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落草记 / 1

1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部
  楔子
  石溪镇煮酒庄有一个说评书的老头儿,人称老冉公。老头儿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头上白发苍苍,嘴上胡子拉碴,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老头儿唱评书,吹牛皮,谱聊斋语言流利,毫不含糊,字字句句,铿锵有力。老头儿身体健朗,没有归园田居,过老年生活,每天仍然在酒庄里给客人拉二胡曲,讲故事赚些零花钱添补家帮……。
  他的穿着打扮依然是老长袍衫。时代的变更没有改变老人的喜好。
  石溪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欢来听老人讲故事,唱评书。老冉公常常给大家讲黄巢起义,宋江上梁山,朱元璋当皇帝,洪秀全造反等等故事,绘声绘色。大家听了能够倒背如流,简直比童话还烂熟于心。
  也不知道每一个故事是老冉公瞎编的还是确有其事,总之很传奇。这一天,老冉公刚坐在酒庄的戏台上拉二胡,看见一个穿着小学生校服的男娃娃从堂下走过去,老冉公斜着睥睨了一下小孩子,思衬道,谁家的孩子呢,许是来寻找父母的,由它去吧。老头儿没有和小孩子打招呼,自顾自的拉二胡,小孩倒是走到他的身边来了。
  老冉公问孩子,你为什么还没有去读书,今天是星期六吗……。
  小孩回答说,你猜猜今天星期几。
  老冉公说,今天真的是星期六吗,如果不是星期六,你混在我这儿听我拉二胡耽误了学习,你的家长来找麻烦我可不负责。
  小孩子说,你不是知道天文地理吗,怎么连今天是星期几都不知道。
  老冉公掐指一算,回答说,我知道农历,不懂公历呀。
  小孩子说,你真是一个文盲,今天确实是周末时间,我来听你拉会儿二胡,讲个故事,你的故事多,你快开场吧。
  老冉公想了想,严肃的说,你是小孩子,我给讲一个造过反的人却得到了善终的故事。
  小孩子说,什么故事。还是黄巢起义和洪秀全造反的故事传奇吗。
  老冉公说,不是,这个故事是我压箱底的故事,没有给别人讲述过,我讲述给你听可以吗。
  小孩子问,你压箱底的故事有多少,说来听听吧。
  老冉公说,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主人翁的结局比黄巢起义,洪秀全造反,宋江上梁山结局完美,你听着我慢慢给你述说。
  老冉公边拉二胡边讲故事。二胡独奏,声音悠扬的在梁上飞。
  老冉公说,说一个故事,讲一段传奇,要先从农民起义说起……。
  
  人间有一处美丽的地方,不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还是南方的不夜城,这个地方说远就远,远在天边,远在许多人看不见,到不了的地方,把它当做理想,称之为远方,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个地方,说近也近,只要你想到达,一天的时间不到,骑马在高原山区走几段路,过几条河,翻几座山,就到了。它在三个省的交叉线上,面积大,山多,地广,坝子宽敞,河流还比其它的地方湍急,自古以来,就是英雄好汉骑马射箭,放牛,放羊,牧马,打秋,逞强好胜的好地方。被称之为远方的边镇,高原上的不夜城。它由石溪镇,边镇,高原,凉州……等多个地方组成,石溪镇是文化发源地,边镇则是边区最为繁华的地方……。
  传说边镇大偏坡大山包上有一个叫做关东山的放羊人经常在上面唱歌,有人记录了下来:清清一条江,灼灼耀其华,纤纤着玉手,姣姣如明月……一梦千年,痴心绝对,白露高飞,蒹葭苍苍。
  在当时,能唱出这样悠美的歌的人真是不多。边镇地区混乱不堪的场面造成了文化荒现象。
  边镇地区的大势和封建社会的历史循环演化一个道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地方豪强占山为王,割地为疆,称王称霸,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人收拾局面,导致边镇地方如今仍然四分五裂,且说这个势力范围就分五六部,几乎一个民族就是一部力量,它们称之为土司,还要外加汉人的地主,团练,山贼,边镇的地方情况简直混乱不堪极了。
