今河北卢龙)人,出身当地贵族。但是因为他的生母地位很卑微。这让他在家中习惯了忍让和谦卑,也多了一些历练和挫折,养成了不同于一般公子哥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在同家族的兄弟声名鹊起的时候,公孙瓒是只能出任郡门下书佐。
  公孙瓒并没有因为职位低,就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公孙瓒不因琐事轻易汇报,都是经过自己的加工综合后,有条不紊地向太守汇报。书佐自然不止一个,但是公孙瓒耐住了简单繁琐的工作,付出了更多努力,脱颖而出。公孙瓒长相潇洒,声音洪亮,得到辽西郡刘太守的赏识,并成为太守的女婿。
  刘太守把他送到卢植那里深造,刘备和公孙瓒就这样成为同学。辽西郡与涿郡同属幽州,两人在性格、语言、生活习惯相近,而且都喜欢结交朋友,很快成为挚友,公孙瓒年长,刘备就以兄长相称。公孙瓒对刘备也很关照。
  公孙瓒出身贵族,但是,母亲身份卑微,自己在家族里不受待见,这让他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自卑的情绪。后来公孙瓒成为一方诸侯,依旧没有突破自己,他不喜欢和士族子弟结交,而是偏向与那些身份较低、行为质朴的人往来。刘备的身份、地位、爱好和性情,正好满足公孙瓒的择友标准。
  两人整天形影不离,不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公孙瓒的身上,刘备感受到了贵族子弟特有的气质和举止谈吐。这是在涿县地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两个人交往的过程,也成了刘备学习的过程,刘备慢慢懂得一个士族子弟生活爱好,与公孙瓒生活中的交流,刘备懂得了许多士族世家习以为常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及一些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刘备在向卢植学习文韬武略的同时,也在向公孙瓒学习贵族豪强的处事方式、思维模式,刘备渐渐从一个贫民子弟,到读过圣贤教材的知识分子,逐渐变成能够和贵族子弟打交道的人。
  卢植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他不会因为公孙瓒是刘太守的女婿,就格外垂青,也不会因为刘备的平民身份,就另眼相看。卢植授课之余,还传授学生们一些武艺,每次传授武艺,公孙瓒、刘备格外认真。卢植给学生们讲自己平定九江叛乱的经历,问道:“幽州北境经常遭到袭击,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平息战乱?”
  有学生回答说:“应该广施德政,让北方蛮族受到教化。古者,君子立仁修义,以安抚他们的民众,因此近处的人受到熏陶而向善,远处的人则来归顺。”
  公孙瓒回应说:“古者,英明的君王征讨残暴的国家,保卫弱小的国家,齐桓公帮助燕国击败山戎,我们的先祖得以保全。如果,不征伐,残暴祸害就不会停止,就等于开门揖盗、引狼入室。”
  “公孙兄,此言差矣,北方之族疆土广大,骑兵行动便利,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深入大漠,几次战斗下来,士族、战马死伤无数,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破百,取得的胜利还抵不上国家的损失,武帝最后不得不以《罪己诏》昭告天下。”
  公孙瓒听后,义正言辞地说:“卫青、霍去病都是千年难遇的将才,他们多次击败匈奴,洗刷国家的耻辱,保卫边境的安宁,怎么能说功不抵过!大丈夫应该向伏波将军马援那样建功立业,马革裹尸在所不辞,在这里争口舌之快有何益处!”公孙瓒声如洪钟,显得英雄气概。
  卢植听到后,平静地说:“九江蛮族世代生活在那里,饮食起居与中原都不一样,他们起兵反叛并非因为习惯的不同,也不是他们生性残暴,而是受到当地一些豪强的欺骗压榨。”
  公孙瓒听后一言不发,看起来卢老师是反对他的呀!卢植接着说:“现在北方的鲜卑,早已没有当年匈奴的阵势,时而归附,时而叛乱,其中,有利令智昏,贸然与我大汉为敌者,不过是蜉蝣撼树;大多是地方官员欺骗压榨所致,如果有班超一样的人才,可保边境长治久安。”
  学生听后,点头表示赞许。公孙瓒还欲争辩,刘备拉了拉他的衣袖,公孙瓒看了看刘备,令静了下来。
  刘备与公孙瓒彼此了解一日胜过一日,情谊也一日胜过一日。那是年轻时候最为真挚的友谊,人的一生之中最为宝贵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惺惺相惜,意趣相投,没有世俗等级的偏见。刘备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地位不如公孙瓒就自怨自艾,也没有为了遮掩心中自卑情绪而刻意自负,而是心胸坦然、诚心待之,两人之间没有矫揉造作的做作,也不需要强颜欢笑的虚伪,两个人渐渐从同窗之情,变成金兰之谊。
