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叶落铜城 / 第十六章 中原灾难

第十六章 中原灾难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经过工人们十多天的辛苦努力,新一矿正式出煤。随着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深入进行,军需民用煤炭数量剧增,铜官煤矿的产量已不能满足形势的需求。为此,孙矿长召集以齐安贵为首的私企窑主,号召大家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支持前方抗日事业;发动大家把所生产的煤炭集中优先卖给铜官煤矿,由省厅统一调度,以解燃眉之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齐安贵首先站起表态:愿意以成本价优先主要供应铜官煤矿,为国家抗日大业尽微薄之力。在齐安贵带头作用下,所有私企窑主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国家抗日,力所能及为国贡献。
  孙矿长握着齐安贵的手,激动得说:“我代表省厅和前线抗日的将士们,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一九四二年夏,河南发生特大年馑。由于干旱,全省麦田大部分欠收,加上铺天盖地的蝗虫,遮云蔽日黑压压一片涌向麦田,顷刻间,麦籽棵粒无剩,一片狼藉……
  眼看着蝗虫泛滥成灾、肆意横虐,而贫苦百姓又无能为力,他们只有吃草根啃树皮,卖儿卖女苦度灾荒。
  谁知,到了秋节又遇到干热风,还没成熟的农作物大多被拦腰吹断,辛辛苦苦一年算是白忙了。一家老少全年的指望也断了念想。
  “老天爷啊!你这是要我们的命啊!”多少穷苦百姓们仰望苍天,发出了悲伤绝望的长叹。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华夏腹地——富庶而繁华的河南大地,如今却灾难深重。一方面遭受日本鬼子的铁蹄揉蔺,一方面遭受国民党腐败政权的残酷欺榨和盘剥,加上天灾人祸,真的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为了活命,为了生存,大批灾民举家老小,沿着陇海铁路扒货车向陕西涌来……
  沿途,被挤下车摔死的,饿死的,病死的……死无其数。到处是“哀鸿遍野,尸骨遍地”惨不忍睹的景象。
  进入陕西的大批灾民,他们集聚在省会西安。一部分投靠亲友定居下来,一部分在此无亲无故,只好沿街乞讨继续西行,有的定居于宝鸡,有的到达甘肃兰州,甚至有些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新疆境内……
  这就是为什么在陕西以及西部省区大量分布着河南人的主要原因。
  当时集聚在西安的灾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北上进入铜官矿区。他们的突然到来,使齐安贵等人有些措手不及。但望着这些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两眼流露出乞求盼望的眼神时,他的心在流血。他深情地望着他们,心想,这可是历经千辛万苦、一路乞讨来投奔自己的家乡亲人啊!我必须想方设法、尽其所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找条活路。
  他首先让邻居老王和安平领人搭棚垒灶,熬汤赊粥,先把全体灾民安顿下来。接着找到孙矿长、崔元礼和马战彪等矿主商议此事。
  齐安贵站了起来,“我尽最大能力安置一半灾民,也希望在坐的诸位同仁,看在我们多年共事的情面上各尽所能,酌情解决一部分。在此,我首先代表灾民向各位矿主致谢了。”说完,环顾周围向大家作揖鞠躬。
  作为河南老乡,崔元礼义不容辞,首先表态愿意安排一部分到自己矿上,孙矿长也积极主动,表示自己矿大,安置一部分不成问题。马战彪虽然不太愿意,可前面的几位矿主已经表态,自己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只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他表示自己虽然矿小,安排十个八个的还不算太难。刚好秦耀富代表县府来找齐安贵他们,也是商议此事。县府的意思是猛然来了这么多河南灾民,虽然给铜官地区一时带来了热闹繁华,可是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势必会影响到当地的社会治安,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秦耀富听说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非常高兴,急急忙忙回县府复命去了……
  灾民问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齐安贵这才安了心。
  齐安贵这才想起家乡的亲人——老父亲、老伴儿和齐福他俩口遇到这么大的灾荒,他们在家可咋过呢?