  四月望日,天气晴朗,没有一片阴云,关东山撵着到玉溪沟放牧,刚到山坡上,狂风骤起,吹沙入眼,只见一条大青蛇,从山梁上飞似滑下来,把草丛划出一条痕迹。关东山被吓了一跳,在附近砍柴的关丙申遇见,赶来救关东山,不一会儿,蛇不见,消失无终,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坏却房屋无数,关东山好不容易才把羊撵回家来,据说那一天,很多地方发生地震,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清朝的嘉庆登基当皇帝之后,清朝开始动荡不安,江山风雨飘摇,地方动荡不安,混乱不堪。先是爆发波澜壮阔的白莲教大起义,势力范围发展到安徽,陕西,湖北,河北,浙江,四川……等省份,严重的打击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以及封建主义势力,清王朝由全盛时代开始衰退,而后地方豪强并起,占山为王割地为疆,高原府地界霎时出现了几支农民起义军,打着:有田大家种,有饭大家吃,不交钱不纳粮,免徭役,平等,自由等口号严重打击官府的腐朽统治势力,为新社会的开创再次注入新的活力,白莲教起义失败之后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场面又春雷涌动起来了。
  2
  分界河畔的土地肥沃,泥土主要是黑壤多,种麦子,麦子长势喜人,种玉米,玉米比其它地方的个儿大……。历来是几个镇的梁山英雄好汉必争之地。自从白莲教起义以后,地方陷入了混乱不堪的局面,许多反贼自立为王,占山为王,割地为疆。分界河的汉阳寨李庄庄户被白莲教洗劫一空,人丁五减三,许多李姓人不愿坐以待毙,守在李庄里等死,逃离家乡,去外面讨口去了。
  分界河汉阳寨李庄庄户人家李三魁家底殷实,家里有三间大草房,一间厢房,供子女读书习字,作息用,一间屋子是牲口房,用来圈养牛马猪羊,一间正房,正房,客厅,厨房,李三魁父夫妻的卧室连在一块儿,统称正房。
  李三魁四体不勤,人一劳动总出汗,还是在家前屋后开辟了不少的土地,自留地,地里种着玉米,土豆,瓜果,蔬菜。
  夏天到了,李三魁家总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秋天到了,李三魁家总能够吃到玉米,土豆,此外,李三魁还买了一头牛来喂养,牛虽然没有犁地的功能,却非常的肥壮。李三魁家的牛为什么没有犁地功能,原因在于李三魁从来没有教过牛拉地,喂的是闲牛,买牛卖马的贩子见了,很喜欢来和他家做买卖,买卖牛马。
  太阳不凑巧,打西边出来的事情……白莲教起义,把李三魁家平平静静的生活打乱,先是李三魁的媳妇生病,镇上没有药医,全部是农民起义军,老百姓甚至没有人敢走出家门半步,害怕遇到农民军被打死,见阎王。
  李三魁的媳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离世。剩下李三魁带着一个独生女儿过生活。
  李庄在白莲教未起义之前,做了许多臭名昭著的事情,白莲教起义成功了,许多李姓人被划入黑名单,列入抓捕的行列。
  一瞬间,李庄人口锐减。
  李三魁收拾了家当,变卖了财产,带着女儿逃出了李庄。
  离开的那一天,女儿李无双对李三魁说,老爹,咱们要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
  李三魁说,逃难去,李庄已经被起义军打下来,留下在庄里等于送死,咱带你去逃难。
  李无双说,为什么起义军要惩治李庄。
  李三魁说,李庄全部是汉奸,许多绿林好汉都吃过李庄的亏,能不记恨李庄吗。
  李三魁锁了门,背着包袱,拉着小李无双的手离开家乡。孤孤单单的俩个人,走在一条没有尽头的石板路上煞是凄惨,背影渐行渐远,不知道去往什么地方。
  天黑了,傍晚时分,四野无人,静悄悄的,野鸟幽幽的在山谷里鸣叫。把夜晚衬托寂静了又寂静。
  开始的几个月,俩父女身上有银子,生活过法滋润,从这个地方飘到那个地方,从那个地方又飘到这个地方,过法确实潇洒,钱花光之后,落魄了,靠当义工维持生计。
  李三魁带着独生女儿浪迹天涯,走村串寨,寻找活计,给人家当长工,短工……换取银两,养家糊口。