  两人惺惺相惜的时光没想到很快就要结束了。就在刘备、公孙瓒求学的同年。庐江郡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朝廷因为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有恩信,就再次拜其为庐江郡太守。
  面对朝廷的诏令,卢植没有推脱,这是为臣的本分和职责。卢植毅然选择了离开,学堂就此解散。卢植看着家乡的学子,回想这些日子的相伴,留下了期望,也留下了遗憾,挥手而别……
  完成求学后,公孙瓒回到家中,这次求学经历让公孙瓒成长着实有限,除了名气,基本没成长。公孙瓒回去后,很快得到新任太守刘基的赏识,担任御车,相当于专职秘书。后来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成为辽东郡属国的长吏。
  公孙瓒走上事业的正轨,刘备的境遇却折射出身份差距的结局。跟随卢植学习,刘备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家道中落的平民子弟,难有公孙瓒的“终南捷径”,只好继续自己的耕种、织席、贩鞋。
  听说刘备回来,牵招专程来看望刘备。刘备向牵招叙说着自己求学的点点滴滴,还有从卢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牵招感叹万分,对自己没能一起去求学很遗憾。牵招在刘备那里,一住数日,每天早上闻鸡起舞,切磋武艺;到了晚上,就对如何治理国家、安定边境交流彼此的看法。也许是受到刘备求学的鼓舞,不久,牵招就到同乡的学者乐隐那里求学。
  刘备“镀金”回乡,也为自己积攒了些名气。涿郡城里,一些地主豪强的子弟也放下身段,与刘备交往。
  张氏家族算是当地新兴的富户,虽然有些资产,但脱贫时间不长,几代人下来,依旧“身无半通青纶之命”,“无为编户一伍之长”。经济地位提升后的家族普遍想要在政治上有所期望。
  张飞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平时也有奴婢伺候,生气了还可以找个仆人出气。父亲为了让张飞有朝一日走上仕途,花大价钱为他找名师。张飞聪明伶俐,文学素养精进很快。张飞想学武,父亲就为他请了一位武师,经过几年的苦练,张飞在同龄人当中身板健硕、气宇轩昂。
  张飞希望自己能被举为“孝廉”,就努力与那些儒生交往,却常常被轻视。每每,看到那些世家大族华丽的车队,张飞总是望着两行车辙,羡慕良久。张飞也越是勤奋,越是刻苦,展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
  张飞非常喜欢读西汉末年邓禹、耿弇、梁统、窦融、马援等人的故事。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一方豪强,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最后获得了封侯拜相的机遇,成为连绵百年的享有特权的家族。他有意模仿着他们,希望自己上马能征战,下马读诗书。张飞试着读一些儒家经典,把它们当成追求仕途的工具,却不注重对心灵的修炼,暴躁的性情也没有丝毫改变。
  修心才能修身,真正的气质需要发自内心,而不是刻意修饰遮掩。内心的性情不变,对儒生表现出来的谦逊,只能徒增世俗的浅薄,也很难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可。张飞听说求学归来的刘备是个豪杰,就主动上门求见。刘备性情耿直,待人真诚,与张飞性情相投。而且,刘备为人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这恰恰是张飞所不具备的。更让张飞大开眼界的是,刘备对儒学经典信手拈来,而且对国家兴衰有着独到的见解,刘备在与张飞谈论儒学的同时,也给张飞讲了一些法家的思想。
  刘备!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想成为的那种人吗!上马所向睥睨,下马满腹经纶。在张飞眼中,刘备俨然就是刘秀与刘演的结合体,他突然意识到,刘秀过去也是一个庄稼汉!或许眼前这个汉子,能带着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张飞倾心折服。从此,刘备经常带着简雍道张飞的庄园里做客。
  一天,张飞与刘备一行数人策马来到涿郡一处西汉侯国的故城遗址,早春的原野一片白茫茫,只有刺骨的寒风在抚摸着这里的残缺。
  “刘兄,这里便是西乡侯国的故城。”张飞扬鞭只给刘备看去。
  “从古城的遗址,依稀能够看到当年侯国的气魄!”刘备若有所思地说道。这个西乡故国原本为西乡县,《汉书·王子侯表》记载:西汉元帝初元五年六月(公元前44年)封刘建之子刘容为西乡县“西乡顷侯”。后来,国除,原来的城墙也遭到废弃。
  “我的祖籍就属于西乡侯国,后来搬到咱们涿郡城里。先是种田,后来有些积蓄就做些买卖,逐渐有了现在的家业。”张飞继续说道。
  刘备听后,拍拍张飞的肩膀说道:“我辈自当勉励,有朝一日,你我功成名就,你说不定就是‘西乡侯’。”
  张飞听后,表情略显惊叹。西乡侯!这个自己连想都不敢想!这可是乡侯,邓禹被封为高密侯、耿弇被封为好畤侯、樊哙被封为舞阳侯……这些武将可都是建立不世之功的开国元勋呀!
  说罢,几人策马奔腾,飞驰而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