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羽林 / 第三章、交易

第三章、交易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十五年前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汉帝国,北地郡北部汉匈边境;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阵有点敷衍的汉军歌从边境的一个烽火台传出来,歌声划破了原本寂静的清晨。
  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照耀着这座最北边的烽火台,在清晨的薄雾中可以看到这座木质结构的烽火台高约数丈,底座还用了三合土夯实而成,长、宽各二十步。由于在最边境,整体加厚加高,仅仅底座的高度就有一人多高,四周光亮无法攀爬。
  烽火台外围都设有拒马,拒马外数十步又布置了密密麻麻的木蒺藜,一般骑兵无法靠近;烽火台四面无窗,只有两个射击孔;入口的门比较低窄,只能容下一个人猫腰而入,而这座烽火台的入口处还拴着一条大黄狗。
  烽火台的一侧是连绵起伏的贺兰山,远处另一座烽火台隐约可见,沿着贺兰山的走向一路朝南而去。
  军歌虽然只有三句,但是有三个音调,也就是说要唱三遍。对于长期服兵役的汉军士兵来说,这再熟悉不过了。
  汉军边境烽火台的标配是十二人驻守,通常由一名队率统领,一名副队辅之。
  可是近几年来,由于汉帝国对匈奴和亲政策的安抚,两国边境总体还算平静。
  边郡为了节省开支一般都减少驻军,原本十二人的烽火台现在只有六人,领头的也只有一名副队。
  这里的士兵都记不清负责巡查的校尉上次是什么时候来的。他们和栓在门口的大黄狗一样,悠闲地打盹,等待副队将朝食做出来。
  汉军的传统是吃饭前都要唱军歌以提升士气,但是无聊的驻守生活让这几人的军歌显得有点敷衍。
  烽火台的不远处有个小山沟,里面长满了杂草,一个穿着带有布丁粗布衣服的少年躲在草丛里,少年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身上背着一个皮囊,里面装得鼓鼓的,他侧耳听着烽火台里的动静。
  当军歌从烽火台传出来时,那少年则毫不犹豫地沿着山沟迅速地向北跑去,其动作轻盈而敏捷,活脱像一只兔子似的。
  依照汉律,没有通关文牒私自出境的,边军发现后可以肆意射杀,无需理论;对于走私货物的,活捉的人可以当做奴隶,货物可以充作战利品供自己使用。
  所以,这个少年要动作迅速,至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跑出较为安全的距离。
  少年迅速地躲开烽火台的监视,连门口的大黄狗都没发现他的踪迹,可见他并非一次这样做了。
  少年名叫游三,北地郡人士,家住贺兰山山麓。由于家境贫寒,时常在山区打猎后将山货偷卖到匈奴境内来换取口粮,补贴家用。
  游三家中兄弟四人,母亲早亡,父亲参军负伤落下腿疾,因在战场上杀敌有功,受爵位公士,并且拥有了姓氏,虽有朝廷赏赐了几亩薄田,但是丧失了劳动能力。
  游三的大哥为人懦弱,早已成婚,其大嫂是村子里里正的女儿,是个尖酸刻薄之人,怂恿大哥分家后又霸占了游家的一半的田地和财产。这也是游三被迫冒险走私货物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哥游仲是个痴呆,浑身蛮力,时常发疯一次,平时能够帮着游老爹干点农活,但是发疯的时候也没少挨打,每次游老爹都为之唉声叹气。
  剩下的就是老四游弟,年方十岁,还太小,干不了什么,所以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游三的身上。
  游三小心翼翼地走了半个时辰左右,他翻过一座小山丘后来到了河南地的草原,据说眼前这里广袤的草原曾经在前朝的时候是汉人们的千里粮田,后来匈奴人趁着中原大乱的时候占领了这里,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牧场。
  游三看到不远处有成群结队的羊群,说明那里肯定有牧民,这样自己不至于更深入匈奴境内,如果碰到匈奴的巡逻队,他们会抢光他所有的货物。但是匈奴人不会杀了像他这样的走私商贩,因为匈奴人明白这些人为了填饱肚子还会再来的,至于能不能碰到,那就要看运气了。
  此时,一名少女骑着一匹白色的草原军马来到游三的面前,她是这片牧场主人的女儿,名唤伊莉雅,只见她和游三年纪相仿,身穿匈奴的女武士装,头上扎了许多小辫子,在骑马奔驰的过程中,那些小辫子像跳舞一样散落开来。
  伊莉雅朝游三笑了笑,塞外的风沙让她的脸颊显得有点黝黑,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脸上依旧浮现几分稚嫩。不一会儿,她的大眼睛下红晕显现,小姑娘被游三直勾勾地盯着有点害羞了。
  游三认识她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了,她经常从这里购买游三的货物,两人都是以物换物,一来二往两人便熟识了。游三看着伊莉雅瘦弱的身材,骑在马背上显得英姿飒爽。
  游三不免的心中有些想笑,因为不论汉匈两国,女子一般都是十五岁便可出嫁,而伊莉雅年方十八还没嫁出去,正是因为她长得不符合匈奴人的审美标准。匈奴人一般喜欢眼睛小、丰乳肥臀的女子,他们娶亲需要媒婆当面验明真身才可以,而伊莉雅瘦弱的身材让前来验身的几位媒婆都摇摇头叹息地离去。
  伊莉雅似乎看出来游三不怀好意地笑容,然后娇嗔地用匈奴语说:“你在想什么?”
