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不入归途 / 第四章 墓葬

第四章 墓葬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经历了昨天的变故,学生们是再不愿意留下了,面对执意跟来的孩子,考古队也没有太多劝阻。
  到了谷口,没有焦黑的土地,没有被破碎的石碑,证明昨天的一切不过是一场癔梦。
  过了石碑就正式进入峡谷了,跨过去时常瑛琪觉得肩上似乎沉了沉。常父说那棱格勒峡谷很大,到达墓城外围至少还得徒步行走两三个小时,放眼望去银装素裹,冰雪皑皑的山峦巍峨多姿恍若仙境,任谁也不能把这里与死亡联系起来。然而未走几步他们就发现了被薄雪和草木掩盖住的大量骸骨,这还仅仅只是峡谷外围。
  越往山里行温度升高,雪迹减少露出紫红的岩土,草木渐渐地丰茂,沙棘、红柳、胡杨……种类也渐渐地增多起来,成群的乌鸦和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飞过,留下各种各样的叫声,到处是横生的荆丛、红柳和露着尖牙利齿的乱石,让人每走一步,都心惊肉跳,有时,只能听见哗哗啦啦的响声,却看不到水,众人晓得这是暗河若是一不小心踏上去,就会“咕咚“一声掉进水里,全身覆没。他们是顺着前人踩好的路线行进到没有危险。虽然有看过资料,但真切看到实物后,着实还是被这罕见的大型殿群的气势所震撼。
  常瑛琪更多的是被此处奇异的地形吸引了,墓葬建立在一个小山包顶上,山顶出犹如一个小型的盆地,立在中心看去,四周沟壑深幽,东南西北一次耸立着五座山包,个个肖似龙首,构成五瓣花苞形朝向墓葬,与香炉上的五瓣花图一模一样。主墓室却没有建在山顶中央的明堂位,只见明堂之左,同样是一个小山包,但它却独居于山顶盆地之中,下方上圆,顶上再建一座方形墓葬,远眺望去,犹如一枚方印置于印台之上。
  一阵风吹过,带来悉悉索索的声响,乍一听像是蝉鸣,不只是她,其他人也听见了。一位专家笑呵呵的说,是因为此处特殊的格局,风从殿宇的缝隙吹过,产生了特殊音响,风疾如蝉鸣,缓则似蟾歌。
  蝉、蟾皆与“禅”同音,道韵十足。联想起昆仑道观与墓葬之间的渊源,更觉得别有一番深意。
  这座墓城完工的年代应是秦朝初年,为典型的“砖室墓”,采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殿宇。但学考古的都清楚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才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秦初修建砖室墓无疑是一种极其奢侈、劳民费财的选择,但秦时的贵族大墓流行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故称“崖墓“,一般的横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规模较小,构造较简单,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更何况此处暗河众多,土质湿泞并不适合下葬,这一奢一陋,自相矛盾。
  陵园平面成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坟丘在陵园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园的北部设寝殿,常父和一群教授看得眼皮直跳,这陵园的规格和陕西省临潼的秦始皇陵一般无二,这是帝陵的格局!再加上外围的殿宇群怕是比始皇陵还要雄伟半分。
  墓葬的大部分配殿都已经打开,珍贵的青铜器皿都已经被安全运输回去。但主殿的大门迟迟未能开启,高达三丈的石门每一块都是重达千斤,开启它至少需要三台起重机同时发力,然而自然因素致使无法将起重机运输进来。整个主墓室都是密封起来的,暂时也没有发现其他可以进入的途径,所以这次专家组前来,也是希望找到能够在不毁坏古迹的前提下,进入古墓。
  常瑛琪之前有翻阅过大量资料,在外围配殿中出土了大量釜、鍪、斧、戚、戈、矛、钺得种类繁多的仪仗礼器,而且青铜剑的数目也不在少数,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何况出土的数量之多直叫人瞠目结舌,所陪物品集七国特色,以至于无法以此猜测墓主的身份。仅是外围就有如此珍贵的至宝,与墓主同葬一处的陪葬该有怎样的价值,但是想想就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石门的构造原理,与清朝皇帝的皇陵石门相同。建造师为了自己能够逃生,墓葬的石门只能从外面关闭,用一根绳子拴住顶门的自来石,随着石门的慢慢关闭,小心牵引。最后,将顶门石卡在石门背面卡槽上。顶门器作长方形,器的后端实铅加重,中部横贯一圆轴,轴的两端安插在槽内两侧,由于前轻后重的关系,后端下垂,前端翘出地面。当门扉自内向外关合时,压下顶门器的前端而过,关合后,顶门器的前端又自然翘起,顶住双扉,自外向内不能推开,其设计相当科学。
  所以要不损坏古迹打开石门,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有相应的拐钉钥匙,但“拐钉”形式尽已无从查证。常父等人先用撬杆,勉强在石门闭合口处撬开一点缝隙,这个过程相当耗力,且需要巧劲,唯有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才可以恰好撬开又不触碰到机关。随后使用一根开口的铁制板条作为工具,从两扇石门之间的3厘米宽的门缝中伸进去,用板条开口卡住倾斜着的顶门石上端,轻轻地向内推动使顶门石逐渐直立并离开门内凸起石坎。这样才推开了石门。
  天色尚早,刚过中午,一行人匆匆用过午饭,携带好探照灯、普探铲、软毛刷子等用具,就打算进墓。
  穿过冗长的甬道,虽然外围殿宇受潮严重,但主墓室密封设施完善,内部很是干燥。通常墓葬内有左右耳室、前室和后室,而后室因存放棺椁和墓主人尸体是整个墓葬的核心。但这个秦初墓葬很不一般,上面一层明殿竟都是假葬,四间墓室全是配殿。应当是还有地宫存在。
  两个耳室和前殿中堆满了精美的青铜礼器,因为墓室干燥封闭,氧化的锈迹都不是很多,保存的完整程度怕是无能可比了。一个装满了碧绿的圆珠的木箱,率先吸引了常瑛琪的目光。圆珠形如蜻蜓复眼,材质竟是玻璃质的,当时的古中国尚未掌握,蜻蜓眼玻璃珠应当是源于埃及西亚地区,是战国时期备受贵族追捧的昂贵奢侈品之一,在当时绝对是有价无市的珍品,千金难求一粒,可这里却有满满一箱!