  他把矿上的事托付给安平和邻居老王,又给儿子齐旺和赵继承、刘运成他们交代了一下,就忧心忡忡赶回河南老家。到家一看,这才放下心来,心里踏实了。
  原来,早在上半年没闹灾荒之前,齐福与齐心丈夫一起到豫西的山里,贩回一车粮食,本打算给自己留一部分,剩下的卖出去。可还没卖出去多少就闹起了灾荒,所以赶紧把粮食藏了起来。这不,贴补了齐心婆家一些,又给齐福媳妇娘家送去一些,还周济了村里老弱病残一部分,剩下的吃到明年开春绰绰有余。
  齐安贵看到齐福媳妇给家里添了个孙女很是高兴。老父亲身体虽然愈加显老,可精神不错,饭量还行。他叮嘱老伴儿和齐福,不管再困难,一定要让媳妇和孙女吃饱,把身体养好,另外,照顾好自己的老父亲。他把带回来的钱悉数交给了老伴儿许秀花,让她多加保重,这才又乘车赶回铜官……
  一路上,齐安贵沿途所闻所见,此时的中原大地,可以用“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他的心越发沉重起来,他想,为啥多灾多难的不幸总是降临到我们贫苦百姓身上?不知道我们穷苦百姓,啥时才能过上不愁吃穿、远离灾难的安稳日子?谁来拯救黎民于水火?国家的出路在何方?他被这些问题深深困扰着。
  日月如梭,光似箭,转眼到了一九四三年的夏天。这时王石头与魏凤英的孩子已经两岁出头,齐旺和小兰的孩子也一岁多了;齐福在老家的女儿也快两岁了。难得一家四世同堂,这也是吉祥福贵的像征,难免要热闹庆祝一番。
  2
  齐安贵有了孙子孙女自然开心快乐,他给孙子孙女分别取名为齐乐生、齐乐静,寓意为以后能安静快乐的生活。他有空就来逗孙子开心,当脸上的青茬胡子扎得孙子“哇哇”大叫时,他别提多开心了。
  这天他正在家逗孙子玩,邮差进来递给他一封信;他迅速拆开一看:原来父亲病危,已茶饭难咽,估计不剩几天了。
  他心急如焚,忙把齐安平、邻居老王、赵继承、刘运成等召集一起,交代他们各司其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排好矿上的各项事宜后,他带着齐旺一家准备马上动身。
  孟长贵夫妇听说后,也准备回去看望孩子,就一同乘车来到西安。在西安火车站购买了下午的车票,经过一夜颠簸,第二天上午到达郑州。他们在郑州包了辆车马不停蹄的赶往尉华县;在县城与孟长贵夫妇分手后,直奔齐王庄……
  下午天黑前赶到齐王庄。这时的村庄看上去破败不堪,能走的几乎都走了,没剩几户人家,显得毫无生气。齐旺望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心里涌上一股莫名的酸楚感;这难道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村庄吗?如今儿时一起和自己玩耍的伙伴,除了去铜官的一部分,其余的死的死散的散,从此不再相见。想到此心里更加悲切……
  齐安贵他们刚进院子,老伴许秀花和大儿子齐福就迎了出来。许秀花接过孙子亲了亲,对齐安贵说:“赶紧进去看看爹吧,怕是快不中了。”说着带齐安贵来到父亲屋里,齐旺一家也跟了进去。
  “爹,安贵和旺都回来了,你睁开眼看看吧?”许秀花趴在公公耳边说道。
  老父亲努力睁开眼睛,当他看到齐安贵和孙子齐旺时眼前一亮,挣扎着想坐起来,齐安贵忙按着不让他动。
  “爹,我回来晚了,没能床前为你尽孝。”望着父亲那布满蜘蛛网般皱纹的脸和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的枯槁身形,齐安贵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孩子,不哭。人早晚都要走这一步,我这一辈子没啥遗憾的,值了。”
  他接着说:“这些年都是秀花和福他俩口照顾我,我也没有受啥罪。我走后,你要好好对待秀花,不能亏待她,听见没有?”