  李三魁身长九尺,和颜悦色,方脸大耳,胖子身材,喜欢穿长衫,行动蹒跚不利索,有时候,像牛犁地的样子,慢悠悠,慢悠悠,人甩它一鞭子,方才快走几步路,然后又慢了下去。遇到急事的时候,李三魁走路的样子就是这个样儿,像滚轱辘……。
  李无双的母亲在阴阳教反贼洗劫汉阳寨李庄的时候已经病逝了。葬在李家屋子后面的大山包里。当时,李无双仅仅七八岁的样子。
  李无双经历过亲人离世,逃难的生活,对美好的生活存在着向往之情。从小就立下了大志向,要做一个敢作敢当,行侠仗义的女英雄。
  李三魁带着女儿最远去过高原府,凉州府,等地方,见识不算小。
  李三魁除了给地主家当长年或者短工,生活有困难的时候,常常端着碗挨家挨户的乞讨。
  大街小巷两旁的人户,看到李三魁带着女儿来乞讨,善良的人往往会递一两枚五铢钱到三魁碗里,抠门的直接走开,懒得搭理。
  有一次,李三魁给一家人户谋农活儿干,李三魁对主人家说,主人家,你家有活儿干没有,咱家姑娘小,没有饭给她吃,加上家里没有一亩土地,被农民军没收了,收不上粮食来,咱给你干活儿,给咱父女俩一顿饭吃可以吗。
  主人家听了戏谑说,一个大男人,带着一个小女孩招摇撞骗,究竟要干什么。大山里,那么多空着的毛坡,一把火烧成灰,买把锄头开垦出来,撒些麦子,来年就有吃的粮食了。
  李三魁回答说,咱的大腿常常发炎,不能干农活儿,还有,李三魁有一个懒习惯,遇到劳动筋骨不由自主的发软,挑担肩膀疼,驮背篼经脉血不通。在家里也只能做一些轻松的农活儿,比如种果树,栽白菜,放牛之类,李三魁从来没有干过重活儿。李三魁自嘲说不是咱想过成为这个穷兮兮的样子,命里不如人呀。
  主人家反驳,力气是一个怪,今天用了明天还在,你怕使力气,怎么活下去呀。咱家地里还有一亩三分地的麦子没有收割,你来打短工,帮忙收割完,给你五个五铢钱作为报酬,此外,供一顿晚饭,可以吗。
  李三魁说,可以。
  李三魁找活儿干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嘲讽的场面,比如去刘家村,前脚刚进村,就有人指桑骂槐,嘲笑李三魁,陈胜又要起义啦,这个不干正事的家伙,那儿来的呀,李忠贤明明知道是在骂自己懒惰,没有回应。
  从别人口中得知,汉阳寨杨家湾的风俗不一样,女人有资格为自己的亲人请愿,谋事情做。李三魁抱着试试的态度去了汉阳寨,谁料还是被骂了个狗血喷头,被杨家人指着鼻子骂道,杨家和李家什么关系,你忘记啦,要不要重新给你盘一段隋朝和唐朝的事情,想来汉阳寨的铁庄户打工,门儿都没有。狗啃剩下的骨头也不给你。
  李三魁靠乞讨为生,可怜的李三魁,中年死了媳妇,家里没有儿子,媳妇死前生了一个姑娘,就是李无双。李三魁含辛茹苦带着李无双混迹谋生,浪迹天涯。
  杨家庄没有被战乱波及,乡村安定,是一个好地方。
  李三魁从小知道杨家人的伎俩,熟悉其底性,李家祖传的认识里杨家不如人,不如李家优秀,杨家是外番人,属性软弱,根本惹不起李姓人,不如在杨庄混迹下去,暂时避一避农民军掀起来的反李风波,选择在杨庄混迹谋生,至少不会吃什么亏。
  有一天,李三魁劳动归来,坐在杨员外家大门口给李无双讲述杨家人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杨姓人当家做主坐江山的朝代,男人说话不能算数,只有女人有权利管理一切。男人做什么事情,需要女人与女人协商之后才能做,女人不同意的事情,男人别想做,包括饿死也不准做。
  李无双问,真有这样的朝代吗。
  李三魁回答,当然有,比这样无聊的朝代都有。到了唐朝反过来了,男人不准女人做的事情,女人不能去做,否则也要被处死。所以,无论你长多大了,爹都不会强求你去干活儿。
  李无双问父亲,什么地方都是这个规矩吗。
  父亲告诉她,现在,这个规矩又流行起来了,什么地方都是这个规矩。
  李无双心里常常想,作为女人,不能让男人制约着自己,当一个奴仆一样的人。
  李无双有时候会试探李三魁的良心如何,问父亲,爹,你把咱卖了,就有钱啦。
  李三魁说,咱怎么能卖你。
  李无双听了,心思方才安稳了些,跟着父亲一块儿干活儿,当长年或者打短工。
  李无双也会问父亲,如果将来有人反过来要制约咱,该怎么办。
  李三魁说,一把刀刀宰了他,让他过清明节去吧,你现在年龄小,出去混迹要被饿死呀,长大了咱放你自由。
  李无双耳濡目染杨庄的生活方式,从小就立志要当一个女强人,最好是一个见义勇为行侠仗义的女侠。李无双的性格和李姓一脉的女子大不相同,因为她勤劳,并不懒惰,因为她正义,并不胡搅蛮缠,滥杀无辜。因为她美丽,内心并不丑恶。
