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养生中国 / 中国佛教里的养生思维

中国佛教里的养生思维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先在印度传播,后来传入中国,佛教在印度逐渐没落,在中国却发扬光大。唐朝时有一个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历经磨难,历时17年,游历了许多地方,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写下了游记,成为中印两国研究佛教的重要文献。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还被小说家演绎成古典名著《西游记》,深受人们的喜爱。世界上大多数宗教的传播是依靠战争,大多数战争也是宗教引起的,现在的地区冲突中仍然离不开宗教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中国都没有出现,中国的佛教是中国人主动去取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的。中国历史上从西方引进过两个重要的文化,一个是从印度学习佛教,另一个是欧洲引进社会主义思想。这两个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发源地没有得到重视,都是在中国被发扬光大。
  佛教在印度已经没落,在中国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主流宗教;社会主义在他的发源地欧洲也仅仅只是一个学术思想,在中国却变成了现实。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佛教,而不是其他宗教?这和佛教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有直接的关系。佛教追求众生平等,印度教注重的是等级制度。平等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潮流,也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所以佛教在中国被发扬光大,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变为现实。
  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也发生了改变,一些不养生的内容被抛弃了。玄奘记载的在印度盛行的辩经制度,在印度佛教界造成很大的恐慌,这样不养生,被中国人抛弃了,在中国就没有流行。玄奘记载印度的寺院当时很少有佛像,佛教最初更多的是舍利崇拜,舍利崇拜在佛教进入中国最初也很盛行,后来逐渐消失了。舍利崇拜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渐渐有了更多、更大的佛像,佛像的笑能让看到的人心静下来,感染着每一个看到他的人,这里面有很深奥的养生智慧,佛像是佛教和中国的养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印度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印度教,但是印度教在中国找不到。印度有许多的苦行僧,在恒河里洗澡,渴了喝恒河的水,有的还喜欢喝牛的尿,为了修行折磨坏了自己的身体,死人也要放到恒河里面,这在中国人看来都是不符合养生思维的东西。有的印度寺庙里面还有为和尚服务的ji女,这在中国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佛教差别太大了,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被中国人选择性的吸收学习,佛教中不符合中国人养生思维的部分被抛弃了。
  中国的佛像的坐、站、卧和中国养生气功的动作要求是一样的,气功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健身养生方法。每座佛像都是笑的,有的是大笑,更多的是似笑非笑,这是养生的大自在境界,看到佛像即是养生。如果能按佛像那样每天微笑,那样会更养生;如果能按照佛像的坐、卧动作姿势要求去练习,会能达到大自在的人生境界。
  佛教在最早传播的时候是很少有佛像的,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少有佛像。唐玄奘在去取经的途中写的游记中记载当是印度的佛教主要是舍利崇拜,很多寺院都建有宏伟的舍利塔存放佛骨。他回国不仅带有经书,还有佛骨舍利。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谏迎佛骨表》,反对皇帝花费大量财力去供奉佛骨,当时大的寺院都建有舍利塔,供奉佛骨舍利。但是后来中国人对舍利没有热情了,舍利崇拜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寺院建佛像的多了,舍利塔慢慢消失了。
  敦煌莫高窟里许多佛教壁画,洞窟太多,也号称千佛洞。敦煌的地理位置也是离中印交界地方比较近,应该是比较多的保留了佛教刚来中国时的本色,那里的佛像与我们现在的寺院里也不太一样。观音在敦煌里面还是有胡子的男子形象,后来在中国逐渐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观音菩萨形象的变迁最能代表佛教和中华养生文化的融合。
  在敦煌的壁画里面,大多都是多人物的壁画,人物很多,看起来都很热闹,著名的是飞天形象,经常出现在重要的场合,代表中华文化。茅台酒把飞天形象印在酒瓶上面,人们称为飞天茅台,经常出现在国家宴会上面。敦煌壁画整体感觉有点乱,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在佛教后来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壁画的表现形式,在以后建的佛教建筑中已经很少见到敦煌壁画这样的表现形式。
