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是秦军的主力部队之一,骁勇善战,他们包围了巨鹿城。
当时秦军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前文提到的敖仓(洛阳北),从敖仓依托黄河漕运,然后在棘原的船运码头转为陆运。为了保证棘原到巨鹿的陆运粮道安全,章邯大兴工事,在粮道两边修筑防卫用的壁垒,也就是甬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
项羽看准了王离粮道不可移动的脆弱,命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楚军精锐,先行袭扰,然后奋力切断粮道,将长蛇一般的秦军甬道切断,断了王离的奶。
在收到英布、蒲将军捷报后,项羽率领楚军主力渡过黄河,支援他们,顶住秦军的反击,在漳河和黄河之间,扎稳脚跟。同时,英布、蒲将军在项羽的支持下,加强工事,建筑壁垒以加强防守,愣是把王离和章邯军的联系切断,而且利用河北军把王离包围了起来,一下子就让他处于了非常不利的境地。
王离被断了奶,又被围住了,孩子哭、老婆叫的肯定不好受,他开始反击。
项羽抓住时机,渡过漳河,迎击王离。这是项羽很重要的一个安排。为什么呢?因为地形!
首先,秦军粮道处在黄河和漳河、洹水之间的狭长地带,两军对垒,章邯兵士再多也不好施展,对楚军难以形成包围之势,纵使人多势众也难以形成绝对优势。这是英布、蒲将军能以少数兵力阻挡章邯大军的一大原因。章邯军被成功阻击、拦截,也为项羽击败王离断了后顾之忧。
第二,项羽渡过漳河准备迎击王离的地方是他精心选取的。
那里背靠漳河,北面是大陆泽,另一面是沙丘。虽背水一战,却也无后顾之忧。北面大泽一片汪洋,沙丘更是树高草密,只有正面是王离军。这样的地形虽没有后路,却也有效的防止了王离二十万大军的包围,进可猛攻、退可坚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里是天然的狭路,反而是有利于楚军的安排。
同时,项羽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始料未及、震动全军、青史留名的重要决定。他下令全军将士,每人只带三天口粮,渡河后将渡船全部凿沉,帐篷全部烧掉,炊事用具也全部捣烂,不给任何人留一点退路。
这个决定是危险的,极容易造成军内的哗变。如果不是项羽平日身先士卒、爱兵如子,不是他勇猛果敢、豪气冲天,不是他强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也许早就被自己的兵杀死了。兵士们信赖他、仰慕他,愿意和他同生共死。所以,巨鹿之战之所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是因为如果主将换了别人,也许这仗根本打都打不起来。
做好所有的准备后,项羽严阵以待,准备背水一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之后的战争就是考验部队作战能力的时候了。
王离军是长城兵团,是秦军主力,作战能力自不用多说。
项羽带领的楚军主力有一部分是他的吴中子弟兵。吴中原属越国,越国人善骑射,所以,项羽在那时候就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骑兵,这是其一。其二,项羽用兵,自成一套,他的军阵来自于项家,在两军正面对垒时有奇效。这点,从后来刘邦看见英布布下奇阵大怒,说是项羽的军阵这件事,就可验证——项家作战有自己的一套“秘笈”。
总之,在破釜沉舟、自断归路,只有速战速决、没有一点退路的情况下,楚军将士个个视死如归,勇不畏死,激战九次,连战连捷,一举攻破了王离军。
在巨鹿城外的滚滚浓烟中,楚军像洪水猛兽一般冲向敌阵,他们的喊杀声响天震地,楚军的兵士所向披靡,他们一路向前,无所畏惧,所到之处浓烟滚滚、片甲不留,秦军将士被杀的尸横遍野、节节溃退。
王离军被打的溃败不堪,前有楚军,后有对垒多时的“河北军”,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很快就败局已定。王离被俘、副将苏角被杀、另一名副将涉间自焚,其他的秦军逃的逃、死的死,很快溃散,秦军战败。
河北驻扎的诸侯联军,看见项羽以几万兵力击败二十万秦军,无不震惊。援救巨鹿的军队有营垒十多座,都不敢发兵出击,没打就被秦军吓破了胆子。等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他们缩头缩脑的在营垒上观战。见楚军士兵个个以一当十,见证了秦军尸横遍野、身首异处的惨状之后——惊恐不已,无不臣服于项羽的雄威。他们无论是对秦兵还是面对项羽,都不是打怕的,是被吓怕的。
