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远略雄心 / 第二十六章公主驾到 2

第二十六章公主驾到 2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对小女儿父亲会格外疼爱。吴翠花在父亲面前撒起娇来,就像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吴老三也一直以为她没有长大。平常在家里,一般没有什么事,她想睡多久,吴老三都不会管。
  用这个时代的眼光看,其实吴翠花已经算是不小,过了年马上就十六了,她的姐姐这个年纪已经出嫁了,可吴翠花到现在连婆家还没有。老伴总是在他面前说这个事,说再不把这个小闺女嫁出去,就成老姑娘了,没有人要了。吴老三可不这么想,像吴翠花长得这么俊俏的闺女怎么会嫁不出去呢?只不过是吴翠花不想随随便便嫁一个人罢了。说实话,吴老三自己也舍不得让吴翠花早早离开自己去给别人当儿媳妇。
  走到女儿闺房门口,吴老三喊了一声翠花,里边马上响起了脆亮的答应声,随后门就打开了。原来吴翠花早就起来了,她不但穿好了衣服,还收拾打扮了一番。脸蛋子还涂了一点粉和胭脂,看上去比平时更俏了。看着翠花这个样子,吴老三愣了一下,她今天这个打扮显然是和下地里收割麦子这个事联系不到一起啊。
  吴翠花看出了父亲眼中的不解,不禁莞尔一笑。她马上对父亲解释说:“爹啊!忘记告诉你了,今天女儿要去哈密城。您不知道吧?昨天乡公所出了通知,公主府的羊毛纺织场招女工,包吃包住,每个月可以拿到一百五十个五铢钱薪酬,听说手艺好的织工,甚至可以拿到两百个。我已经报上名了,今天去试工。”
  “啥?每个月有一百五十个五铢钱!翠花,你说的可是真的,包吃包住还发这么多钱,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吴老三吓了一跳。
  “当然是真的!”吴翠花回答的很肯定,“乡公所都贴了榜文,阿爹,你这个当村长多久没去乡公所了?我得走了,趁着现在知道的人不多,我得赶紧去报名。嘻嘻,错过了,会后悔的!”
  翠华说的这么肯定,吴老三眼睛都直了,要知道五铢钱可是朝廷发的货币,比那些市面上的私钱购买力高多了啊!他可知道,如今在洛阳年景好的时候,每斛麦子只要五个钱,即使是灾年,每斛麦子也没有超过十个钱。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手上很少有现钱,也很少用钱,基本上还是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传统,用钱的时候很少,最多是都是用家禽或鸡蛋去换点钱买盐,农户家里有个十来个五铢钱,都算是手头宽裕的人家了。
  不够在哈密好一点,用钱的地方比较多,主要是这边的商业比中原发达。农户平日里依靠向乡公所的供销社售卖猎物皮毛或者药材也能收到五铢钱,大部分时候是用粮食来换钱。在哈密的六个乡以及哈密城里官府都办了供销社,主要是售买盐、酒、农具以及针头线脑等货物,同时也负责粮食以及猎物皮毛的收购,当然最主要的功能是一年一度的收税。供销社一经推出,极大的方便了哈密的老百姓,很受大家的欢迎。
  言归正传,一百五十个五铢钱意味着什么?斛是汉时的体积单位,根据粮食不同密度的东西,自然重量不一样。比如大米一斛是十公斤左右。若是小麦就是十三公斤左右,大豆只有八公斤左右,按平常年景算,这就意味着这些女孩每天的工作能够换到十三公斤麦子,这就意味着一个月能够赚到近四百公斤麦子,这相当于五亩地一年的粮食收入了。
  “嗯呐,这么好的机会可别错过了。”这么高的收入,吴老三听了都眼红,他赶紧说道,“丫头,别急!满屯,满屯,先把镰刀放下,快套车!俺陪翠花走一趟哈密城。”
  “爹,啥事呀?”还在院子里磨刀的吴满屯有些莫名其妙。
  “少啰嗦!俺有急事。让你套车就套车,哪那么多废话。还不快去!”吴老三斥道。
  “哦,知道了!”