  他见齐安贵使劲点点头,接着又说:“孩子,你在外面闯荡这些年,能有今天也不容易。你记住,啥时候都要把诚信仁义放在前头,绝不能亏待亲戚朋友;无论啥时候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做昧良心的事,啥时候也不能丢咱河南人的脸。永远记住咱是河南人。这也是咱老齐家的祖训……”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小,气若游丝。
  许秀花在一旁擦着泪水,“爹,你别说了,歇歇吧?”她把孙子乐生抱到父亲跟前,说:“爹,你看,这是旺的孩儿,你的重孙子。”她哄着孙子说:“叫,快叫太爷。”乐生怯怯地叫道:“太爷。”老人难得的露出一丝笑容,睁大眼睛应了一声。
  齐安贵安排家人赶紧给老人提前穿好寿衣,把一切该准备的提前准备好,半夜老人断了气,安祥地走了……
  一家人陷入悲痛的气氛中。
  这要是在平时肯定少不了要热热闹闹准备四班响器,可而今去哪里找响器班?
  齐安贵猛然想起孟长贵夫妇俩,也许他们有办法。抱着试试的态度,天不明齐安贵就打发儿子齐福到孟家庄找孟长贵去了。孟长贵见到齐福后,就在附近村庄寻找。凭着以前的老关系,总算凑够了一班响器,还都是老人手。因年轻人都离开家谋生,就这也算很不错了。
  齐安贵又让齐旺通知他姐姐齐心,村子里仅剩的几户人家都赶过来帮忙,孟长贵夫妇带着孩子前来吊唁。在守了两夜灵,吹了两天响器后,按照规矩第三天安葬了老人。
  孟长贵夫妇带着孩子先回了铜官。齐安贵要等到父亲过了“三七”才能离开。
  “三七”过后,齐安贵把家里吃的用的分给村里几户人家;委托自己的一个本家照看房子。他带着父亲的牌位,领着一家人准备回铜官。临行前,齐安贵深情地望着自己老屋,望着生他养他的曾经充满生机的齐王庄,脑海里浮现出往日街坊四邻的音容笑貌,他不禁流下了伤心而又依依依不舍的泪水;老伴许秀花也满眼噙泪,难舍故土;只有孙女听说要出远门,高兴得活蹦乱跳。
  那几户村民听说齐安贵一家都要离开,也不知道啥事再相见,一起送他们到村口老槐树下,大家难分难舍,挥泪告别……
  3
  回到铜官,齐安贵安排齐福两口在县城开了家河南饭馆,主要经营水煎包子胡辣汤,还有羊肉烩面;老伴许秀花给他俩帮忙。不少河南老乡听说了都前来捧场,生意倒也不错。
  孟长贵夫妇的儿子孟凡长的聪明伶俐,眉宇间透着几分英气;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学唱戏,长期耳濡目染,学的一招一式挺像回事。齐安贵见了直夸奖,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很快到了一九四四年,日本人通过“豫中战役”攻占九朝古都洛阳,进而继续往西,占领三门峡地区。齐安贵的老家也被日本人占领。
  这时的日本军队,貌似强大,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日落西山,气数已尽。当他们听到洛阳与“落阳”同音时,就预感到末日来临。
  随着日军西进,大批难民逃往陕西,而大多数又到了“煤城”铜官。齐安贵的煤窑人员暴满,在他住处周围到处搭建有临时住处。女儿齐心一家人也来到铜官投奔他。
  齐安贵给女儿一家办了个杂货铺,这时从西安进货比较方便而且便宜。
  随着难民不断增加,这时河南人口已经超过当地居民。齐安贵和各位窑主尽最大能力安排难民进矿,又组织难民开办了一座大型砖瓦窑场,既方便当地居民建房需求,也为部分难民解决了生活出路。难民中不乏能人,他们开办了饭店、酒坊、铁匠铺、裁缝铺、理发店、商铺……等等,还有一部分开荒种地,继续当农民。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显示了河南人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连当地居民也很佩服这帮河南人,认为他们生存能力强,头脑灵活,很不简单。
  真是一兴百兴,铜官因煤而兴旺起来,更因大量河南人的流入而热闹繁荣起来。这时到铜官的河南人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河南方言也成为除陕西口音外流行的主要口音。
  从此,这座古老而闭塞的县城焕发了新的生机;在河南和陕西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各地闻名前来经商投资者,蜂涌而至,纷至踏来,络绎不绝,也使铜官在河南乃至全国声名鹊起,名声大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