战胜王离后,项羽召见各路诸侯军,他们无不低眉顺眼、沉气敛声、诚惶诚恐。经过此战,项羽没有任何悬念的成为了联军统帅。
说起项羽的巨鹿之战,多数人对“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啧啧称奇,可是如果没有项羽之前的筹谋、准备,没有他在军中强大的影响力,一切也都将成为泡影。试想,如果不是这样安排,秦军一旦包围项羽,即使楚军将士再勇敢也肯定是无力回天。
章邯得知王离战败后,大为吃惊!他迅速做出了反应,率领大军向河内郡退却。
此时,秦二世已经知道了前方的战况,王离被全歼令皇帝十分恼怒,几次责问章邯为什么连连退兵。天子的雷霆震怒,让章邯非常惊恐。他派长史司马欣到咸阳详细汇报战况。
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逗留了三天,赵高也没有见他,见皇帝更是希望渺茫,司马欣很不安,不知道朝廷是什么用意。
他当然不会清楚朝廷的用意,二世根本就不知道他来,因为皇帝的狐狸军事——赵高早就封锁了消息!他之所以拦着司马欣不让他跟秦二世沟通,是怕皇帝知道天下的真实情况,他怕真相暴露。现在天下大势难以收拾,一切都无可挽回,可他还没做好万全准备,没有找好退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初,赵高欺骗二世说是普通的盗贼,后又借由李由陷害李斯,排除异己,他处处蒙蔽二世,极尽所能的哄骗他,如果被掀了老底,自己肯定性命不保。在胡亥面前,赵高不想承担责任,害怕真相暴露,更害怕被治罪,所以他拦着司马欣,战事是不是紧迫跟他有什么关系?天下又不是他的!
司马欣见二世迟迟不见他,不声不响的离开了。此次巨鹿作战失利,不知赵高会怎样谗言?司马欣对秦朝内廷没有任何信心和底气。他回去的时候不敢再走原路,从另一条小路疾行奔逃的回到章邯军中,他把整个过程报告给章邯:“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为的。现在继续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未必善待我们;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我回来的时候赵高派人追杀我,如果不是我谨慎走了其他的路,恐怕现在已经成了刀下亡魂了。你可要仔细斟酌,三思而后行啊!”
章邯大为触动,内心开始摇摆。
再说司马欣这个人。他的背景有些复杂,曾经救过章邯,和章邯算生死之交,深受其重用。同时,当年项梁入狱,他也搭救过项梁,和项羽也是旧识。如今他对章邯说的话看似合情合理,处处为章邯打算,但其中有没有其他因素存在,就不得而知了!就像谁也解释不清,他从咸阳一路奔逃,既然已经换了路线,又怎么知道赵高追杀他的?
章邯除了面对自己人的劝诫,还有其他人的规劝。
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率军南征楚国的都城鄢郢,北战活埋马服君赵括大军的降兵,攻城夺地,不可胜数,却被赐死。蒙恬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在阳周被斩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功绩太多,秦国不能全部给以封赏,就趁机按法诛杀了他们。如今您任秦将已经三年了,所伤亡损失的兵力也以十万计,而诸侯国仍蜂拥而起,叛军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杀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杀您,借此搪塞罪责,派人替代您,借此逃脱他的灾祸。您领兵驻在外的时间颇久,朝廷内多有仇怨,有功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况且上天要灭亡秦朝,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慧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如今,您在内不能直言规劝,在外又将成亡国的将军,茕茕孑立,却想要长久地生存,难道不是很可悲吗?您何不就倒戈与各诸侯军联合,约定共同攻秦,瓜分秦朝的土地而称王,面向南称孤道寡呀。这与身伏斧砧遭斩杀,妻子儿女被杀戮相比,哪一个结局更好啊?”
