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玉凤王传 / 第二十二章·楚凤十一年

第二十二章·楚凤十一年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一系列的大动作,不得不说对楚凤的影响还是极大的。这使得本来类似于邦联体制的楚凤帝国内部防务变得严密起来,进而为防止内部问题的爆发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可毕竟江水不是四通八达的,若想要建立起全国的防务,仅仅依赖江防是远远不够的。景叡在与文臣们商议再三后,部署凌山卫跋涉向巴蜀之地,名义上是说镇守边关,实际上一边在威慑巴蜀躲在暗中的有反叛之心的人,一边关注着秦国的一举一动。与此同时,他调凌雨卫镇守齐鲁边境线上的艾陵、夹谷一带,监视齐军动向,也是在防止齐国第二大家----田家的异动;而且,凌空卫出兵晋国,景叡正式宣布要对晋王汇报的赵魏韩三家问题展开调查。事实上,晋王没有汇报过,赵魏韩三家自从赵氏之灾难后就收敛了不少。那景叡这一番举动是想干嘛?有内部消息声称,晋王准备暗地里侵吞中山国和楼烦部落的土地。这件事非常严肃:如果晋国用兵,就等于中原向蛮邦宣战。那么原本略有和缓趋势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将变得尖锐,这对多民族的楚凤帝国是极为不利的,况且还有一个潜藏在暗处的宫夏如同一条毒蛇一般对着庞大的楚凤虎视眈眈,这不容景叡松懈分毫----这也是他小题大做的重要原因。
  与楚凤的重视相反,他们的敌人----宫夏却并没有小题大做的打算。由于宫夏目前还没有真正逃出景叡的指掌之中,他没有多余的精力给景叡制造大麻烦,这一点倒是景叡多虑了。不过,他一边向北逃,一边就接到了封国会冒着巨大风险发来的邀请函。经过协商,宫夏成为了封国会的新主人。宫夏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支力量,但他并不高兴。首先,封国会的大权掌控在元老会中,作为会长的他只有小小的部分权利,而且封国会远比楚凤帝国松散得多,都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若是还有反叛之心,那必定厚颜无耻;又因为王族众多,内部分化严重。可以说,封国会除了不缺人之外,一切都是岌岌可危的状态。自然封国会知道此情况,却也无可奈何。所以宫夏的入盟条件,主持改革,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宫夏没有说,他指挥的封国会在他看来不过是给景叡塞牙缝的牺牲品罢了。他所准备的,是在燕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用封国会来掩护他们的行动,最终黄雀在后的夺得胜利的果实。看上去,他的想法和方案十分齐全。景叡会想不到吗?-----自然不可能:早在针对庆王府的行动中景叡就意识到了封国会背后一定还有千奇百怪的组织甚至国家在支持其行动。他没有声张,仅仅逮捕了庆王府内的疑似重要成员,还一道放了几人以静观其变。但宫夏一接手封国会,整个组织的最后一点破绽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为什么呢?人家宫夏就这么牛?没办法啊!照他那破招,不论谁去指挥,用那招效果都一样。重要成员之间不再开会、通信、停止一切交流-----比先前转入地下还绝。宫夏的小心思就是保存封国会实力,然后关键时刻拉出来遛遛,让景叡去认认真真对付封国会,自己的核心势力则相对安全。在发觉自己的计策失算后,景叡当即认定,封国会与宫夏之间一定有勾结。因为放眼整个楚凤帝国,可以与景叡、仁宽、司马文和诸葛先四人斗智斗勇的只有宫夏。
  但无论怎么说,景叡在明,树大招风;宫夏在暗,蛟龙入海。对于宫夏问题,楚凤帝国实在也找不到解决方案。而就在此时,朝堂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对外扩张。龙武卫龙武上将军上官龙当场进言,认为楚凤帝国急需要对外扩张,增加疆域。由于这些船只和探索部队发现了周边的广大地区和丰饶物产,又加上本身楚凤的三面都是广袤的土地,蛮人们对于更远的世界的语言和歌谣激起了以上官龙为首的好战分子的好奇心。这帮子在治国上不动脑子的将军们成天只想着早日打入陆地深处,探索未知的世界的家伙没有思考过,楚凤帝国不能一味的扩张,因为楚凤帝国内部虽然紧密了不少但其实矛盾重重,如果发展进攻,可能意味着楚凤内部镇守兵力锐减,内乱---这把一直悬在景叡头上的剑就有掉下来的风险。在国内问题得不到解决之前,景叡不会像希特勒和倭国天皇一样通过对外途径解决问题,毕竟内乱问题不比经济问题。先前一连串的举措仅仅是暂时让内乱问题略有缓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国之间的问题。尤其,不同的度量衡制度、不同的币制、不同的文字和文化风俗使得全国的大一统十分困难。景叡最先下令,统一使用楚文楚币制和楚度量衡但遭到了其他所有国家的反对与抵制,这种阻力是景叡无法抗拒的。他不想做那个恶人(结果让嬴政做了)无奈,他只好退而求次,命令各地官员仔细统计各地的买卖情况和价格问题。这其中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先前各个上任的官员由于不熟悉当地语言文字和习俗文化,不得不加任一个翻译式的官员由当地的德高望重之士担任。而很多法令和布告百姓看不懂,或是翻译者翻译不佳,这些导致了楚凤官员和当地民众的矛盾,除了少部分熟悉当地语言的官员和有充足耐心解释和安抚群众的官员外,大部分都相当于被撤职了-----狼狈的返回楚凤帝国复命。景叡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缓和矛盾,他不得不同意任命当地人为官员而且在被占诸国的地区设置相关翻译人员,通过翻译向由当地人担任的官员传达命令。如此波折,先前的努力功亏一篑而且地方权力逐渐远离中央。翻译人士也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虽然他们通过了品格考核可以坚定的执行大部分指令(这些分土地、削减赋税的政策使得当地人对楚凤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但时间久了,一些欺男霸女的歪风邪气也开始滋生。虽然景叡通过任命监察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些行为,也不乏官官相勾结、互相包庇的行为。而且大量的官员任命使得楚凤需要大笔拨款维持官员工资,其国库也渐渐空虚。宋朝时期最大的弊病---冗官,开始在楚凤初露苗头。景叡并没有意识到冗官问题将会带来什么问题,但正好负责财政的云逸发现了这个问题: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正在下降;官员在增加、兵员也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去向处在扩大。现在是由于吃着先前攻打诸国的成果----其国库的钱,所以暂时没有财政赤字,到未来,这种入不敷出一定会导致财政问题的爆发。
