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玉凤王传 / 第陆章·暗中的谋划

第陆章·暗中的谋划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话说景叡看到紫气冲天急忙赶至。紫气的主人竟是一小乞丐。“吾以望气之术窥得此人气运至此必有大用!”这么想着,他下了车,走到小乞丐面前道:这么晚了,你不准备回去吗?
  “我无家可归。”小乞丐硬生生的答道。
  “那便去我家罢!”
  “好!”这小乞丐一点也不含糊。
  坐在马车上小乞丐自我介绍他叫公孙凌。
  “你想修习什么?我或许可以帮你!”
  “我想吃饭!”
  ……
  这第二天,景叡来到楚王宫。楚王早已在坐上等他了。一上殿,景叡先告罪:“昨日闻得吾师仙逝之噩耗,情之所望,还望大王不计前嫌。”
  楚王回道:“孤家是那鄙(见识短浅)见之人吗?好了,不说这事了。今日诏你来乃是一件事参考参考你的意见。”
  “微臣鄙陋,不敢当此!”
  “不必过谦哪!景将军!目前我大楚面临两面外患犹未除去,其一乃是秦晋联军之事、其二乃是吴兵之犯,不知将军有何见解?”其实这句话有胡说之嫌,其实楚王心里本不是这么想的。两面外患?秦晋早就退回商地去了,还不知道有多少矛盾!吴国虽然来势汹汹,但不久便内乱爆发、不足为虑。不过是国内主战派重臣和部分文臣新派在昨天也就是景叡失态退下之后提出了加固边防(也就是增兵旬阳以及六、潜二邑)。但他们掏的可是楚王腰包里的钱哪!这下楚王怎么会愿意!于是便找来大功臣景叡,其实就是要从景叡的口中说出国泰民安无需增兵的话然后借此把主战派和文臣新派的声音压下去。----------这便是政治!
  “臣以为边境未定还是不宜迅速撤军,臣以为应多观察两天在做结论为好!”其实这句回答也是套路!边境未定,这一个模棱两可的话实际上把旬阳及六、潜二邑(三邑皆位于边境)的撤军都回绝了。多观察两天实际上就是拖着:你要是不同意那就拖着-------这不是废话吗?楚王也知道没办法就拖着啊!而这样不论楚王、主战、主和派还是新派旧派都不得罪。这一句话信息量真大啊!
  “既然如此,孤家也无他事了。”
  “那微臣便先告退了!”
  “不送!”
  景叡与楚王的单独对话就此结束。但关于进退兵的问题其实并未有谁弄清楚到底如何是好,只不过是在再日的早朝之时,楚王在座上又把这个老问题抛了出来,于是这新旧派、主战主和派又开始吵成一团、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时任右丞相屈议最终决定在秦晋方面加派军队而在吴国方面退兵回朝。这一句话也把各派的意见全部都打消了。这么说不仅是结束了矛盾,其实屈议本人从中也得到了蛮多好处-------嗯?不对吧!没得到好处?------还就确实得到好处了!一方面,主战派,满足了心愿扩大了西北战场;主和派,得到了好处:战场范围缩小了而且一旦战争稍有失利便可以打击主战派;楚王,也得到了好处:不管怎么调兵总能拖欠克扣一些号人,这样不就省钱了吗?---------可是屈议给了那么多人好处却忘了给一个※好处(这里先埋个伏笔)这个※是------楚国!
  且抛开这些不谈,景叡也觉得有些不妥,急忙走出队列奏道:“大王,臣以为此法有些许不妥之处还望大王三思!”这句话不仅得罪了主战主和两派、新旧文臣派、右丞相屈议连楚王也得罪了:本来这些人好不容易调停了矛盾突然有一个人窜出来说有意见--那不就是与他们作对吗?这个方针是屈议提的,否认这方案不就是在否认他屈议吗?
  楚王听到这不由心里一怒:“你还有什么高见?”昨天景叡不识好歹,没接他的茬他便有点耿耿于怀。今天,好不容易达成共识
  “臣以为若要二地增兵其一倒不如援六、潜二邑而非援旬阳!”
  “这却是为何?”楚王不解的问道。
  “臣从旬阳返,已知其秦晋联军如若散沙而不堪一击;但据言吴国内乱已平息那么其要争霸就必将攻二国:楚或越国尔;若要吞并一国,其必先攻楚,但若攻下我楚国则越国不足为虑。且若先攻越国则必将起我大楚之警惕之心;我楚国疆域广阔调兵不易,倘若已经大军集结、严阵以待则吴国必无可乘之机也;但越国疆域微小而不足道且是否引起其警惕其皆可速速派兵来援助。如此,则吴国必先攻我大楚,吾何不防之?”
  右丞相屈议道:“荒谬!如此之大论,全都建立在吴国平定内乱之后;你有何依据吴国大乱已平?此不是危言耸听吗?”不管景叡的话有没有几分道理,他都要一句话把景叡怼回去,这是在打他的脸!!
