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九四九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春节刚过不久,随着人民解放军集结重兵,以催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被迫退守长江以南地区,企图做最后垂死挣扎。全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期盼多年的和平希望。
共产党组织的铜官游击队在各个矿区活动频繁,他们昼伏夜出,连续捣毁了几个恶霸矿警队伍,收缴了他们的反动武装,给当地黑恶势力以毁灭性打击,使霸王窑黑窑主们整日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矿工和当地贫苦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当地共产党组织还深入矿井,宣传革命,发展群众党员,号召工人起来反抗黑窑主的暴行。他们以坚强有力的行动,支持和配合了铜官当地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他们不断宣传鼓励下,有越来越多的矿工加入了铜官游击队,为迎接铜官地区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
六月初,国民党某部一团奉命接管铜官防务,在当地共产党组织与其吴团长几次秘密接触之后,吴团长深明大义,率部公开易帜,宣布起义,配合当地游击队解除一切反动武装,迅速接管县府和警察局等主要机构,并移交给共产党的铜官游击队。此壮举避免了铜官百姓生灵涂炭,也使县城和矿井免遭破坏,意义重大,受到了党和人民的欢迎。作为国家重要能源产地——“铜官煤矿”受到重点保护;齐安贵和一些开明矿主的煤窑也得到相应保护。至此,铜官地区和平解放,政权顺利回到人民手中。
十月一日,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时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城楼庄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和中国人民遭受列强屈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消息传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一片沸腾。天亮了!多少年的期盼,多少年的等待,此刻终于实现了,有多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
铜官县城在县府的组织领导下,举行了盛势浩大的游行庆祝活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欢欣鼓舞,涌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以各种形式庆祝新中国的诞生,由衷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秦耀富带领全校师生举着红旗,喊着口号,迈着整齐的步法,行进在欢庆的队伍中……
2
齐安贵和全国人民一样,这几天一直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这天早上刚吃完饭,齐安贵正准备到矿上去,听到有人敲门,他忙开门一看,看见一名穿戴整洁、非常伟武的解放军军官微笑地望着自己,只见他相貌堂堂,身姿挺拔,眉宇间英气逼人,给人以玉树临风之感。
“你是……?”齐安贵一脸愕然,他脑子转了半天也弄不清来人是谁。
来人看到齐安贵的表情,连忙解释道:“你好,齐叔。我叫吴学斌,家住耀州,是家父托我来探望你……”
齐安贵这才恍然大悟,知道来人是谁,原来是耀州吴掌柜的儿子。
“哦,原来是大侄子!快,进屋坐。”
齐安贵热情地把吴学斌迎进屋,俩人亲切交谈……
齐安贵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自去年见过吴掌柜不久,吴学斌由三原调到铜官矿区驻防。他从父亲口中得知父亲与齐安贵的关系,并让他有机会看望一下这位他从未谋过面的叔叔。他牢记父亲的教诲,眼看国民党就要垮台,随时准备发动起义;通过与当地共产党游击队几次秘密接触,看到时机成熟,毅然决然,发动起义,弃暗投明,率领部队回到人民中来,为铜官地区的和平解放和保护铜官煤矿,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被任命为铜官县公安局副局长。
通过交谈齐安贵了解到,原警察局白局长,还有恶霸胡镇山和几个霸王窑窑主都被收押待审,等候人民政权的宣判。那几个黑煤窑也已收归人民政权所有。
“学斌,你看我这煤矿会不会被国家没收?会不会……”齐安贵不无担心地问道。
吴学斌看出齐安贵有所顾虑,他笑着安慰道:“放心吧,齐叔。国家对你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你心慈仁厚,口碑不错,属于开明人士。无论是煤矿工人还是当地群众,都对你评价较高,你的口碑不错,国家心里是有数的。”这番话也让齐安贵安下心来。
齐安贵又问起吴掌柜的情况,据吴学斌讲:父亲思想豁达,想得开,把一切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对党的各项政策积极执行,已将城里商铺和农村几百亩田地交给耀州县府,自己只留下十多亩土地耕种。家里佣人已打发回家,两个姨太太也已遣散,管家老李也已打发回家养老。