  老实巴交的吴满屯不敢啰嗦,答应一声,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去了马廊套车。哈密城虽然离下河湾村有几十里地,去一趟不太容易,可坐上马车顶多走个小半天就到了,骑马就更加快了。
  马廊里,吴满屯非常郁闷的套着马车。他知道老爹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妹,往常每一个月里,吴老三都会带小女儿去几次。与村子里相比,哈密城当然更热闹,更有意思。吴翠花把去哈密城当节日一样对待,所以每一次去都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可今天去哈密城有再重要的事,也没有收割麦子重要呀!老爹是不是糊涂了?
  见到吴老三过来,吴满屯瓮声瓮气问道:“爹啊!改天去不行吗?这两天地里的活多。”
  吴老三说:“不行,今天不去,赶明儿就晚了!”
  吴满屯更加糊涂了:“为什么?啥事啊?这么着急忙慌的。”
  吴老三就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吴满屯一听,立刻把手里的活往地下一扔,冲到西厢房,冲着屋内喊道:“翠花,你这死妮子,咋不早说呢?二丫,二丫,快点起来,换衣服进城……”
  见到儿子跳起脚在门外喊,吴老三这才醒悟过来。好嘛!自己这大儿子也不傻,这样的好事大媳妇岂能错过。吴翠花噘了噘嘴,有一点不高兴。她心里清楚嫂子的手艺比自己好多了,自己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她不敢吱声。父亲虽然疼爱她,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她也要懂事,见父亲没有反对大哥的意思,也明白这事根本拦不住。在这个家里长大,什么事最重要,不用人给她讲,她也早看明白了。
  嫂子穿戴整齐出来时,外边母亲喊着吃早饭了。
  吴老三吩咐道:“二丫,翠花,收拾一下,快去吃饭,吃过饭,我们就进城。天爷呦!这么好的机会可别错过了!”
  见到嫂子一头雾水的样子,吴翠花笑了。吃早饭时,吴老三觉得今天奶茶的味道有些淡,问老伴是怎么回事。老伴说,茶叶不多了,不省着用,马上就没有了。
  吴老三这才想起往日那个王货郎好久没有在村子里出现了。他的货郎担不是挑在肩上的,而是放在马背上的。他每次来都会先到吴老三家门口,他似乎预先就知道了这一家人需要什么。只要吴老三家里缺东西,他都能像变魔术一样全都变出来,只是那些东西的质量不咋滴。
  吴老三心里嘀咕了一下,便吩咐自己的老伴去供销社买茶叶。老伴有些嫌弃地说供销社的茶叶虽然好,但是太贵了。
  吴老三大气的一挥手:“算了,那王老五送来的茶叶梗子我都吃腻了,还是供销社的茶叶正宗。怕啥?贵就贵点,咱家今后吃得起。”
  “抽啥风呢?大手大脚的,这日子还过不过。”老伴莫名其妙,不知道今天自己的老头抽什么风,突然变得这么舍得了。她一脸狐疑地看向自家的老头。翠花赶紧解释了一遍,这老婆子这才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便没再啰嗦。
  吃过早饭,除了老伴和小孙子留在了家里,剩下的家庭成员全都准备妥当了。吴老三带着家人,赶着马车走出家门后,看到了村子的各处都有人在走动,这些人名字不同、长相不同,可都在套马车,带着自己的媳妇女儿都是要出门的样子。见到这幅情形,吴老三脸上抽搐了两下:奶奶的,敢情这事已经家喻户晓,就俺蒙在鼓里呀!
  等下河湾村人们赶到城里,大家吓了一跳。哈密城外十里八乡大闺女小媳妇全来了,哈密公主府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龙,三班衙役正在维持着次序,被聘上女子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没被聘上的哭丧着脸,一脸的不服气。见到这副情形,吴翠花心里顿时有些紧张,连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起来。
  翠花正在胡思乱想时,只见大哥吴满屯一脸喜气的跑过来,兴奋对着吴老三说:“爹啊!好消息呀,好消息。我刚才打听到了,官府秋后招工修路,包吃包住,一天七个五铢钱,俺已经报了名了!”
