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叶落铜城 / 第二十一章 顺应潮流

第二十一章 顺应潮流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九五三年底,根据中央指示,在全国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把全国范围内的私有经济逐步纳入全民所有制经济或集体所有制经济。
  面对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齐安贵首先表态,积极响应;他带头把自己亲手创办的砖瓦窑无偿捐献给国家,关于煤矿实行公私合营的具体计划和措施,他愿意配合国家实施。
  说实在话,从内心来讲,刚开始听到公私合营齐安贵思想上是有抵触情绪的;他想到自己这十几年的遭遇;他想到为生计所迫,自己带领一帮人从家乡千里迢迢来到陕西铜官,一路上风餐露宿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他想到为了开矿自己傾注了多少心血,和工友们一起起早贪黑付出多大代价;他想到白局长和恶霸胡镇山对自己的敲诈盘剥;他想到遇难和受伤的工友;他想到自己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矿上出事;他想到自己的煤窑为多少工友和家属解决了生计;他想到……
  想到此,他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他想到自己亲手带领工友一镐头一镐头开挖的,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小心翼翼呵护的煤窑就这样从此离开了自己,能不伤心难过吗?他实在想不通!
  后来他又想起吴掌柜曾经说过的话:“这世上所有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到吴掌柜的所做所为,结合自己最近这几年亲眼看到的新旧社会对比,他想到四二发生在河南的大灾荒,他真切感受到共产党真是一心为民,为天下贫苦百姓着想;他又一想,自己年纪大了,已经六十多了,儿孙都有了,还图啥?只要自己以后有碗饭吃,啥心不用操了也罢。何况这也是历史的发展,谁也阻挡不了;他仍然相信,只要跟着共产党走错不了。他切身感悟到,如果说吴掌柜是自己这一辈子的大恩人,那么,共产党应该是全国人民的大恩人。
  齐安贵与邻居老王、齐安平和赵继承等人,还有崔元礼、马战彪等窑主在一起商议此事,刚开始他们和齐安贵一样也想不通,后来经过齐安贵的开导和劝慰,大家最后统一了认识,决定配合国家,响应党的号召,完成公私合营。
  县府决定对齐安贵和崔元礼及马战彪等人的民办私企煤窑先进行监管,对所生产的煤炭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调拨;加强安全督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轮流休班,逐步把煤窑经营管理权收为国家所有。
  公私合营首先在小商小贩中进行,齐福的饭店经过公私合营,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食堂,齐福被任命为食堂副经理,媳妇为食堂服务员。齐心的杂货铺被合并为铜官百货公司,两口子都成为百货公司服务员。
  到了五四年,齐安贵和崔元礼、马战彪、陈掌柜、秦耀富等人被推举为县政协委员,他们和所有委员一起参政议政,商讨国家大事。这是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神圣权利,他们感到无尚光荣。齐安贵真正提会到当家做主的感受。
  听吴学斌说,吴掌柜也被推举为耀州地区政协委员,并担任县图书馆馆长,齐安贵很为老朋友感到高兴。
  齐安贵把矿上的一切事务交给儿子齐旺和齐安平、邻居老王、赵继承等人管理,自己没事常到工友们中间走走看看;他经常来到柏树村和工友们一起打牌下棋,说说笑笑唠家常;工友们也很喜欢他,欢迎他的到来,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他。他们亲切称他为老齐,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如此开心放松过,感觉自已经融入在他们当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到了年底,齐安贵的几个煤窑经过公私合营,一并合称为“梨园煤矿”,齐旺被任命为副矿长,王石头当选为队长,邻居老王、齐安平、齐德贤、齐大力、老郑等人因年纪较大,被矿上辞退,他们的子女都被安排到相应合适的工作岗位,方太平也被安排到矿工医院工作,并被任命为副院长。赵继承准备回西安养老。齐安贵当年收留的那个讨饭女人的三个儿子,也算是是宋有财的儿子,也都先后被安置到矿上工作。
  赵继承临行前,齐安贵把邻居老王和齐安平等人召集在一起,让老伴许秀花炒了几个下酒菜,大家有说有笑痛痛快快地喝着。齐安贵把提前准备好的几沓钞票每人一份放在他们面前,郑重地说:“这些年你们跟着我没少吃苦受罪,虽然以后我们不在一起共事了,可大家的情义是分不开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指了指桌上的钱,“我也没啥送大家的,就这点儿钱是个意思,别嫌少,都收下吧。”
  几个人对望了一下,还是赵继承先发话了:“安贵哥,你这是弄啥?我知道你是重情义之人,平常你也待我不薄,月月都让我领着丰厚的工资;虽然我们是亲家,你也不能这样;再说我年纪也大了,也该回家养老了;这些年,你和嫂子也不容易,这钱你还是留着养老用吧!”说着把钱推到齐安贵面前,几个人也都执意不要。
  几番推让之后,最后齐安贵急了,“我知道,我们的情义的确比钱重要。临分手,我也没啥可给你们的,可这钱如果你们不要,那分明就是不给我面子。你们说我的面子重要不重要?”
  许秀花也在一旁插话道:“收下吧!以后也不会挣钱了,光指望给孩子们要花着也不方便。”
  大家这才无奈把钱收了起来。
  齐安贵从寄卖所弄回来一辆旧自行车,没事到处闲逛。这天,他骑车来到杨家河沟里,他听到地里几个干活的人都是河南口音,觉得熟悉又亲切,便走上前去与他们打招呼:“老乡,忙着呢?”。他们一听齐安贵说话就知道是河南老乡,也热情围了上来。
  通过交谈齐安贵得知,他们都来自河南长葛。因当年也就是一九四二年家乡闹蝗虫,一夜之间,地里眼看就要收割的麦子被蝗虫吃光,被逼无奈,他们拖家带口逃难到铜官;本打算到齐安贵的煤窑上混饭吃,可听人说已招满,安排不了,再加上听说煤矿干活危险,就逃到这山沟里开荒种地,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个村子。他们一同来的有几百人,解放后这里被命名为“河南村”。提起当年的蝗灾他们还心有余悸,说是太吓人了,简直是铺天盖地,遮天蔽日;蝗虫过后,一片狼藉,所有农作物,颗粒不剩……
  齐安贵问他们对齐安贵这人评价如何?有位和他年纪相仿的姓潘的老人答道:“咱没有见过齐安贵,不过在家就听说他为人厚道,心底善良,是个重情义之人。要不为啥我们当时来铜官?就是准备投奔他。”
  听到这话,齐安贵心里感觉踏实舒畅,他认为自己这一辈也值了。当他告诉他们自己就是齐安贵时,他们既兴奋又激动,特别是那位潘姓老人非要拉着他回家吃饭不可。盛情难却,推辞不过,齐安贵只好跟着他回到家里,吃了顿家乡饭——鸡蛋捞面……
  从此,齐安贵只要有空常来这里走动,这里的村民也非常欢迎他,把他当亲人看待;说是这个村子和他有缘,要不是他,他们也不会来到这里定居,也就谈不上当地还有这么个“河南村”。
  齐安贵来到这里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觉得踏实而亲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