综上所述,齐安贵深深感到吴掌柜不仅睿智,而且有眼光、有远见。
3
一九五零年春节过后,刘运成兴冲冲从山西老家赶来,他告诉齐安贵,大儿子已被安排到家乡武装部工作,担任县武装部部长。他说自己也被选为村干部,村子里正在实土地改革,分到土地的广大贫苦农民甭提多高兴了,他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真正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受,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他这次就是回来辞职的。
俩人坐在一起谈了好久,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齐安贵虽然对他有点依依不舍,可还是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辞职请求,希望他在家乡能有好的发展。
听说刘运成回山西老家再不来了,第二天早上,赵继承、邻居老王、齐安平等老朋友和齐安贵一起到铜官火车站送刘运成。毕竟在一起多年共事,同甘共苦,大家彼此建立了深厚感情。临别时,刘运成和大家分别拥抱,互道珍重,希望有机会大家还能见面。目送火车行驶很远,直到模糊不清时,齐安贵才放下挥别的手。不知为啥,此时齐安贵的心里涌上一股酸楚感。
转眼到了一九五一年夏季,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深入进行,国家对煤炭需求量大增,各个煤矿加班加点努力提高产量,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家建设。党和国家大力宣传抗美援朝的重要性,并号召和发动全国人民捐钱捐物,为抗美援朝战争做贡献。全国各行各业积极响应,踊跃参加,捐助热情空前高涨。豫剧名家常香玉,率领全团捐款购买一架战斗机的光荣事迹一经刊登和转载,轰动并影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前方指战员的战斗士气,有力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为配合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反映全国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的决心和意志,孟长贵夫妇和儿子孟凡以及魏凤英等全体戏班人员,加紧排练历史名剧——“杨家将”。一经演出,受到各界一致好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在铜官矿区,作为民族资产大家,齐安贵首先带头响应国家号召,,他捐献了自己积攒多年的大量积蓄,得到了县府的大力表彰,并在当年工商界大会上,受到牛县长的亲切接见。
此时铜官矿区,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抗美援朝做出了突出贡献。
4
五二年春节其间,回到人民手中的古城西安,早已旧貌换新颜,处处漾溢着节日的气氛。大街小巷,焕然一新;到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人们用各种表演形式如:唱戏、说书、扭秧歌等表达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抒发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东郊灞桥也不例外,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歌舞欢庆的景象。开心的赵继承这几天不是陪家人逛街,就是逛庙会看戏听说书。这天上午,赵继承和家人吃完饭早早赶到庙会准备去看河南豫剧。在庙会上惊喜遇到本村说书人赵大亮。
说起这个赵大亮,在尉华县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自幼聪明好学,口齿伶俐,嗓门宏亮,而且记忆超人。小时候特别喜欢听人说书,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这边听完,那边就能给家人生动形象的复述出来,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想像加以润色完善,使剧情更加完美动人。
家人一看,他有这方面的天赋,心想他长大以后肯定是靠嘴吃饭的,就早早让他拜师学艺,学习说书。
赵大亮不负众望,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十五六岁就学成归来,自立门户。由于他天赋禀异,头脑灵活,又善于发挥,很快在说书界崭露头角,名气大増。有不少剧团邀请他加入,可他我行我素,独步江湖,凭自己的说书本事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这尉华县自古以来出“三多”,即唱戏,剃头带补锅。当然了,这说书的理应归入唱戏行档。虽说这在当时多被人看不起,属于下九流,可毕竟是一门技艺,凭着它虽然不能发财致富,但在那贫苦年代,最起码能解决一家人温饱,也算是本事。
