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项羽红黑之鉴 / 第16章 沟通是成功的关键

第16章 沟通是成功的关键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刘季占领了彭城之后,胜利让他得意忘形,暴露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贪财好色。刘季文治不精、武功不强,他在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游侠。那时候的游侠并不是身怀绝技、有盖世武功的世外高人,而是游走于平民和政府之间的一类人,虽诚信、忠义、重诺守信,但是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都未必符合国家大义、民族气节,甚至有时候和人间正道背道而驰。通俗的说,和现在的黑社会有点类似。不忠于国家大义、未必符合民族气节,那就比较看重个人利益了。刘季的好色贪财,是明晃晃不加掩饰的,所以当初他进入咸阳封存美女、财物时,范增才会觉得奇怪。但那时,他惧怕项羽,怕自己无法收场,所以大加收敛。现在,他把项羽堵在齐国和田横周旋,自己端了他的老窝,手握六十万大军,还有什么需要惧怕的!可以想见,刘季在彭城会怎样不加掩饰的左拥右抱,心里有多么快活得意!
  项羽的确很被动,刘季的松懈也是有理由的。齐国尚未平定,项羽如今不得不面对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局面,这是项羽困境之一。楚地尽失,汉军几乎占领了全部楚国,自己后方沦陷,不得不孤军深入,这是困境之二。项羽远在齐国,远离彭城,如果回去肯定是长途奔袭,刘季的大军早就摆开了阵仗、吃饱喝足、以逸待劳,这是项羽必须要面对的第三个问题。还有就是项羽在政治上被盟友抛弃,孤立无援,这是他面对的第四个困难。最后,刘季的联军有近六十万人,自己的兵力和他相差悬殊,双方在规模上差距很大,这也是自己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项羽可以说不是一个政治上运筹帷幄的高手,但是他绝对算得上战场上所向无敌的战神。他的战争嗅觉非常敏锐,能清晰的感知对手的弱点和漏洞。因此,即使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项羽心里也自有乾坤。他封锁全部消息,放弃最近的回师路线,隐秘的集结三万轻骑兵,先是包围闪击樊哙领导的汉军,后又昼伏夜出、巧妙的绕开诸侯联军的防线,在各个防线的交汇地带穿行,悄无声息的赶往彭城。
  三万对六十万,是项羽不自量力吗?不是!项羽没疯狂到自寻死路。他在和章邯作战的时候,很有耐心的筹划、部署,最后迫使章邯投降。但遇到刘季,他没有丝毫犹豫,只带三万兵马,为什么?一方面,是自己真的没有太多选择,只能兵行险着、速战速决;另一方面,是项羽真的没把刘季当成一盘菜,他在心里从来没真正把刘季当成对手。对付刘季,项羽认为三万兵马就足够了。事实证明,项羽的判断有一定的合理性:刘季统领的诸侯联军虽有近六十万之众,但各自为政、组织松散,空有规模而没有形成有效战斗力。六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挺吓人的,但其实只是一盘散沙。
  项羽在夜间抵达彭城后,在天蒙蒙亮、汉军最为困乏的时候悄悄绕到彭城西面,早晨开始进攻。刘季没有得到一点项羽行动的消息,他安心的在彭城饮酒作乐、醉生梦死,打死也没有想到项羽会突然出现在彭城西面——自己的身后,冷不防的给他一闷棍。他知道项羽会来,早就拉开阵仗设好了防线——等着他。谁知道项羽根本没过他的防线!刘季被打的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而三万楚军,在项羽的领导下,全部视死如归,上下同仇敌忾,人人都抱着决一死战的决心——势不可挡。项羽更是重甲强弓、身先士卒,率先攻入汉军军阵,犹如天神降临,让汉军闻风丧胆,看见他就想逃。
  战争由早晨打到中午,联军被楚军压制在彭城南的古水和泗水北岸,各部失去指挥,四处乱窜,被斩杀和踩死、溺死的人不计其数。有幸渡过古水和泗水的联军,继续向南方的山区溃退,在灵璧东面的睢水北岸,再一次遭遇楚军攻击,联军一片混乱,死伤无数,尸体在睢水中堆积如山,河水都几乎流不动了。
  刘季也被楚军重重包围,他几乎陷入绝境。但这次不是项羽放过他,而是他的“亲爹”——神龙救了他!在刘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忽然刮起了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一时昏天黑地,飞沙走石,风把树干折断、把房顶掀翻。楚军骑兵的军马受惊,被沙尘暴打乱了队形,这才让刘季有了可趁之机。他在楚军大乱的时候,在部下的掩护下得以突围逃脱,逃向他的起兵之地——沛县。刘季当然不是投奔他的神龙亲爹去了,而是去找刘太公和妻儿,他想把他们一起救出去。
  可等他来到丰邑的时候,项羽的骑兵已经先行到达了这里,正在搜捕他的家属。刘季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哥哥刘仲不知道跑到了哪里,竟然把他的两个孩子鲁元和刘盈弄丢在路上,还好被刘季遇上了。来不及互诉衷肠,两个孩子就手忙脚乱的爬上了刘季的马车。项羽的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刘季的马车怎么跑得过轻快的骑兵?刘季在慌乱、无助之后,果断的踹向自己的一对儿女,想把他们踹下马车,减轻负担——好逃命。给刘季驾车的夏侯婴看到了,大骂刘季,数次阻止他,解救两个孩子。看刘季红了眼睛、六亲不认,最后他不得不把孩子们护在怀里。不得不说,刘季的孩子太可怜了,兵荒马乱的时候,母亲不知所踪、父亲六亲不认......