  李三魁带着李无双混迹谋生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苦。
  父亲常常指着她说,为了养大女儿,费了很多经历,不知道养大了有什么作用。
  李无双听了,害怕父亲把她卖了,常常主动帮父亲干活儿。从小李无双就懂事,她知道养大自己要不少的粮食,不能学好吃懒做的德行,必须勤劳。
  这种生活,她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杨庄的习俗为李无双的思想文化烙上了深刻的印象。
  甚至在她的意识里,全部是关于坚强的词汇。
  3
  清廷的江山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农民起义蜂涌群起,李有顺建立了大顺政权,与清廷分庭抗礼,起义队伍盘踞在石溪镇,独臂山,端公寨,汉阳寨等许多个地方。李无双的父亲带着女儿投奔李有顺政权,李有顺政权的根据地在分界河一带,分界河曾经是李三魁的家乡,他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熟悉,很快在义军中取得了很高的声望,负责人才的招揽事宜,大家称呼李三魁为李总管。
  李总管之意,顾名思义,当然是李公公的意思。
  李三魁并不想当公公,当公公要进行阉割,灵魂出窍的时候,谁也管不住自己的欲望,特别是知道当公公能让自己飞黄腾达,李三魁动摇了决心,当公公去了。
  投奔李有顺政权的时候,负责招揽奴婢的管家对李三魁说,三魁啊,起义军现在不缺打仗的人,缺一个公公,料理李大王生活日常事情,你一个大男人,还没有娶媳妇儿吧,当公公要进行阉割,知道什么是阉割吗,小阉割要切割了鸟鸟,大阉割要刨腹理出肠子里面的生育肠,单是痛就痛死人了,你愿意当公公吗。
  竞争公公这个职务的人有很多个李姓年轻人,李三魁年龄最大,竞争力最强。
  李三魁说,当公公就当公公,怕什么,只要绝对能当公公,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只是切割了鸟鸟不就四体不全了吗,咱怕有一天下地狱去没有脸见地下的父母。
  管家一本正经的说,那就给你做刨腹的一种,不做切割的手术,留一个样子见得了人,忽悠妇女也是可以的。前几年寡妇巷有一个刘寡妇再嫁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男子,你说那个男子四体不全也就罢了,身上样样全,可就是不能生育,刘寡妇去请官家鉴定了真假,原来招来的男人竟然是一个太监,小时候被阉割了。
  李三魁问,后来又怎样……。
  管家说,怎样,刘寡妇能怎么样,哭了个死去活来。所以嘛,你要想清楚再来。
  李三魁很坚决的说,咱早已经想清楚,不用再想,你动手吧。
  李三魁就这样上了李有顺的黑船。
  石溪镇起火了。
  清廷集中主力军扑向石溪镇,八十万大军排成为一队行军,人马连在一块儿有五六十里路的长度。像一条奔走的巨蜢,惊悚了山川。
  大顺政权一万多队伍,寡不敌众,创建者李有顺被擒身亡了,李三魁被逼自尽,齐学令被牵连流放牲口江。
  李有顺身亡的前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阵大风把自己吹倒了,当时,李有顺正在团络队伍,准备和远道而来的清廷决一死战,劳累过度之时,倒在军营里睡了一个觉,谁曾想做了这样一个奇奇怪怪的梦。李有顺暗想,难道天要亡人耶,不对,应该是劳累过度所致,休息一会儿自然会恢复体力。
  大半夜,下了一场雨,洗净了山城的混浊空气。雨没有及时停住,越下越大,顷刻之间,电闪雷鸣起来了。大风呼呼的吹着树木,房屋,睡在军营里,隐隐约约听到了大树催折,断了,倒在地上砸响的声音。
  李有顺给自己开玩笑,莫不是清军的大炮在进攻咱农民军吧,如此疾风骤雨,大炮淋了雨,也应该发不响,自己过于草木皆兵了,真是愚人自嘲。古时候有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讲了东晋和前秦在淝水打仗,前秦自视力量强大,自高自大,不把东晋放在眼里,自称把鞭子投入河流也能把河流堆满,谁料被谢安以少胜多,打败了,兵败如山倒,前秦政权也随之瓦解了。
  李有顺梦醒了,披了衣服,带着剑出门来视察兵营,士兵正在休息,大雨把一些帐篷吹卷了起来,地下一片狼藉,有树叶子,有吹折的树枝。