众口铄金,章邯更加动摇了。李斯被赵高陷害致死,自己在朝廷没有了靠山,如今赵高要是进行政治清算,自己首当其冲,很难善终。于是,章邯暗中派人与项羽接触,谈和谈的事。可能是筹码太高,被项羽委婉的、留有余地的回绝了。
项羽回绝了章邯之后,还步步紧逼,派兵不断的攻击章邯,一点一点的打击他、消磨他。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昼夜兼行地渡过漳水三户渡口,驻扎在漳水南面,与秦军交锋,再次打败了他们。他随后又统领全军大败敌兵。前后败敌两次。这其中,大大小小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止,项羽不慌不忙的一边和章邯打,一边和他谈。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历时八个月,双方就这么苦苦的拉锯着。
项羽并没有像当初对付王离那样对付章邯,他想智取。如今的形势是,如果和章邯死磕,势必会两败俱伤,到时候自己不知道给谁做了嫁衣。当初背水一战,是形势所逼、不得不战,而且虽然和王离对战很凶险,但项羽心中是有底气的。如今面对章邯,自己还没有一下就能克敌制胜的良策,只能这样一点点的等待机会。
章邯是坚韧不拔的老将,项梁就死在他的手上,项羽对章邯,虽有恨意,但也有敬重。战场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愿赌服输是武将基本的涵养。如果连承认失败的勇气都没有,那是一种懦弱,更是可耻的。项梁和章邯之间,是正面的较量,或生或死各凭本事!这点基本的认知项羽是有的,况且现在的形势,也不允许项羽感情用事。
他和章邯之间的和谈,就像是相亲一样,双方其实已经看对眼——达成共识了,此刻的矜持无非是为了那点嫁妆。项羽一方一直掌握着主动,所以他虽然在言语上表现的很苛刻,却一直暗送秋波,同时背地里不断安排说客。他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势在必得的样子其实是掩饰自己的窘迫——粮草后勤很吃力了。
所以,项羽并没有完全以逸待劳、无所作为,他在积极的部署着。很快,僵持的局面就出现了转机:先是司马卬等人切断了河内郡与河东郡的联系。几乎同时,黄河以南的韩王成等人,也从颍川开始攻击荥阳和敖仓,章邯粮道被切断,随着项羽军的强攻,漳河被攻破,章邯不得不进一步收缩,项羽乘胜追击,一下子将他锁定在包围圈里。
这下,章邯就变成了失身、又怀了娃娃的新娘——几乎任人拿捏了。他已经没有了犹豫回旋的余地,派人找到项羽,表达了和谈的诚意。
很快,项羽与章邯在殷墟盟誓,巨鹿之战尘埃落定——秦军败了。
殷墟是商朝王都故址,如今又成了盟誓约降的地方。章邯触景伤情,想起始皇对自己的器重,想起自己多年来对秦忠心耿耿,不禁悲从中来。他放声大哭,哀泣人生、哀泣国运、哀泣亡魂,他控诉赵高的种种恶行和对自己的迫害,感慨自己的无可奈何……
章邯该哭,因为他明白,秦完了,这回是真的要亡国了!秦军主力除了南去不归的南越军,已悉数尽灭,帝国衰落、灭亡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项羽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他大获全胜。马上立章邯为雍王,将他暂时安置在楚军之中。同时,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秦军保留原有编制。
从此时开始,属于项羽的巅峰时刻已经到来。
——总听见有人说:“不留退路、才有出路。”
不留退路是为了逼迫自己不遗余力、一往无前,但是总要知道前面是什么、能不能走,然后才是考虑留不留退路的问题!如果前路是万丈悬崖,不留退路不就只剩死路?
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因为他充分评估全盘形势,他的背水一战是有条件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要有准备、有计划,破釜沉舟也好、背水一战也好,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是手段。要知道,事情是循序渐进的推进着,前因决定着后果。蛇吞不下象、老虎吃不了天,做事不能一味蛮干。不能夸大不留退路的作用,而忽视了——计划和准备才是成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