  “呃,没什么!”游三慌忙收起来自己的思绪,心里美滋滋地用有点生硬的匈奴语回答说,“这是你要的狐狸皮,你要来晚了,我就卖给其他人了。”
  “你不是刚到吗?”伊莉雅皱起眉头,转身从马背上取下货囊吃力地搬下来,然后缓缓地说,“这是你要的羊酪和肉干。”
  而一旁的游三也将已经行囊里的山货依次取出来摆在伊莉雅的面前。
  而这场交易也即将结束,可是游三现在还不能回去,他要等到夜幕的降临才能偷着回去。
  平时的时候他都躲在边界的树林里藏起来,除了一些飞禽走兽,没人会在乎一片不起眼的小树林。游三之前在树林的中央挖了一个洞,并且伪装起来,自己则躺在里面睡觉,洞外再设置一个陷井,防止有狼之类的野兽闻着味找进来。一般人站在外面一点都看不出来,而这里也只有伊莉雅可以找得到。
  睡觉现在对游三来说是对抗饥饿最好的方法。虽然现在有肉干和羊酪,但是他是一点都舍不得啃上一口,这样稀缺货在汉境内可以换不少的口粮。
  他跑一次交易够他们一家四口吃上半个月的,而这段时间他又能攒够足够的猎物来交易。
  家里的几亩薄田除了交地租外只能剩半年的口粮,剩下半年完全需要靠他这样豁出性命去积攒。在今年的徭役到来之前,他要拼命的去换取更多的粮食。
  游三没有任何的抱怨,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活下来就必须小心而胆大。他也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只希望自己服完徭役后,全家人都能好好的活着。
  睡意朦胧的游三被外面的一声马的嘶叫给吵醒,游三起身猫着腰剥开伪装在洞口的树叶小心地观察,原来是伊莉雅来找他了。
  此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伊莉雅将猎物送回家后又牵了一匹马过来,看样子是想送一送游三。
  游三出了洞口伸懒腰,伊莉雅则坐在马背上扔给他一块煮熟的肉干。
  “我阿爹说你下次来的话最好能带点盐巴和铁石,我们的马需要换马蹄铁了,我们的肉干也需要更多的盐巴。”伊莉雅淡淡地说,“到时候我们会给你更高的报酬,这个肉干就是额外的奖励。”
  游三大口啃着肉干,由于吃得太快,有些噎着。伊莉雅见状,又将水囊扔给他。
  “先给我黄金或者银器才可以搞到你们想要的东西。”游三顺了顺自己的胸膛,目光坚毅地说,“盐巴和铁石是禁物,如果被抓到是全家都要掉脑袋的!”
  “所以要先付报酬?”
  “是的,先付报酬!”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落在人间,温柔而细腻。
  游三顺利的回到了村子,这个小村落叫桃源里,因桃树遍野而出名。
  村落不大,有上百户人家,村落外围都是木质栅栏围了起来,只有东、西两个门可以出入。每个门都由一个门吏把守。
  汉帝国不论哪里都实行宵禁,桃源里也不出意外,每到晚上门吏都将门上锁,上半夜由人把守,下半夜则把猎犬拉到门口。
  游三则选择月亮正值天空中央的时候进村,他并没有走村门,而是选择提前安排好的木栅栏边通过。
  只听见他学了几声鸟叫,不一会儿村里的栅栏里则出现一个黑影轻悄悄地朝他走来。
  原来这是过来接应他的人,此人是游三发小,是个羌族人,自打小在匈奴境内游荡,十岁那年被匈奴骑兵捉住要吊死,赶巧当年里正作为汉军侦骑与这伙匈奴人遭遇,交战中里正不慎下半身中箭,一怒之下手刃五名匈奴骑兵,而后救下来了这个孩子。
  后来里正因功受爵位不更,但是丧失了生育能力,膝下无子,仅有一女,对待这个羌族孩子视如己出。这个羌族孩子也知感恩,对里正也是百依百顺,忠心耿耿的侍奉。
  里正对其也是疼爱有加,并未让其改名,而是依然叫其旧名,甘夫。
  作为边民,习武可谓是家常便饭,这甘夫自小游荡匈奴境内,学了一些本事,后来经过里正的调教,他的武功在十里八乡也是数一数二的。
  甘夫尤其擅长长杆兵器,一根哨棒能将游三打得找不到北。
  此时,两人钻进了游三的家,游三的家只有两间破茅草房,里间是卧房,外间则是篝火堆式的厨房,他家家徒四壁,连个像样的床榻都没有。
  二哥与小弟都已经在里间睡着,只有游老爹坐在篝火旁等着他的三儿子。
  由于家里没有油灯,这平日里做饭的篝火成了家里唯一可以照明的方法了。
  看着进门的游三,游老爹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看着游三忙碌的身影,他便从身边的旧木匣子里掏出一个粗瓷碗来。
  在火光的映衬下,才看清碗里是一平碗泛黄的麦饭,麦饭上还有少许黑色的酱菜。
  “先吃点吧。”游老爹有些心疼地劝说道。
  “还是先分好吧。”
  游三将带回来的货物全部摆在地上,他按照约定将带来的货物分三层给甘夫。
  原来带去匈奴境内的山货是他俩一人一半凑齐的。因为游三要冒险跑一趟,所以就在分层上多拿点。。
  甘夫并不计较,作为里正家的孩子,是全村最富裕的家庭。游三用这些货物要换取口粮活下去,而甘夫则是为了孝敬养父母,为他们改善伙食罢了。
  正当甘夫满意地点着自己的货物时,游三则从怀里掏出一块金饼和几件银器,这些真金白银在火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惊得游老爹和甘夫不由得张大了嘴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