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凡夫的救赎 / 后 记

后 记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些故事,不得不讲。不讲便压在心头,不得解脱。
  听老辈人说,我的家族有着种种传奇的故事。可惜讲述者早已作古,而被讲述者则更早的尘归尘、土归土。我一直想把家族的历史记录或者演绎出来,却一直没能拿起这支笔。一方面觉得太过于宏大,以至于担心自己没有能力驾驭;另一方面又觉得很难提炼主题,不知道最终要表达的是什么。
  几个月前,与一位朋友的偶然清谈,突然发现某些教育模式就是一种精神囚笼,不仅遏制了孩子们的天性,更抹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是不折不扣的愚化摧残。由此生发开去,发现了生活中无数的束缚和强迫,无数的暴力和软暴力,无数的控制和剥削,简直罄竹难书,于是萌生了以小说的形态记录这一段社会现实的想法。对于太沉重的话题,还是用轻松的笔触来表达比较活泼生鲜一点。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既便是这样,当你面对一具利用诱惑手段让你自愿佩戴,鼓励你历尽艰难困苦也要矢志不渝地保持,并且无论是从社会道德角度还是政策法律角度来讲都不得不对它满口誉美之辞的枷锁,还是会让你觉得它不仅无赖,而且无耻,甚至邪恶。
  在许多时候,每个人都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我们胁持着自己和爱人、孩子和父母,自发地去成为社会惯性洪流之下的“弄潮儿”,进而按照迷失的深浅程度去定义成功与失败,却早已忘却哪些是出自初衷和本心,哪些是为了满足恶趣和邪欲。直到面对真实的那一刻,人们惭愧怅然,遗憾痛惜,甚至泪流满面,但依然不得不在幻象中生存,在真实中隐藏……更为悲惨或者说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的人永远不知道还有真实的存在,他们认为诱使他们迷失的邪恶才是真实本身。
  无可救赎,无可解脱,无可奈何。
  然而尽管生活无微不至地虐待我们,我们还是要无比真诚地热爱她,因为我们别无选择——“爱”是唯一让内心充满光明的方法。一切的救赎,源于光明、止于至善。
  一百多年前,英国文学巨匠毛姆先生写过类似的题材——《人生的枷锁》,我不敢自比大文豪,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枷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救赎。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乐趣,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活,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之海中,一切都终将寂灭。
  我小的时候认真学习过一本武术教材,叫做《擒拿与解脱》。现在想一想这世间的事,相当多的地方,可不就是“擒拿”和“解脱”吗?还有一本书叫做《少林七十二绝技》,其中关于刀枪不入的练法是:于密室中,悬挂高低错落的九九八十一只沙袋,助手任意推动沙袋,炼功者在其中腾挪移让,极尽闪避之能事。至功成,于沙袋上涂墨,炼功者着白衣,任沙袋翻飞,亦能浑不沾身。我想,这大约也是“解脱”的大成吧。至于世俗中所认为的金钟罩铁布衫,那可算不得刀枪不入——站在那里给别人打,那是傻瓜。
  故事里的事,就是故事里的事,有现实的影子,更有艺术的加工,任何人对号入座,都与作者初衷无关。故事里的人物,并没有完整的原型,只是单纯的文学形象。正因如此,在地域的表述上,我只是把发生故事的主要场地称为“大湖名城”,把家乡称为“县城”。
  在小说中有一段话:“有些事,你说了也没人能懂。因为别人不是你,不想站在你的角度理解问题。倒是对他们自己想看的想听的,乐之不疲。”我不知道这本小说能不能感动别人,但它先是感动了我。一开始小说的结局不是这样的,只打算写到柳智豫的梦,在梦里看着那泡泡越飞越高,终于看不见了……但是在写的过程当中,柳智豫梦境中的画面在我脑海里勾勒出来的时候,突然一种莫名的悲伤充斥胸中,眼泪瞬间夺眶而出,无法抑制的复杂情绪让全身的肌肉都不听使唤了。事后我想探究一下,到底为什么哭,结果自己也不知道。我便把这一段加在了结尾中。
  虽然对文字工作并不陌生,但是写长篇小说是第一次。虽然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我是用心写的,不仅是认真的用心,而是用心血和泪水写的。在写作的过程中,许多往事都会勾发出来,跳动在眼前,引起一通通的胡思乱想。也许将来不会再写现实题材的东西,太烧心了。但是也说不定,谁知道那些神神叨叨的鬼想法,往哪个缺口里溢出呢?从动笔的第一天开始,各种俗务就在追逐着我,以至于思虑营营碌碌、连绵不绝,中间甚至出现了情绪波动。我想,各种身份大概也是一种樊笼吧。
  熟悉的朋友说,你这是把自己逼成柳智豫了。我说我不是柳智豫,我没他这么完美。他说,柳智豫有什么完美的?因为工作,对孩子付出的少,对教育理解偏颇;对家庭付出的少,从家庭地位上被陈文睫和涛涛慢慢孤立出去;对父母严重亏欠,以至于他们老的老病的病,还在坚强的自食其力。这三大缺憾,已经是作死的节奏。我说从要死的节奏活过来,那便是起死回生了,这还不够完美吗?这世上的完美都是有立场有标尺的,你若认为完美,那便是真的完美。
  这次用的笔名,也是得自于小说的缘起。
  取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小说起于“兴来”,满纸“胜事”;已是“水穷”,且待“云起”;如遇“林叟”,则与“谈笑”。不遇呢,便权当污染了几张纸罢了。
  那么,为什么要用“云月坛城住持”这个名字呢?
  “云起”之时遮天蔽月,月是斜月三星洞的月。坛城是心中自建之城,欲在云中建城,非得有个坚毅勇猛的“住持”才行啊。
  
  云月坛城住持于庚子十月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吹神 夜的命名术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