  彭城大战时,吕后的哥哥吕泽驻守在下邑,没有被战争波及。刘季逃亡到下邑,暂时安定下来,他在这里收拾残部,组织撤退。
  彭城之战,刘季统领的联军损失近二十万人,项羽三万人竟然消灭二十万人,实在是神奇?用数字表示,就是一个楚军消灭七个汉军。难道当时汉军被施了咒——一动不动的让楚军斩杀?想想也不可能,估计一大部分伤亡是自己阵型混乱,踩踏以及落水淹死造成的。刘季在短短一天之内,经历了占据彭城、击败项羽的大喜和狼狈逃命、人性尽失的大悲,也算是难得?他败的太惨,在项羽归来的时候,竟然没有一点反击能力,是因为什么呢?难道刘季打过的那些仗都是虚架子——假的吗?
  当然不是,刘季完全算得上身经百战的将军,他怎么会对项羽完全失去防备呢?其实刘季是有准备的,他在彭城的东北设防,早就摆好了阵仗要和项羽决战,可是望眼欲穿,也不见项羽有所动作。哪知道项羽会不声不响的绕到后方抄了自己的后路?但是,彭城兵败,刘季的责任不可推卸,因为他在指挥作战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指挥数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古代作战,部队之间传递信息靠的是旗帜金鼓,补给靠人畜车船,交通靠步行,指挥六十万人的兵团作战,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六十万大军,规模太大,彷如移动的城市。如果没有细致、严密的统筹安排,只靠临时的摇旗呐喊,怎么能看得见、听得见?而刘季在攻占彭城之后,一边接收美人财宝,一边组织布防,怎么会尽善尽美?联军人数虽多,但各部相互阻隔,不能有效的协调,更不能顺利、自如的调动,在项羽突然来袭后,仓促应战,怎么会不抓瞎?肯定会自乱阵脚,丢人现眼是注定的事。更何况,项羽在靠近彭城前,先攻占了萧县,断了刘季的供给和退路,更加剧了联军的混乱。前面的汉军退路被断调转方向时,后面前扑后拥的汉军又挤过来,发生了多少踩踏事故无从得知,但肯定玩了不少的碰碰车。
  虽然,刘季彭城战败,可是从整体上看,他的得大于失,他已经完全摆脱了鸿门宴前后随时被项羽宰割的处境。而反观项羽,虽然获得了彭城之战的完胜,但是自己完全失去了在诸侯中的号召力,丧失了优势地位和绝对霸权。
  得到刘季大败的消息后,远在关中主持政务的萧何马上征调青壮劳力编入军队,同时调运粮草一同送往荥阳。而被刘季削了兵权、被冷藏在废丘继续围困章邯的韩信,也在妥善安置废丘后,带兵支援荥阳。这样,一路溃退的刘季在他们的支援下,得以在荥阳扎稳了根,抵挡住了西楚大军的追击。
  刘季在安顿下来之后,没有消沉、懊丧,马上发出命令:“谁能够帮我消灭项羽,我愿意把关中让给他!”
  张良便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道:“九江王英布,骁勇善战,现在和项王正有嫌隙,还有彭越,也是作战英勇,这两个人可为我们所用。大王的部下,只有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如果大王可以善用这三个人,得到他们的助力,一定可以击败项羽。”
  刘季听完张良的话,开始认真的思考如何启用这三个人。彭越已经加入自己的阵营,韩信是自己的部下,这两个人都没有问题。唯独英布,他是项羽的得力爱将,怎么让他归顺自己呢?
