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摸清楚刘晏的心态,李伸就容易劝说了。
“刘晏,望姓高高在上,善乎?”
“这个,古来如此吧……”刘晏越说语气越弱。
门阀不是一天出现的,从东汉时就开始有了,东晋南北朝时达到巅峰。但站在国家的立场,亿兆生民的立场,说恶似乎也不大恶,至少人家不谋反。说善,同样谈不上。
“部曲也是人,并无罪孽在身,贱如牲畜,善乎?”
“这个……”
“等级森严,贫富悬差越来越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善乎?”
“这个……”别看今年号称国家最富,实际从今年……不是今年,是从前两年王鉷开始“理财”开始,贫富悬差已经在迅速扩大。刘晏本身就是地方官,而且在财政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岂能看不出来。他更加不好回答了。
“新策用意非是敛小民之财,一是增利,至少各个僦柜没有异地取钱的业务,二是从一些富人身上敛财,至于榷酒,不吃饭会饿死人,天冷了不穿足够的衣服,会冻死人,但不喝酒,会死人?
也不是你想的敛财,杨府卿,你来说说未来的安排吧。”
关于这条,李伸早说了,只是刘晏看到这些策款后,一个劲的反对。
杨国忠也不愿多解释了,实际若不是李伸郑重推荐,杨国忠都想将这个家伙给卡嚓了,一个小县令,死了也就死了,都不会有人去注意。
就算它们是敛财吧,但未来确实是有些安排的。
一是投资教育。
有了新纸,有了活字印刷和木板印刷,纸张和书本价格也下降了。
李伸提议,等新政落实后,朝廷财政进一步宽裕,可以兴办乡学、县学、郡学和道学。
具体如下,每一乡置一乡学,一乡五百户,十取一,以孝子、善户、将士、义士子女优先,朝廷资助各学子一些笔墨纸砚,几本基础的算经,千字文和论语,学费,也就是束修礼,由学子父母出了,教书的先生收入也是来自这些束修礼。
五十名学子的束修礼,足以支撑教书先生一家的生活。
只出一个束修礼,相信许多人家也乐意将孩子送到乡学去读书。
三年一个周期,虽然只学三年,但能认识一些基础的汉字,也能会一些基本的算术。
杨国忠听的有些傻,这得需要多少钱?
李伸不以为然,反问,即便朝廷推行,能否做到每一乡都能兴办乡学。
别说唐朝了,就是宋朝那么有钱,从范仲淹王安石开始,一直到蔡京,也没有将县学推广到所有县,况且是乡。
即便朝廷大力推广,能有四分之一的乡办上乡学就算是不错了,况且安史之乱越来越来临近!
唐朝有多少户,将隐户搜刮出来,多半也没有一千万户。
四分之一,再十取一,不过二十几万学子,能花多少钱?
李隆基稍省一省,资助乡学的钱帛就省了出来。
当然,办乡学得建房宅,一个教室,顶多替教书先生再建一个宅子,乡下盖房子更便宜,二十几缗钱足矣。
五千个乡,十余万缗钱,相对于新政剑出来的财富,还算是钱吗?
然后到县学。
三年一次轮换,从五十名学子中挑选出最优秀的十名学子,送入县学,学习更复杂的算经,唐律,礼记,开元礼,春秋。
再于县学学习三年,实际上从县学毕业,已经能称为地方上的人才。
费用就不多解释了,这又是五选一,变成了四五万学子,费用更少。
三年后,再从中十选一,送入郡学,学习诗经、孟子、韩非子、荀子、管子、老子、孙子兵法,以及一些农书,一些史书里的《货殖列传》,也就是以儒家学问为主,但不全是儒学,辅以诸子百家的学问,再杂以军事、农田水利和经营之术的学问,这样,就能培养出更高级的人才。
又是三年,再从中十选一,送入道学。
学习一些诗赋,然后再学习汉书和后汉书、三国志、南史、北史,不但学,还要分析每一件大事的成败得失。
同时也要学习一些时务知识。
杨国忠问,史记呢。
不但后来,现在许多人对史记评价也颇高。
但李伸以为史记私货太多,不但贬低了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有些价值观太“左”。
能理解,人家信的是黄老无为,所以才将伯夷摆在列传第一位。
不过一般人往往弄不清,看了后就容易受其影响,特别是一些“和平反战”“反对变革”的言论,祸害同样不浅。
和平是好的,但一味的和平能换来和平?
或者像某最牛老师,提到明朝,各种的贬低咒骂,提到了清朝,各种的吹捧,这些言论,还是教给学生听的,真的好吗?