  “真的!那俺也去看看。”吴老三立刻蹦了起来。
  “别别别,爹啊,您就别去了,俺听书吏说了,超过五十岁的不要,再说爹年纪大了,您就在家里好好歇着吧。”
  吴老三一愣,顿时骂骂咧咧起来……
  ——————
  自从哈密官府开始给干活的百姓发钱之后,市场就形成了,五铢钱在西域这里一如既往的受欢迎,不仅汉人喜欢,西域各国的商人也很喜欢。这个时代,贸易的形式主要还是以货易货,要不就是金银作为货币,进行大额交易。
  李同想要在哈密大力推动商品经济,必须让老百姓手中有钱,可国内铜矿并不丰富,朝廷每年发行的五铢钱有限。哈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里蕴含着包括铜,铁,煤等大量的矿藏,尤其铁的品位特别高,铜的产量也不低。最难得的是容易开采,上辈子李同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知道哈密附近有个规模不算小的铜矿,而且挺方便开采的。于是李同派万福带着一切工匠偷偷开采铜矿,私自铸造五铢钱。
  朝廷的铜钱都是铸造的,而哈密采用的是水力锻造技术,生产效率不知道比朝廷钱监高了多少,而且五铢钱也更加的精美,几乎没有瑕疵,很受国内市场的欢迎。随着铜矿开采量的增大,李同现在掌握的五铢钱数量惊人,为哈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助力。
  李同除了派人带着这些新制作的五铢钱去中原购买哈密需要的物资以外,最想做的就是打造一个商业环境出来,前提就是那老百姓手中有钱。想让老百姓有钱,这钱也不能白送啊!于是,在李同的主持下,由官方出钱雇佣老百姓进行城市建设,大力整修道路、整修各项水利设施。
  公主来了以后,李同又以公主府的名义开办各类作坊,第一个投产的就是羊毛纺织厂,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惠及哈密的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哈密供销社派出商队,带着哈密生产的各种商品,通过以物换物形式在各个草原部落收购羊毛,逐步有效控制那些游牧部落,让他们也成为哈密经济中的一环。
  老百姓手中有了钱,有了一定的积蓄,哈密就有了大兴商业的基础。目前还是试行期间,等明年开春各路商贾来到哈密之后,才是这些政策的真正大考验,才会看到真实的效果。
  为了拉动中原和西域经济的互动,李同凭借着手中天量的五铢钱从关内采购大量的商品,囤积了大量的盐巴,茶叶,布匹,陶器等商品。同时为了提升哈密市场对各地商贾的吸引力,前段日子,他甚至带着这次新招募的工匠,亲自在隐藏野狼谷的工业区动手烧出来一批瓷器和玻璃器,作为哈密城的镇山之宝。
  他希望通过这些高价值的商品,引诱西域客商带来自己急切想得到作物的种子,比如天竺的长绒棉花种子,各种蔬菜和作物种子。同时用以物货物的方式,换取西域各国的香料,战马,牛羊,皮张,马尾,药材等等物质,用经济手段控制西域各国。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都做了,至于能不能成功,李同也没底,就要看老天的意思了。
  公主刘巧来了哈密后,李同手中多了一批可用的人才,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他心里清楚这群人里面少不了皇帝的眼线,因此他比过去更加谨慎了。为了应付意想不到的局面,在此之前,他还不惜代价,又在哈密搞了一个都护府令库工坊区,掩盖野狼谷的存在。
  野狼谷基地李同没有告诉自己的妻子,他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虽然目前夫妻俩感情很好,刘巧也很单纯,对自己百依百顺。但他这位来自后世心里比较龌龊的人还是不敢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野狼谷毕竟是他安身立命的基础,绝不容失。要知道天家无私情的,刘氏皇帝在历史上也特别的狠,绝不可能容忍威胁皇权的存在。想当年大将军周勃因为私藏五十副铠甲,就被汉武帝以谋反的名义杀了,如此功勋卓著的大臣,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李同不想赌,也不敢赌!