  李有顺视察了几座兵营,没有出现任何不对的情况,按着剑回到了大营。李有顺从兜里摸出火石点燃了清油灯,坐在案戟前翻阅越王兵法。
  外面的山梁上突然传来一阵悠悠的音乐,管,弦,琵琶……合奏。
  李有顺能够听出来这是当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的音乐,怒气上来了,清军太欺负人了,难道四面八方都是清军的地盘了吗,仗还没有打呢,李有顺鸣鼓三通,叫醒队伍,准备向清军发动进攻,让清军知道谁才是楚霸王。
  起义队伍一万人纠集在一个小地方,誓师大会过后直接奔赴战场。起义军用的大刀,一万人全部身背大刀,手提长缨枪。一个人两样武器,对付清军绰绰有余。
  可惜第一战就阵亡了,清军炮火连天,加上武器精良,李有顺队伍的大刀是用烂铁巴打制的,清军的大刀引进了国外的进口钢,李有顺被炮火击中,身亡了。
  大顺政权失去了领导人,队伍霎时大乱,起义军丢盔弃甲四处逃命去了。
  李有顺的儿子,李成业临危受命,带着余众逃入了万山老林,侥幸活了下来,清军剿匪成功以后,八十万人集体在石溪镇会师,犒赏有功之人,场面壮观之极。
  老百姓看见了场面,无不感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围剿起义军,许多人暗地里议论,大清国如此强大,估计以后不会再有起义事件了。
  李有顺中炮身亡后,起义队伍陷入了混乱,清军冲入了大营,负责后方统筹的公公李三魁被抓住了,清军的官差知道李三魁是公公,气氛的对李三魁说,妈的,咱的刀不杀太监,你个太监造反,罪大恶极,你说该怎么处理你。
  李三魁说,大人爷爷的刀不杀咱,放了咱可以吗。
  官差说,这样一来就便宜你了,要你自杀……。
  李三魁说,咱家拿剑抹脖子自杀吗,手软弱无力,拿不动剑呀。
  官差说,不要你用剑自杀,你自个儿跳崖。
  李三魁早想到了跳什么崖,石溪镇有一座大山,叫做盘龙山,距离分界河不远,在边儿上,崖高一千五百来米,大山方圆长几十里,可能还不止,盘龙山过去,山比别处要高。清军把李三魁押到大山上,推了下来。李三魁粉身碎骨了。
  李三魁死的那一天,齐学令和儿子带着人去给他收尸,清朝官差不知道底细,没有追究齐学令的责任,还安抚了齐学令,让他继续留在石溪镇当学令。
  齐学令请阴阳先生给李三魁验明正身,对照了李谱,鉴定了李三魁是什么地方的人,最后,按丧葬规矩把李三魁埋在了乱坟岗。李三魁为什么没有埋在祖坟山,第一,李三魁家的祖坟山在江西埠州城,埠州城和石溪镇相隔着的距离太远了,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人愿意担这么大的风险把他运回去,包括李三魁的女儿也是这么想的。第二,李三魁走错了路,参加造反,名节不保,不能埋到祖坟山,第三,当然是李三魁当了太监,不能入祖坟山。只能埋在乱坟岗。传说许多干尽了坏事的李姓人就是这样草草了了结束一生,只有一个例外,李自成例外,李自成虽然是农民军的领袖,没有得好死,被清军和明围杀在了山海关,死后尸骨运回了李家祖坟山,才得到大家的认可,喜欢。所以,在大家的认识里李自成不是什么坏蛋,而是一个可爱的英雄。
  清军没有离开石溪镇的时候,李无双也不敢出门来料理父亲的后事,深居简出躲在家里,清军打胜了仗,大部队走了之后,李无双才披麻戴孝出来祭奠李三魁。
  清军奔向戎州方向去了,留下了大片大片的战场无人收拾,李成业在万山老林休整几个月之后,重新回到石溪镇来,联络队伍,占领了一部分地盘,也称王。谁料李成业积劳成疾病逝了。政权没有继承人,齐学令整编了农民军重新治理地方。
  4
  大顺政权失败之后,齐学令没有回石溪镇衙门,他一家留在了分界河给李成业的农民军办事,没过多长时间,一座新衙门,分界河衙门就建起来,为了保护衙门的安全,齐家又建左中右三个大营,派亲近在相关地方团练兵马,当团练使。
  齐学令为了巴结上李三魁大总管,让家丁带着手礼去府上拜见李总管,提亲,娶他姑娘去当儿媳妇。
  李总管当时正在喝茶,听见齐学令派人来了,忙让进来,问是何事。
  齐府派去的家丁名字叫做齐全了,齐全了把来意说了,李总管听了,沉思良久,李无双已经长大了,总不能留在身边一辈子呀,如果说自己还有续弦之心,鸟鸟已经阉割,续了也白续,姑娘留在身边也是多余呀,没有后母需要服侍。再说,他的身体还力行,用不着别人照顾,不如让她嫁了,自个儿谋划人生去。李三魁当即就答应了婚事。