之所以学习这几本史书,是能看到汉朝是如何强大的,又能看到三国、十六国和南北朝又如何乱的。
一安一乱,就能得到很好的借鉴。
李伸解释完了,杨国忠也深以为然。
到了这时,顶多只剩下五百学子了。
而且刚刚好,从七八岁八九刚时进入乡学,学了十二年,过了加冠之年。
又学了这么多知识,即便不参加科举,朝廷也可以适度录用。
刘晏听完后,整个人都傻了。
如此一来,不但能普及教育,也等于替朝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不但如此,为何望姓有优越感,是人家掌握着大量知识,有知识,就有了见识,就有了人才,有了人才,就能掌握着话语权。
只要乡县郡道四学拉开帷幕,不用朝廷动手,各个望姓就会自动地从神坛上跌落下去。
“刘晏,莫及,这才是第一项。”
到了第二项。
国家有了钱,能做的事不要太多。
朝廷每年都有不少工程,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桥梁,舟车运输,竹木建筑,等等。
募雇的很少,多是徭役的方式,来役使百姓无偿去做,百姓也苦之。
如果有了足够的经济,就可以雇募百姓去做。
耕地多的,经济情况好的,或者手艺人和商人,没必要参与。不过家里有劳力的,地又少的,能挣几个工钱回来补助家用,许多人家的日子就会得到改善。
还有,为什么许多人瞧不起军伍?
唐军不勇敢吗?
原因就是朝廷仅发放一些衣资,大多数士兵没有正式的兵饷。
特别是戍边,因为缺少轮换的兵员,一戍就是许多年,家人也被拖累下去。
王鉷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朝廷有了足够的经济,就可以发放一些兵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供士兵在前线花销,一部分发放给他们的家人,那怕没有了府兵田,家人衣食也得到了改善。
牺牲了也能给予丰厚的抚恤。
当然,有了钱,能做的有很多了,比如赡养孤寡老人,收留孤儿。
之所以未在疏奏上说,见了面,两人也未说,是因为钱还未到手。
如刘晏才开始想的那样,不管如何狡辨,还是敛财之举。
加上敛的是一些有钱有势人家的钱,必会迎来许多反对声。
到时侯再将这些举措逐一拿出来执行。
那时,反对声音有多强烈,支持声音同样会有多强烈。
支持的人越多,越利于这些“新政”的执行。
刘晏越听越激动,过了一会,他才冷静下来:“殿下,恕我两问。”
“你问吧。”
“你们如何保证这些钱帛用在正当的途径?”
刘晏暗中指的是李隆基的奢侈无度,国家得到的钱越多,越是奢侈,赏赐越是无度。
那样,杨国忠这些说法,仍是一个梦想空想。
李伸也老实地回答:“是有一部分可能被浪费了,不过有杨府卿掌控,大部分可以落实下去,只要有大部分落实下去,就会造福千万人家。”
这个回答很诚实,刘晏表示认可,他又问:“如果某些人掣肘怎么办?”
明显的,杨国忠已经与李林甫分道扬镳了。
现在杨国忠带头推广这些新政,李林甫必然会暗中下黑手。
不要以为那道雷鸣,李林甫就完了。
他现在仍是大唐首相呢,有无数手下、党羽和亲信。
本来新政推广,就会迎来许多反对声,李林甫暗中再掣肘,还不知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担心不无道理,且听我说。
新政得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策,策不全,就无法执行。一部分是执行,执行时必会发生偏差,这是准许的,但不能发生严重偏差,否则落实时,就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故我和杨府卿再三商议,将你和第五琦两人请来,做为重要的助手。
毕竟杨府卿身兼多职,无法专注,只好由你们来监注执行,不能让新策于执行时发生严重的偏差。
最后才是落实。
你担心某人会掣肘,某人经过鬼灯天雷事件后,已经日暮西山的垂垂老翁,而杨府卿才是一轮初升的红日。
掣肘会有的,不过各地大多数官员会作为怎样的选择?
而且圣上对此事极为关注,某人即便掣肘,也不敢做的太过份,那样,他是自寻死路了。
只要不过份,以杨府卿的才能,岂会忌惮他?”
有道理啊,刘晏进一步心动了。
李伸又说了:“不仅如此,新策,杨府卿也做了许多平衡,比如飞钱务,就会与各州僦柜联营,能进一步减少矛盾。商税呢,朝廷也打算每年发放一些名额,准许一些品德良好,主动纳税的商贾富户,从陆路和海路出国贸易。还有,道学不能马虎了,不过准许他们的子女进入县学郡学学习。榷酒更好办了,朝廷征得一批税赋后,他们涨酒价就好了,有钱就买酒,没钱,自己买酒曲回来酿酒吧。”
林林总总的有七八条,都是妥协的办法。
不管什么样的斗争,都要学会妥协,不妥协,粗暴地去做,就是胜,也是惨胜。
“好吧,我答应了。”刘晏高兴地说。
刘晏下去。
杨国忠问:“殿下,你以为李林甫会用什么办法阻挠我?”
别以为李伸说的轻松,这个老家伙虽然被李伸那盏巨灯痛击了一下,还是不可小视他的智慧,特别是他害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