  “好罢!景将军不必多想了!”楚王道。
  “微臣还有一事相求,臣请求出使秦国!如今秦晋之盟破裂,臣愿为大楚赢得一坚实盟友!”
  “将军不必以身犯险了!”“可是……”“不必再多言了!今天就到这吧!”
  “喏!”诸臣道完,便依次下了殿。不过,没有人跟景叡走:他们都清白得很,景叡今儿把人都得罪尽了----这一干老油条明白着呢!倒是主战派对景叡还是十分有好感,毕竟在他们眼里吴国还是比秦晋联军容易打些。
  回到景府,景叡别的事没干,头一遭便去看望公孙凌。
  “吃饱了?”景叡问道。
  “差不多吧!”公孙凌答道。
  “挑间房住下吧!”“少爷不准备问点什么?”
  “我现在问,你会说吗?”景叡反问道。
  “那倒是。~~不过,您想问的我都知道!您不过是想问我会干什么、爱好什么、家室如何!”
  景叡大为惊异:“你多大来着?”
  “十五而已。也不过是您上次问我想要什么,您的目的便明显了!此亦无需我多加猜测!”少年不紧不慢的答道,顺带把判断依据给报了出来。“那在你看来,我之找你,终为何事?”“不过是相邀共事罢了!”“那你可愿意?”景叡迫不及待的问道。“可是自然可以。但我还有一个要求。待到你有一定权势且楚国国势允许,你务必攻伐郑国,我可当先锋!如果你不能承诺完成此事,那还是另请高明罢了,我可不愿干下去!此与我身世有关,您不必多问。”没想到听他这口气不仅会文韬武略,武艺好像也有两下子,“好!”景叡当然二话不说答应了!此时这二人的心态:公孙凌“捡到宝了,这么容易就有报仇的机会了”;景叡“这人才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真人才”。不管怎么说,总之,两人还是都觉得捡到宝了。既然看起来有才学那就把这目前的第一道难题交给他吧!
  “话说,公孙凌啊,最近呢我遇到了点困难……”
  “人生在世,困难常有。”
  “不是这意思这困难关乎我的地位、你的报仇楚国的国运……”
  “什么事?”公孙凌终于正经了起来,(毕竟这可是关乎他的报仇大事哪!)再次打断了景叡的话。
  于是景叡把朝堂上的事以及目前楚国的形式一一道明。公孙凌瞬间变得十分严肃:“如果情况真如你所说的那样,那你目前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你的5000精兵私调往寿春做堵截准备,此为下策;将5000精兵调往郊郢,此为中策;借他人之手将你调到旬阳,此为上策。”“却不知这是为何?还望详细说说!”“无妨。下策即是需要冒极大的风险、有可能其一被楚王发现、因为你违抗命令阳奉阴违而失去对你的信任甚至降职罢免,而且你还要担着5000精兵全军覆没的风险;不过一旦成功你会是楚国的大功臣,地位飞升。中策表明你有一定的先见之明,做出了进攻而且没有违抗命令风险没有下策大,所以收益也不大。上策其实并不是把军队调到旬阳,只是按照命令慢慢耗过去,你懂的嘿嘿!然后你需要寻找可用的能言善辩之士随时准备向其他大国请求援军,因为你的5000兵力可能不足以抵挡入侵的吴军。”这一席话说得景叡豁然开朗,也让景叡对这个比他还小一岁的少年产生了敬佩之心。
  “我想让你做我的门客你可否愿意?”
  “自然可以咯!”公孙凌答道。这相当于有人包了他的衣食住行,他如何不干!更何况,偌大一个楚国还只有景叡一人慧眼识明珠。(感觉公孙凌好牛扳、好嚣张的样子)
  ……
  既然身为了景叡的门客,公孙凌自然要为主人着想:“景将军若想收获人才,出榜求贤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做不仅招揽了人才还可以给自己增加声望。”景叡允了。
  方才张榜第二天,就有人来了:不是别人是----申包胥。申包胥其实本是楚国大夫。但在楚平王时,伍子胥全家被诬陷而斩首,伍子胥跑了,可申包胥是他的好友就被连坐罢官了。景叡早闻其忠心为国,贬官实属被诬陷。于是,大方地将他收为门客。日后此人还有大用。同时,他招兵买马,践行楚王之要求,新建立龙武卫、龙骧卫和凌云卫三大卫军。
  当景叡招揽人才丰满自己的羽翼时,在吴国,阖闾上位吴王。他果真打起来楚国的主意,“诸位,若是攻下楚国,则楚国广大的土地尽数落入我吴国之手,吴国定能崛起。”下边有听出吴王话外之音的臣子道:“王上,不然我吴国攻一回楚国试试?”“不是试试,就是攻打!传令吴军,西征楚国!”
  一场吴楚两国间的大战即将爆发。而在楚国,庙堂上下一片欢歌笑语、歌舞承平,除了景叡之外,竟无一人还觉察到了这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也难怪楚昭王说楚国正值用人之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