  齐老虎和李无双结婚之后,分了家各自成家立业。
  白莲教起义打到地方来,把李三魁逼跳崖了,齐学令只能丢了衙门跑到分界河一带另起炉灶……。当时,他的儿子和李无双已经成婚多年,也一块儿搬了过来。
  齐学令虽然有殷殷之心,还是无能为力。清官难断家务事,爹妈更是管不着。
  初,齐老虎和李无双在分界河以种地务农为生,把山后的几亩地都种满了粮食,春种秋收,忙里忙外,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生活殷实。
  齐老虎去乡场买了一匹马,一头牛来喂,没有人割草给牛马糊口,俩人忙过来。
  种地务农的时候,撵着牲口去山里放牧。晚上回来,又撵着牲口回来。
  十年过去了,李无双为齐老虎生了几个小孩,孩子经常生病,体力不强,难以有大成。家长经常去药店买补药熬给孩子喝。每去一次,要向齐学令索要几两银子,齐学令抱怨极了。
  一天,戎州府来了一个显宦,靠改土归流起家的流官,姓赵。上门来投帖,要见齐老虎,当时齐老虎正在屋里拨红豆,听见有人敲门,齐老虎说,快快请进。
  赵大人进来了,风尘仆仆的样子。
  齐老虎请客人坐下,给客人倒了一杯茶,寒暄之后,齐老虎问,赵大人不在戎州府,跑来分界河做啥,有什么要事要办吗。
  赵大人说,你若是早知道咱是戎州府的赵大人就好啦,巴结一下咱,也不会过到这种艰难拮据的地步。你偏耍大人公子的牌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窝在家里过消极避世的生活,值吗。你父亲分到这里来当学令的时候当过咱的老师,因为石溪镇发生农民起义,齐学令
  没有能够升官发财,相反弄丢了乌纱帽,咱升官发财,没有忘记大人的教诲,来见一见齐学令。他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希望你能有大成就。他对你期待高,望子成龙呢。咱听到你的儿子聪明极了,顺趟儿跑来看一看,巴结你,你不巴结咱,咱巴结你可以吗,咱想带你的儿子去大地方读书。咱说这个话,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如今分界河不平静,反力量三股五股都有,咱早知道你们父子人心不稳,需要安抚,切不能走错了路一错再错。
  赵大人说,如今边镇地方,大多地方的人才都由戎州府统筹,咱寄希望于你家儿子。你带你的儿子出来给咱见一见可以吗。
  齐老虎听后说,你要见大儿子吗。
  赵大人说,带出来见一见,有时间送到戎州去读书去。
  齐老虎吩咐大儿子,齐老大出来见过赵大人。
  齐老大拜见赵大人。
  赵大人非常高兴,见到了齐家公子。
  赵大人问齐老虎,给儿子取名了吗。
  齐老虎说,没有取名,庄户人家取名是一种累赘,有个大二三称呼就可以了,要名字干什么,大儿子取了齐老大就没有下文了。
  赵大人说,兄弟此言差矣,有个学名总是方便一些。
  齐老虎说,要学名干什么,去打家劫舍啊。有个齐老大的称呼已经不错了。
  赵大人说,这个由你,既然没有打家劫舍的想法了,咱的心也安稳了,就怕你家父子又当汉奸卖国贼,投降起义军去了。说实话,咱是知道齐学令当年干的勾当的呀,因为他是咱的老师,咱没有揭露他老人家。
  齐老虎说,当年的事情,不是已经过去了吗。再说,皇帝已经大赦天下了。
  赵大人说,皇帝是已经大赦天下了,但是就没有赦免石溪镇和分界河两个地方,你看石溪镇白莲教,阴阳教,农民军,绿林好汉,什么没有,赦免了还了得吗。咱来联络你家,是要晓以大义,你不能不识好歹。
  齐老虎说,既然是父亲的学生,咱们就是一家人,何必这样见外,咱没有当官,没有考到秀才,不然一样对大清朝忠心耿耿,怎么会去造反。
  赵大人说,你识大体,是一个人才,它日必成大器,要洁身自爱。
  齐老虎说,什么时候送孩子去读书。
  赵大人说,你为齐大公子收拾一下,坐马车走……。
  齐老虎把大儿子交给了赵大人。恰巧齐学令听见了,也来送了行。
  齐老大就是这样去了戎州读书。
  齐老大去戎州以后,齐老虎继续回屋里去剥自己的红豆,齐学令不见不烦,见了心烦,骂道,剥红豆,剥你个命,过几年,再过几年,咱上吊去了,交卸了学令的职务,你就风光啦。
  齐老虎说,咱总有一天会有成就,现在没有机缘巧合,以及凭借,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齐学令说,你自称英雄,还剥红豆干啥,骗鬼去。