赵大亮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但衣食无忧,还解决了全家的温饱,而且早早娶了个温柔贤惠、貌美如花的媳妇,这让全村人都羡慕不已。成家后,他带着媳妇跟人打帮,到处奔走,专赶庙会,虽说也不少吃苦受罪,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日子倒也逍遥自在。那些常年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贫穷百姓,与他相比,那日子简直不是过的,就是一年一年熬的。他平时农忙在家务农,闲时出去。活动轨主要在富庶殷实的西安一带。就这么年复一年地过着。
三八年的夏初,正在西安灞桥说书的赵大亮惊闻家乡突遭横祸:决堤的黄河水淹没了房屋和良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心急如焚的他挂念家中年迈的父母和亲人,急忙赶回家里。
当看到家乡的惨景:到处是无助逃难的人群和悲痛的场面,让这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坚强汉子也不禁为之动容,流下伤心的泪水。幸好父母和家人安然无恙,他才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尽量父母心有不愿,但他仍然决定带着全家人离开这片已无法生存而又难以割舍的故土。
临行前,他突然想起在灞桥说书时看到的棉纺厂和铁路上大量招募用工的布告,赶紧把这个消息散发给全村人。正走一筹莫展、投无路的村里人得到消息,好像看见了一盏指路明灯,犹如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人们奔走相告,无论本村还是外村的,迅速行动起来聚集在一起,扶老携幼一路向西,直奔西安灞桥……
赵大亮把父母和家人安置到自己的临时住所——紧邻西安的历史名城——咸阳。这里同样聚集着大量河南老乡。他们大多在铁路和棉纺厂干活。由于这里河南老乡比较集中,大家闲暇之时都喜欢听他说书,所以,他和媳妇就在此临时安了家。
在把家人安排妥当后,赵大亮又开始了他的说书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老艺人切实感受到了世道的巨变。在共产党带领下,从社会最底层翻身当家做主的贫苦百姓,发自内心的激动兴奋溢于言表,大家积极奋勇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家面貌可谓日新月异,建设速度真是一日千里。他深深感到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党和国家对他们这些艺人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问寒问暖,很是关心。他也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为此,他也编了不少歌颂党和国家的新段子,很受大家欢迎,也得到了辖区上的表扬。
春节其间,赶灞桥庙会说书的赵大亮与同村的赵继承不期而遇,俩人都很惊喜。赵大亮询问大家在灞桥的生活情况,赵继承兴奋地说:“大家现在生活得都很好,村里人也都很惦记你全家。当年要不是你……”赵大亮摆摆手,打断了他。
“当年的事不值一提,再说也是赶巧了,刚好这边大量用工。只要乡里乡亲大伙平安就好。”
赵继承和家人热情邀请赵大亮到家做客,赵大亮愉快答应了。回到家中,本村的乡亲听说赵大亮来了,都很兴奋,纷纷赶到赵继承家,围着赵大亮嘘寒问暖,表达当年的感激之情,并询问他现在的情况。
赵大亮见到众乡亲如同见到亲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他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情况如实一一相告。他告诉大伙:他现定居在离此不远的咸阳火车站附近,父母已先后离世,儿子在火车站上班,儿媳妇在纺织厂做饭,闺女和女婿同在染纺厂工作,孙子和孙女已上中学,这过完年自己准备响应党的号召,加入到咸阳豫剧团,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大家兴致很浓,一直谈到半夜才散去。
灞桥庙会结束后,赵大亮正准备回家,当他听赵继承说自己现在铜官齐安贵开办的煤矿上班,自己的小闺女也已嫁给了齐安贵的二儿子,而且矿上尽是河南老乡时,兴奋而激动,他决定和赵继承一块儿去铜官,会会这位多年未谋面、儿时一起读过私塾的朋友。
5
俩人下了火车,直奔齐安贵的住处。
当赵继承推开齐安贵的房门,兴奋地嚷道:“安贵哥,你看我把谁给你带来了?”
正爬在桌子上算帐的齐安贵听到喊声,猛一抬头,只见赵继承身旁站着一位脸上布满核桃皮般折皱的老者,他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这位脸上写满沧桑的来客;同样,对方也望着他那桔子皮般粗糙的脸仔细端详……
“大亮兄,这些年还好吧?”齐安贵激动地上前握住赵大亮的手。
“好,好!托你的福,我一切都好。”赵大亮也心情激动,紧紧握着齐安贵的手使劲摇着说道:“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啊!做梦也想不到咱弟兄们会在这铜官山沟里相会啊!兄弟可真不简单,置下这偌大的家业,统领几千人马,真是咱河南人的骄傲啊!”
“这算啥,见笑了。”齐安贵接过话题:“我可是逼上梁山,带着乡亲们闯出一条活路,总算有碗饭吃,哪能跟大亮哥比?你才是胸有百万兵,口中定乾坤,千古变迁事,全在掌握中,凭着一张嘴,天下任意行。真是逍遥自在啊!”