  试想一下,如果让皇帝刘炟知道哈密野狼谷内隐藏着有一个门类齐全的军器监,拥有一个有五座最新工艺的高炉,年产量近万吨的钢铁厂,还有很多跨越时代的工坊,即使是自己的妹夫,再仁慈的皇帝,君臣关系再好,肯定也会砍掉这个臣子的脑袋。
  这毕竟是一个家天下的时代,李同没有那么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别人手里。
  来到这个时空,李同并没有自立的打算,也不想做皇帝那个位置,作为一个享受惯了的穿越者,他没有那个野心。他只想在西域这个地方逍遥下去,同时,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他才会去想一想自己能够在这个时代,为华夏民族做一些什么,尽点微薄之力。
  总而言之,别指望李同忠君,这种美德他真没有!至于爱国爱华夏,毋庸置疑,这是必须的。
  这个世上就没有傻子,真相不可能掩盖太久。海量精美的五铢铜钱,层出不穷的新商品,以及大批量的铁器出现在哈密这里,哈密的工坊短时间内还可以掩盖住部分真实情况,糊弄一下这个时代没多少见识的古人。但纸包不住火,时间长了总会露馅的。
  班超、耿恭、范羌等人早就起了疑心,首先让他们起疑心的就是玄甲骑的装备,虽然哈密城中也有一些打铁铺,也有专门的军工厂,但不可能短时期内生产出这么巨量的武器,时间长了,他们心里清楚,这些东西肯定还有其他生产的地方。但出于打败匈奴人这个目的,这帮人没有戳破这层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聪明人不止他们,新的西域都护府成立以后,其他一些调过来的官员也有些怀疑,其中就包括这次跟随公主来的宦官张志,这个家伙可是皇帝安插在哈密的眼睛。来到哈密不到一个月,张志就注意到哈密的城卫军和玄甲骑的武器装备,甚至比皇帝身边的羽林卫还要精良,不仅如此,哈密农民手中的农具竟然奢侈的都是铁器,在这个时代太怂人听闻了。于是这家伙就留上了心。
  在汉朝盐铁是专卖的,严禁私自炼铁。进入东汉后虽然没有西汉时期管的严,但延续了西汉时期的盐铁专卖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情报部门负责监督。张志这个太监就属于这个情报部门。武器的生产就更加严格了。汉朝政府规定所有的武器装备都必须由官府制造和保管,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中央由九卿之一的少府主管,其下考工室令、左弋令和若卢令是具体负责兵器制造与保管的官吏。考工室令,汉武帝时更名为考工令,负责管理官营作坊,制造弓弩刀剑甲胄等兵器及其他器械;左弋令,又作佐弋令,也兼管监造部分弓弩,居延汉简有“左弋弩力六百廿”语,可知边兵所用弓弩也有由左弋令监制的,汉武帝时更名为佽飞令,“有九丞两尉”;若卢令负责保管部分制成的武器装备。
  执金吾(中尉)的属官武库令则是专职负责武器装备贮藏、保管的官吏,制成的兵器大部分交由其所属中央武库保管。另外雒阳武库也是汉朝廷最重要的兵器库之一,其主管官吏武库令,虽隶属河南太守,但任职者均为皇帝精选的亲信之人。汉地方各郡,主要是边郡,也都设有兵器仓库,如上郡、渔阳、北地、酒泉等,长官也称武库令,简称库令,属郡太守。
  李同的都护职位相当于太守。但西域都护府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西域离政治中心雒阳太过遥远,又属于战火不断的前线,所以朝廷就授予西域都护府自行生产武器的权利,毕竟各屯田部队人数有限,武器保有量不大,加上山高路远,影响不了大局。不过还是有严格的监督机制,西域都护府可以按照本地区的需要,自行生产弓弩和其它的武器装备后,但必须向朝廷备案,并且要定期核对账目。
  哈密的武库令由陶最担任,他是李同的心腹,能够隐瞒真相这么久,这个经验丰富的刀笔吏做的账目功不可没。再加上能够接触到这些账目的莫博德和万福等人都是随他起家的老人,所以这个秘密一直保护的很好。
  不过现在不同了,西域都护府现在是由李同做主,班超、耿恭、范羌等一大批非嫡系的官员并入到这个群体之中,钢铁的产量就无法掩盖住了。无奈之下,李同只好在附近的一个规模较小的铁矿又树起了几个炼铁炉,并在附近开办了一个军工厂,用这个时代的工艺炼铁和加工武器,总算是把这些人糊弄了过去。
  至于玻璃和瓷器的生产地,那是属于家族的私人财产,李同不说,别人也不好打听。还好汉朝并不禁止私人铸钱,西域本身就不缺铜,商队从西域各国收购的铜也不少,哈密毕竟山高皇帝远,大批量的铜钱输入关内,反而缓解了国内的钱荒,这对朝廷是件好事,如今没有人懂得货币的价值,倒是没有人太在意这个问题。