  齐老虎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齐学令的年逾古稀之后,年迈体衰,身体健康差,办事也老眼昏花,让齐老虎继承位置,齐老虎笑呵呵的说,总算把牢底坐穿,苦尽甘来……。齐学令让位那一天,分界河衙门三个大营,一座衙门举行了兴师动众的仪式,齐老虎宣布和其它地方一样,分界河也实行自治,自己当家做主,过自给自足,不交钱不纳粮的生活。齐老虎自称齐总兵。
  分界河有很多条叉沟,叉沟源头是幽谷,泉水清,草木盛,山崖陡峭,地势条件非常好,古来兵家必争。住在府里不宜,战争中奸细极多,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幸而各个要口处已经驻扎上队伍,山里的寝宫不但安全,敌人无法骚扰,而且清净。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所在,生娃儿就别说了。
  李夫人在山里其实也没有闲着,白天忙着腌制竹笋,山里的竹笋多,腌制竹笋去给士兵当配菜。
  晚上,青灯黄卷,在别宫里安寝,几个娃儿和一帮丫鬟陪在夫人身边,没有寂寞难耐感,热闹非凡极了。
  齐老虎在没有人陪伴的日子里,感到非常寂寞,他的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留下来了,孩子们走了,夫人走了,连他的老爹齐学令也去重镇防御去了,城内虽然安排七十二个营驻扎,齐老虎还是感到了寂寞。
  李夫人肚子里的孩子快要生了,临盆的那天齐老虎把李夫人从山里接回来,山里的瘴气重,不宜生产。李夫人住在西厢房里,齐老虎派了十多个丫鬟在边上端茶送水照顾她。
  
  齐豹子生了……又是条好汉……。满月酒的时候,李无双让齐老虎给小孩取一个名字,方便今后有一个称呼,齐老虎苦思冥想,挤出几个字,咱叫齐老虎,不如给取名齐豹子,老虎和豹子皆是森林之王,称霸一方。
  府里的奴才丫鬟听了,无不说好,称赞大人好智慧。
  李无双说,大儿子就叫他老大,连名字也没有一个,送大地方读书也让人觉得寒碜,这回二儿子命好,终于有一个可以称呼的名字。往后生了娃儿,也要给他取一个名字。
  时光荏苒,齐豹子已经长大,被分封到右部大营当团练使……。齐豹子治军严格,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右部大营的士气占了上风,就连地方的狗跑到外面去也没有人敢打……。
  李无双在分界河度过了几年安稳的岁月,又过了几年,因为年龄大了,去世了,埋在分界河大坟山。
  年关的样子了,关顺子的队伍十多万人马,全部是骑兵,虽然没有战车,高原山区作战驾马车没有能动性,改为全部骑兵上战场,打到了分界河一带,先遣队来给关顺子报告说,王爷,前面是齐学令家爷孙三人的地盘,咱还打过去吗。
  当时关顺子还不知道齐学令栽在白莲教的手里后逃难到分界河一带来起炉灶了,单是知道分界河一带是李有顺的大顺政权的地盘,白莲教起义的时候,李有顺伺机而动,捡了个大便宜当了山大王,作为配合友军,关顺子一直没有对这个地方起过异心,包括今天领兵前来,也仅仅只是想和李有顺画地而治,商量今后谁也不再侵犯谁的地盘的事情。
  关顺子本来想派探子把李有顺请来官州根据地,像文人骚客,狐朋狗友一样边喝酒边赏乐的当儿把地界的事情谈妥,但是探子派出去了几批都杳无音信。
  关顺子问先遣队的主要带头人,分界河的事情搞清楚了吗,现在的首领真是齐学令大人,齐大人对咱有再造之恩,为何没有早些来报。
  带头人说,根据密探来报,分界河的大顺政权在清兵大举进攻之后已经土崩瓦解,现在当官的是齐学令家爷孙三人。禀齐王,这个齐学令可能就是您当年的老师。
  关顺子听了,暗想,看来咱是疏忽大意了,连分界河已经改旗易帜也不知道,真是犯了兵家大忌,如果两地开战,即使打赢了也要损兵折将过半,摸透底细再对这个地方进行招降。
  关顺子让队伍就地安营扎寨,和分界河起义军搞对峙。
  关顺子派人休书一封给齐学令。
  学令大人敬启:
  昔日齐学令,今朝山大王。学生关顺子也不甘示弱,效仿您的德行,今已打下半边天,期望学令来投诚,圆咱另外半边天。
  关顺子敬上
  齐学令收到信后,马上拿着信去告诉齐老虎关顺子来招降的事情,齐老虎说,咱如今刚丧妻不几天,关顺子就要来招降,欺人太甚了吧,分界河地方不大,不敢和官州农民军有瓜葛,拒绝可以吗。