“恁俩都不要相互夸了”赵继承在一旁笑道:“总之,能有今天都不容易。如今,到了新社会,咱都翻了身,以后也是越活越有盼头了,恁说是不是这个理?”
俩人齐声称是。
其实俩人在念私塾时就非常要好。赵大亮年长齐安贵两人岁。长大后,赵大亮走上了说书之路,齐安贵后来操持村里红白喜事,俩人自然没少交集,只是家乡的那场重大变故,才使俩人断了音信,十多年没有来往。如今能在铜官相见,咋能不心情激动、兴奋不已呢?
一会儿,小兰带着孩子放学回家。她刚跟父亲打过招呼,转脸忽然看到赵大亮,惊喜道:“这不是大亮伯吗?你咋来了?”
她转身对乐生说:“快,叫爷爷。”
乐生望着这位和爷爷一样和蔼可亲的陌生老年人,亲切地喊了声“爷爷好!”
“哎!”赵大亮摸着眼前这个可爱孩子的头爽快地答应着,抬头对齐安贵说:“安贵兄弟,你说咱咋不老得快哩?这一转眼孙子都这么大了。”
“那可不是。想必你的孙子孙女也不会小了。到了咱这岁数,也该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以后日子就是论天过哩。”齐安贵也很有感触。
几个人正兴奋的说着话,许秀花回来了。她看到赵大亮也很惊喜:“这不是大亮哥么?真是稀客!”
齐安贵在一旁大声道:“孩儿他娘,今天是大喜日,咱包饺子!”
“好!”许秀花愉快地答应着。
……
铜官的河南老乡闻听说书的赵大亮来了,像赶庙会般蜂涌而来,大家把他团团围住,希望还能像在家一样听他说书。盛情难却,赵大亮答应晚上给大家来一段儿。
晚上,孟长贵夫妇把赵大亮热情邀请到戏台上,他们在家本也是老相识,不用介绍。台下早已聚集了无数观众,包括齐安贵、崔元礼等窑头悉数到场,场面宏大,规模空前。
赵大亮满面春风,精神焕发,兴致勃勃走到台前。他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亮开他那洪钟般的嗓门激动地说:“台下的父老乡亲、老少爷们,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铜官山沟里相逢,也算是人生一大喜事。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今天我们也算是遇到喜事了。既然来到了铜官,我今晚别的先不说,先给大伙来一段快板书——‘孟姜女‘如何?”
“好!”台下一片欢腾。
说着赵大亮从口袋里摸出一副磨得明晃晃的快板,随着“噼里啪啦”有节奏的快板声,开始了他的表演:“各位观众听我言,孟姜女,出铜官,千古绝唱世代传。话说秦皇统治间,为御外敌犯边关,强征各地青壮男,要把千里长城来修建。此举全国受牵连,多少家庭不堪言,百姓都是泪涟涟。繁重劳动苦不堪,监工总嫌干得慢,动辄身上挨皮鞭,累死病死无人管,埋进长城就算完。姜女丈夫范杞良,也被强征在里面。孟姜女,心不安,天天抬头往北看,时刻盼望夫君还。早也盼,晚也盼,从春盼到寒九天,花开花谢已数年,望眼欲穿不见夫君还。孟姜女,不一般,决心不管生死要把夫君见。她不顾路途遥远和艰险,千里寻夫到边关。闻讯夫君丧黄泉,姜女哭晕长城边。夫妻真情感动天,忽然晴空一道闪,雷电击垮长城一大片,夫君遗骸露外边。孟姜女,不简单,强忍悲痛心打算,要带夫君遗骸把家还,生生死死不离散。……”
观众情绪随着他那富有磁性的、抑扬顿挫的声调,被深深带人剧情中,悲伤不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最后,赵大亮声调一转,把观众情绪带回现实中:“如今世道变了天,咱穷苦百姓把身翻,姜女悲剧从此不再演,感谢党的好领导,人民江山万万年,万万年!”
“好!”下面欢声雷动,掌声一片……
赵大亮连续表演多日,全城几乎倾巢出动,场场爆满。
临走时,他邀请齐安贵、赵继承有机会到家做客,齐安贵和赵继承满口答应。齐安贵等众乡亲一直把他送到车站,直到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