  张良说,项羽和英布之间有嫌隙,是什么嫌隙呢?
  原来,巨鹿之战后,英布作为项羽的先锋官,立下了赫赫战功。项羽为了犒劳他,封英布为九江王。英布是个实打实的粗人,什么天下、什么抱负,通通不放在眼里。被封为九江王之后,英布老老实实的沉浸在自己的富贵生活中,安然的享受着幸福生活。项羽后来攻打齐国,号召诸侯们一起去,第一个就想到了英布。可英布正舒服着呢,不愿意再去奔波打仗,他就称病推辞了。项羽大怒,当即就要砍了英布,还是在范增等人的劝说下才消气的。气虽消了,对英布的意见还是有的,英布自己也心知肚明。
  英布和项羽之间,其实算不上什么嫌隙,就是一点儿误会。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是普通的关系,他们从前是上下级,如今是盟友。就算是误会也是了不得的大事,因为会被人利用,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谁会利用呢?——刘季!
  刘季在战场上不是项羽的对手,并不代表他会认输。战场上打不过,还有其他办法。张良不是说了吗?英布、彭越和韩信,他们三个人就可以打败项羽。刘季肯定要竭尽全力的争取英布的,他很快就派使臣随何去游说英布,让他加入自己的阵营。如果能说通英布,刘季简直如虎添翼;另一方面,不仅会大大的削弱项羽,同时必然造成他的分兵。
  刘季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可英布算是项羽出生入死的兄弟,哪有那么容易反叛!随何对英布说:项羽身先士卒去攻打齐国,你派了点人就搪塞过去了,你想想,项羽会怎么想你?以他的脾气肯定会生气的,不收拾你是时机不到,他还没顾得过来!那是早晚的事!如果说这不算什么,那这次彭城失守,你又干了什么?你竟然不发一兵一卒,在这里保存实力——看热闹,你这次打算拿什么借口说给项羽?怎么说也说不过去的!如今虽然项羽获胜,可他已经大势已去,前有汉军、后有田横,两面夹击、腹背受敌——楚国已经岌岌可危,哪还值得依靠?而刘季的汉国,虽彭城失利,关中犹在——进可攻、退可守,天下诸侯几乎尽归于麾下,眼下的失败只是暂时的。如今,汉王有意和您合作,你还犹豫什么?汉王可以给你的远远要比项王给你的多!你怎么能舍大逐小呢?
  英布听着随何的话,心里已经有所动摇,他说了三个字:
  “请奉命!”算是接受了随何的提案,给自己留了后路。
  随何便准备回去复命。刚走出英布那里,就遇见了项羽派来的使臣。
  随何知道英布虽口头答应他,但其实没有真正下定决心。他担心可能有变故,就折返回英布这里。大声的对项羽的使臣说:
  “九江王已归顺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发兵?”
  事发突然,英布根本来不及阻止。项羽的使臣听后,马上离开了。
  英布知道自己这次是无论无何也解释不清了。随何趁机说道:“大王何不杀了使者,迅速起兵攻打楚国?”
  英布也没了退路,说道:“事情已经这样了,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于是他杀掉项羽的使者,派兵攻楚,正式和项羽决裂。
  英布的九江国在楚国南面,他反叛项羽,是项羽始料未及的,对项羽的打击也是无可估量的。正如刘季所料:项羽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马抵挡九江的进攻,这就减轻了汉军的压力,给了刘季喘息的机会。
  在战场上,刘季不是项羽的对手。可战争,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角逐,它考验的是综合的政治实力。在这方面,刘季是强于项羽的。
  项羽擅长奇兵速决的战争,此时刘季据守荥阳一带,把项羽拖入围城攻坚的消耗战中,他要怎样克敌呢?他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生命线!什么是它的生命线?是沟通!
  刘季六十万大军并不是一个整体,它是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有效的协调,而协调必须通过沟通来实现。因为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大军不能正常调动和协调,导致六十万人空有组织,而没有形成体系——成为一个死体。对于组织来说,沟通体系就像是血管,它维系着整体的活力和机动性。刘季忽略了沟通体制的建设,从而失去了对军队的有效控制,这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军队如此、组织如此、团体和个人之间更如此——沟通是成功的关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