  齐学令说,人家是咱的学生,既然来了,当以礼相待,你不同意招降是吧,咱休书一封给关顺子,让他死了这一条心,你身为首领,安全重要,不能当面款待关顺子,咱去接待他,咱已经老了,不在乎生与死。
  齐老虎说,依父亲之言行事,见完人,咱带人埋伏于半路等你。
  齐学令说,好呀,咱马上起身去见关顺子。齐学令也修书一封回复,信上说,即刻启程,来也,只是咱的粑粑小可能难圆你另一半,加上咱已经退居二线,不再是学令,地方之事,需问年轻一辈。
  齐学令坐了马车来赴约,关顺子在一块坝子里接见齐学令,坝子里有农民军搭建起来的临时战棚,不止一座,战棚连去了五里远,主要用来堆粮食,除少部分将领在战棚里休息商量地方大事,丁壮则日夜守在外面,吃住在外面,睡觉也在外面。所以,大家怕打仗,一打仗整天要睡外面,直到战事结束,才能回去睡一睡自家的小木楼,小草房子,家里窝窝虽然窄,温暖——呵。
  关顺子对齐学令说,齐老师,石溪镇一别近来可好。
  齐学令说,白莲教太厉害啦,咱惹不起躲行了吧。
  关顺子说,石溪镇已经发生几次大变革,老师可曾知之。
  齐学令说,咱一家人在分界河忙于地方事情,无暇顾及外面之事,不曾听说。
  关顺子说,老师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看来是孤陋寡闻了,如今石溪镇官州府戎州府高原府都已经是咱的地盘。早知道老师在分界河过日子,把老师接过来和咱一块儿共享富贵。
  齐学令说,看来咱是老了,你们年轻人真有种,咱跟不上时代了。关顺子,咱还记得你去读书的时候的事情,把咱的长缨枪调包去了,你当年还是个二楞子,如今已是关闯王。
  说话的时间已经到了帐篷里,两人坐在案几前寒暄,侍卫端了酒菜来,边饮边谈地方事情。
  关顺子说,老师既然知道整个山区都已经是咱的天下,那一定知道咱现在想什么。
  齐学令说,咱知道你惦记咱手里那一点儿家当,可惜现在掌权是咱家儿子你有事情可去和他谈判,咱绝对不干涉。
  关顺子说,一路追来,咱接二连三拿下许多座城池,现在单就是分界河没有归顺了,如果齐学令大公子有见识,拒绝和清兵合并还好,如果一旦投降清兵,将对咱的官州根据地有影响呀。所以你要适时规劝大公子要大义灭亲(灭清)懂道理,灭清,懂咱说的灭清是什么吗,不是您老人家这个亲啊,讲仁义礼智信,不知道老师是不是能够对咱说的话表示赞叹。
  齐学令说,咱从老虎口里也获知,他不愿意投降清廷,要另起炉灶。你既然有意要招贤纳士,可派人修书与他谈,咱已经不管理地方的事务。
  关顺子说,老师如此说,咱两家还是有望共进退,咱也不急功近利,咱马上引兵回去,等老师的儿子考虑周全,再给咱回复,给清廷当官是当,给咱当官也不会亏待大家。
  一壶酒已经饮完,齐学令要回去了,关顺子把他送上马车,然后才回来命令队伍撤兵。
  十万骑兵,单是通知撤兵的消息就花了半个时辰,骑兵的传达员骑着马在坝子里疾驰而过,按个传达撤兵的消息。声音响彻云霄。
  齐学令的马车到半路遇到了齐老虎,齐老虎已经有七十来岁,齐学令就更老了,不胜酒力,见到齐老虎的时候,仍然昏昏欲睡的样子,马车把齐学令拉到了分界河衙门才清醒过来,齐学令把关顺子的意思告诉齐老虎,齐老虎说,咱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投降清廷,清廷必然不会真心待咱等,多少年来,哪一个投降清廷的好汉不是后悔莫及,但是拒绝关顺子的招降,一旦两地开战,分界河的胜算不大。
  咱如今已经老了,将来的局势要看齐豹子怎么处理。咱本来打算近期把位置交给他,怎知发生了招降事件,担心齐豹子招架不过来,再理政几天。
  齐学令说,咱不想干涉地方事务,有一杯酒喝就足够了,不想得罪人,你们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
  齐老虎感叹说,若是李无双还在世该多好,她能够拿一个主意,现在李无双走了,没有了贤内助,面对事情,居然感到六神无主,可能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吧。
  过了一个月左右,齐老虎也退隐了,安排齐豹子上任,统领了分界河的武装力量。齐豹子上任后,面对当前的局势,毅然投降了关顺子,答应招降,从此盘踞在分界河一带的武装力量归于一家,农民起义军的实力就更加强大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