  大佛更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人站在大佛面前会感到强烈的震撼,更容易让人安静。人在巨大的佛像面前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大佛像的数目不会太多,其他雕像和大佛的比例明显加大,佛像也变得越来越安静,没有了敦煌壁画里面的舞蹈般的动作。
  佛像越大,对人产生的震撼会更大,四川乐山大佛等一批超级大佛的相继出现,让大佛在中国佛教的地位逐渐稳定下来。不知从什么时间起,佛像的姿势和养生气功的变得姿势一样,无论是坐佛、卧佛。练养生气功如果动作不到位可以去向佛像学习,佛像的微笑就是养生气功里需要长期坚持的似笑非笑。
  佛教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许多寺院都建有佛塔,用来存放佛经和舍利佛骨。著名的有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后来建的寺院以佛像为主,大多数的寺院都没有了佛塔。现在看到的寺院多建有大雄宝殿等高大的飞檐斗拱建筑,用来存放大型的佛像,经书被放在藏经阁。佛塔被用来纪念那些去世的高僧大德,少林寺的塔林是专门用来存放历代高僧大德骨灰的地方,佛塔已经变成寺院的附属设施,远离寺院的核心文化圈。
  塔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广泛的应用,用来改变风水。有句名言:宝塔镇河妖。现在能看到各个时期建的塔,他们大多都是因为风水需要而建造的。
  佛教中不符合养生思维东西被古人逐渐抛弃了。佛像是佛教文化和中国养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为适应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做出的改变。
  佛教的弟子在中国统称和尚,在别的国家称呼也不一样,这个名字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呼。和是中华文化里面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尚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把和当做最高的追求。
  和尚每个人脖子上面都有一串佛珠,有的手里还拿一串,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和尚念经的时候一只手捻着佛珠,一只手敲着木鱼,双目微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入静。为了避免心里胡思乱想,杂念产生,我们晚上失眠的时候也会数数,这和捻佛珠的效果是一样的。在捻动佛珠的同时还活动了手指,促进了气血的运行,也是很养生的一项运动。
  佛珠在民间也有很多的爱好者,很多人都有佛珠,什么材料的都有,木头、玉石最受大家喜欢。最近流行用崖柏做佛珠,崖柏淡淡的香气真的是很好闻。佛珠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喜欢佛珠的人很多不是佛教徒,大家只是喜欢佛珠的养生效果。把佛珠挂在车上,把佛珠拿在手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佛教是追求素食的宗教,素食是否比肉食更养生?这个问题人类争论了很长时间,现在科学证明素食更养生。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健康。
  和尚在吃饭时不能说话,这和儒家的“食不语“有同样的作用,食不语的养生作用得到了科学的验证,是非常有效的养生方式。吃饭的时候说话不仅容易呛着,还容易吸进去空气,说话注意力转移,对吃的食物咀嚼过少,吞咽过快,容易造成饮食过量,产生肥胖。
  和尚在吃饭前要诵经,把对食物的敬做到了极致。人对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应该认真对待,认识到吃的每一口食物都要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会慎重的选择食物,少吃不需要的食物,这样会更养生。
  佛教追求的是成佛,也就是修行圆满。在中国人的心中修仙成佛是一样的,修仙是道家的说法,成佛是佛教的说法。佛教的打坐和道教的打坐方式是一样的,目的也是一样的,佛教把养生当做修行的主要目的。佛教有许多的得道高僧,都很长寿,在人均寿命偏低的古代,僧人的寿命普遍高于人均寿命,说明佛教的养生作用效果明显。
  和尚剃光头,这是其他宗教没有的制度。短头发更有利于养生,中国男人的头发普遍比较短,留长胡子的更少,留胡子不卫生。在中国很少看到长头发、留大胡子的男人,这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和尚更是选择光头把养生做到了最佳。
  寺院的最高领导人是方丈,方丈的意思是他住的房间为一丈见方,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寺院的建筑很多、很广大,方丈选择在小房间居住、修炼是符合养生的需要。短时间人在大房间睡觉,会身体不舒服,浑身无力;长时间住大房间,人的健康会受影响,身体弱的会生病。
  寺院的建筑符合中国人对建筑审美的最高标准。每个寺院都又是一个中国园林建筑,寺院建筑也是佛教和中国园林文化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静为美,静以养生。佛教建筑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养生文化元素。
  寺院的人每天都像是在赶集,来烧香的、许愿的、还愿的、抽签的、测字的,五花八门,能满足各种各样人的心理需要。心理医生是西方人发明的,传入中国一直没有很大发展。佛教在中国代替了心理医生的作用。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