  抑制着内心的激动,他们略微记录,转为寻找地宫的入口,首当考虑的是原本应当作为核心的后室。后殿不及其它三间堆满了陪葬品,放眼看去空无一物。四壁上刻有“四象图”,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以铜钱为星子,嵌在石壁上。
  最为特殊的在地下铺设的玉石地板上刻画了一副北斗星图。由北至南,由古至今,每颗星子上都放着一块龙形石,旧石器时期的粗粝石磨,新石器时期的‘绿岫、长吻、环形’龙玦,商代的‘兕角、“臣”眼、单足’龙柱,西周的‘镂雕、龙凤复合形’龙佩、春秋时期的‘鼓腹卷尾、扁平体’冲牙虺龙、战国时期的‘云鳞、稀饰、布局不甚规矩’的条龙,以及秦朝的‘单一谷纹、纹饰繁密、布局规矩’的团龙。
  龙是皇权的象征,北斗七星所指的北极星又叫紫微星,在古中国的星相学中被尊为“帝星”。
  专家们便在石板上确定紫微星的位置,在青石板上找到一个突起,小心翼翼把凸起撬起,是一只龙眼大的球星铜铃,铜绿和青石板融为一色,若不细心很容易错过。在铜铃的尾部保留了一截木头的痕迹,但因年代久远木质的柄部已经腐朽掉了,通过小洞他们发现这块的石板地下是空心的。随后借用手铲将石板掀开,石板很厚,如果没有发现铜铃,他们在上行走是完全不会发觉底下是空的。
  果不其然,石板掀开后找到了通向地宫的入口。
  洞口很小,骨架稍大一些就得蜷着身子才能挤进去,地宫不比明殿,在底下难免沾到水汽,有些潮湿。地道比不平直,七扭八拐的,常瑛琪方向感自来很差,没一会就被绕晕乎了。好在没有岔路口,不用刻意记路。常瑛琪用手电筒照着,欣赏起地道上的岩画来。
  不是通常的人物经历,反倒像是符咒一类的纹路,朱红的彩料里像是加了香粉,甬道内飘散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甜香,虽淡却萦绕不散,很是迎人。
  突然前方出现光源,众人皆是一愣,这里可是地下,虽然道路扭曲,但一直走的都是下坡路,绝不会拐到地表上的,众人快走几步,视野开阔起来,但眼睛长时间的适应下,已经习惯了昏暗的光线,突如其来的明亮,让众人都不禁合上眼睛,好一会才能睁开。
  谁能想到地宫会建在一座天然矿洞内,紫铜棺上镶着一颗指肚大的夜明珠,微弱的光通过一周透明矿石的折射,使整个地宫都被明亮而圣洁的白光笼罩,但此时没人会欣赏这自然奇观。
  “呕......”也不知道是谁干呕了一声。
  距离他们不到两步之远的地方极深的石坑,里面杂乱地堆满了尸骸,上百具白骨被泡在一种类似于酒浆的液体里,讲讲没到他们脚下的石阶上,之前甜腻的香味便是来源于此。而他们寻找的墓主的铜棺,就被放置在石坑中央的木质高台上,棕红鲜艳的木料活像吸饱了鲜血,也确实散发着浓重的腥气。
  在主棺周围摆放着九个巴掌大的骨质的祭鼎,那莹白温润的光泽,分明是取活人的头盖骨制成的!尤其是当常瑛琪看见骨鼎内,未知的白色固体后,只觉得胃里的酸液翻滚的厉害。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