  这个时代最令人头痛的信息传递速度也帮了李同,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将野狼谷隐藏的更深。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李同作为西域的最高长官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还是有能力应对这些麻烦的。
  总之,公主来了,但一切没有改变。哈密城按着他规划的蓝图开始发展,这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人口不到六万人的城市将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几年以后,它将成为一颗璀璨的西域明珠。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
  大自然的风云,飘忽不定,反复无常;人间事物,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莫测。汉军击败北匈奴,收服了疏勒、车师和于阗,恢复了汉朝的势力范围。
  然而,汉朝重建西域都护府后,西域并没有因此平静下来,随着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西域各国为了争夺利益,为了在这条商道上分一杯羹,相互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停止。在汉匈双方的角力下,亲汉朝和亲匈奴的国家渐渐的形成了两个阵容,斗争越发的激烈。
  建初二年的金秋十月,几条淡淡的薄纱似的白云横在天上,把瓦蓝瓦蓝的天空衬得更加辽阔。从莎车方向吹来的热风,在草原上引起了一阵阵不安的絮语,但它很快又随着风儿吹散了。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两万龟兹大军奉龟兹王建的命令,正聚集在离疏勒城百里之外的红柳林前待命。
  五年前,也就是永平十五年,龟兹联合匈奴人攻灭了疏勒,扶植了一个亲龟兹亲匈奴的国王,让疏勒成为了龟兹的附庸国。可惜好景不长,汉军开始了反击。再加上李同的横空出世,对匈奴三战三捷,西域都护府重新设立,副都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配合着玄甲骑的军事行动,疏勒重新归附大汉,又换了一位亲汉朝的国王。
  这一年多来,由于汉军的强势,西域很多国家相约入汉版籍,效仿哈密城,习汉礼仪,革除陋习,取消了奴隶制。不过,仍然有部分像龟兹一样的国家和匈奴一样保持着奴隶制。奴隶制的存在,导致了大量不堪压迫的奴隶逃亡,使得本身人口不多的龟兹兵源缺乏,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雇佣大量的匈奴人参军。
  李同永平十八年长途奔袭了匈奴王庭,整整几个月在金微山下草原上放火焚烧牧场,匈奴各部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很多部落陷入了困境。为了活下去,一些失去部落的牧民来到了龟兹当兵,使得龟兹军队一下子膨胀起来,常备军竟然增加到了三万。
  军队多了费用也大,为了养活这只军队,龟兹王建把目光投向的邻国。龟兹与疏勒接壤,历史上相互攻伐过很多次,相互之间的矛盾有着深远的渊源。
  汉朝时的西域很像中原的春秋时代,小国林立,几乎无日不战。各国之间攻伐不断,很多国家之间甚至争斗了几百年。汉朝的势力深入到西域后,疏勒、鄯善、于阗等国受汉朝的影响较大,许多国家开始效仿汉朝取消了原始的奴隶制,开始释放奴隶,政策更加的温和。大势所趋之下,奴隶制已经逐渐为封建制所代替,这吸引着龟兹奴隶大量逃往这些国家。
  受班超的影响,疏勒国王做的最彻底,不仅释放了奴隶,还给这些奴隶授田授牧场。很多龟兹奴隶逃到疏勒国内,在叶尔羌河一带定居下来,成为拥有自己土地和牲畜的自由人,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样,龟兹和疏勒之战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必然。
  对于龟兹王建来说,不攻灭疏勒,不阻止汉朝对西域的渗透,龟兹建立在奴隶制上的王国就不可能存在下去,这是龟兹贵族无法容忍的。龟兹军与定居在叶尔羌河一带的龟兹逃奴已经爆发了多次的战斗,龟兹军竟然没有占到便宜。
  这些奴隶主要是以养羊剪羊毛卖给哈密生存,在李同收购羊毛的商队资助下,他们用汉军淘汰的武器武装了起来,组成了奴隶民团。建初元年十月,龟兹军的匈奴军团再次大举入侵疏勒国境,还没有遇到疏勒正规官军,就遭到了奴隶民团最猛烈的抵抗,进攻一度受阻……
  (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