  景叡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解决这个还没有到来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冗官和兵员的问题,减少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是提高生产力,增加财政收入。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是战争呢?战争本身就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其对国力有着很大的要求。况且从古至今战争赔款和占领地的府库才是战争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内陆地区都以游牧民族为主,府库根本就不存在,战争赔款即便真的有也是微乎其微。同时,若想巩固楚凤在新领地的领导权,还需要官员和资源的投入。这又是一笔无底洞的开支,可若是不彻底占领,那么先前的战争算是白打了:钱没有拿到多少,地也没有占领多少。如此,战争还是很不划算的。于是,他开始推广楚国的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提高生产力,扩大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在旧各国的边境设置集市促进商业发展;同时削减官员收入,提倡官耕;裁撤官员,在地方仅由三位官员负责,中央驻军;中央也削减官职改革官制。不过,同样是因为交流障碍和度量衡币制等问题,旧国间的商业活动并不景气,集市也略显萧条。至于兵员,暂时景叡没有想到策略。虽然楚凤已经开展了精兵简政的策略方针,但由于精兵训练实在是耗时长、合格率低,因而普及率也很低,大部分楚凤军队仍然采取的是大军战术。即便其军事实力高于各属国的军队,其距离精兵实在还有很大的空间。真正意义上的精兵只有龙武卫和凤武卫:人数不多但实力强劲,士气高昂。不过正是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华夏得以在战国时期普及铁器牛耕。
  这一年是富有纪念意义的一年,楚凤十一年。这一年,景叡基本完成了安定内部的任务,楚凤暂时摆脱了内部问题,经济也稳定起来。同年,精兵计划全面推广,在完善的基建和精良的装备推广下,军队缓缓地进行着招兵和退役,不知不觉便用庞大的金额给自己完成了一次大换血。不过谁也不知道,这次换血会给楚凤带来什么。其实,精兵简政所要求的是装备精良、战斗水平高超、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和指挥自如、运筹帷幄的将领,以及才能过人的官员,但楚凤并不具备这些条件。精兵虽然经过严苛的训练却没有什么丰富的战斗经验甚至多数是新兵,这就会面临一个近现代才出现的概念:心理素质----这是影响实战的重要因素。显然,这一点上老兵绝对优于新兵太多。但楚凤没有充足的资金训练所有的老兵然后择优选择,因而只有部分优秀的老兵留下而剩下的那部分就流失了,而后续的士兵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无疑是不利的。不过有些军队就是选择了不招兵而是留下突出的老兵,这却导致了兵员年龄偏长、战斗实力缩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景叡在没有进行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开启新政策,这导致了不良的后果。
  不过总的来说,这些举措还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他为楚凤未来的政策开了个好头。在这些举措中,显然看的出来前前后后满是仓促。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和晋国的西部发生了严重的侵扰问题。追根究底,其实是因为波斯帝国的扩张使得西亚的一些部落东迁。他们缓缓行进,在大约楚凤九年到达楚凤西部边陲。不过他们暂时不敢对这个东方的土地展开任何行动,他们不清楚这片土地上部落的实力水平。经过逐渐的侦查和试探性进攻,他们对于西部的秦国和晋国产生了觊觎之心,虽然在实力上双方有一定差距,但东迁的部落很多,联合起来便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大约自楚凤十年起他们游击而攻,择弱而攻,四处袭扰。刚开始秦晋可以抵抗而游刃有余,渐渐地,秦晋的弱点城市暴露,秦晋紧张,在数次联合讨伐失利的情况下,只好请求楚凤出兵。其实,他们双边曾经和谈多次,但均由于语言不通最终招致失败。显然,解决边扰问题唯有战争与征服。但楚凤此时正面临着财政危机的威胁,无暇顾及秦晋的边陲问题。而且景叡还打着一个小九九:他想等个几年后让他的幼子景明率军破敌,树立其在全国的威望,秦晋与这些部落的长期战争和景明快速结束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建立景明的人心。无奈这些部落没能让景叡如愿以偿,在大敌一而再再而三的袭击和秦晋一而再再而三的求援使得景叡不得不在仓促解决财政危机威胁后立刻令公孙凌发兵西部边陲,解决边患问题。此时,秦国西部边陲城市翼城,一骑飞奔至城下,高声道:“秦将军,请先不要进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