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长安之父子雄兵 / 第三章,我要力挽狂澜

第三章,我要力挽狂澜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次日,天还未亮。王苏依旧是起得早早的,进行每天的早操早课。进行还未多时,王砚便起床跟王苏一起打打军体拳,一起试试身手。
  只是今日的王砚,眉头像是打了个结。王苏眼看着父亲今日心不在焉,也并未出口询问。因为他知道,父亲为什么会如此。如果让他去开导父亲,怕是自己也做不到的。
  刚刚吃过早饭,王苏还没准备接下来要干嘛。就听自己的随从侍卫杨三禀报说,刘小将军到了。
  其实在这大唐边关,像王砚这样世守边关的将军,其实有很多,大多数都是厌倦了中原汉人自相残杀的忠义汉子。也有一部分像是王砚一般,死心眼就是要与外族死战的愤青。
  这刘小将军的父亲与祖父,便是厌倦了中原汉人自相残杀的忠义汉子。
  刘小将军,名孟。今年十六岁,是玉门关前任守将刘兢业之孙。其父亲,是现任朔方城上将军的刘封。也是一员将门虎子。
  在刘封的眼里,玉门关其实才是家。因此,自己赴朔方任上并未携带妻儿。只当自己去去当个官,过些时日便会回来。
  刘孟与王苏,从小一起长大,一起挨过打,一起挨过骂。王苏病重的时候,刘孟每日都来探望,恨不得以身代之。用现在的话说,真的是基情满满的。
  “小孟来了?快让他进来。”王苏一听是他,连忙吩咐人将刘孟带进书房。
  可能是玉门关水土的问题,刘孟虽然年纪小,但是从骨子里就带有一种黄土地所拥有的豪迈气质。还未迈进门,爽朗的声音便砸进耳膜。
  “哥哥,小孟来看你喽。”
  王苏苦笑,这个刘孟啊,真的……。
  “小孟,来来来,快坐。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了。”
  “没什么大事,只是听闻有些风声。特来向哥哥询问。”刘孟脸色一正,正襟危坐。
  王苏闻其言,便招手示意仆役退下。待屋内没有其他人以后,压低声音说道。
  “何事?突厥那边如何?”
  刘兢业刘老爷子,虽然已经告老。可是他的影响力,还是有的。一些追随他的部下甘愿自降身份,成为家将,终余生以供驱使。
  刘孟也是个不安分的。也有可能是,他本身就是个天才。刘老爷子死后,刘家所属家将并未离去。而刘封自身也是大将,身边追随的人也不少,所以刘老爷子手下的家将便归了刘孟所有。
  刘孟不甘心家将们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派遣家将,以经商的名义遍布西域突厥。无形之间便形成了一张覆盖玉门关方圆近千里的情报网。
  这次突厥异动的消息,便是他传回来的。
  “最多七日,左贤王必有行动。究竟是薛延陀还是昭武九姓,亦或是南下中原,还不清楚。”
  刘孟四下看了看,又说到。
  “另外又得到消息,长安玄甲军整兵,欲要北上。应该是朝廷派军前来支援玉门关的。”
  王苏听了以后,先是目光一寒。而后又听到第二个消息,紧接着送了一口气。
  “皇帝陛下终于记起玉门关了啊。”
  “左贤王几万铁骑,若想坚守到玄甲军支援,恐怕……。”说到这就能不说话了。
  就算他不说,王苏也很清楚。
  坚守玉门关,真的很难。
  玉门关守军说是五千人,可能战的将士也就三千有余。还大多是步卒,也就是说,只能死守。
  刘孟看到王苏紧皱眉头,一脸惆怅,便哈哈一笑。
  “哥哥忧愁作甚,我等生于玉门,自当血战玉门。就算是死于玉门,这难道不是得偿所愿?”
  王苏不由得摇头一下,说得简单啊。
  “哥哥,我祖父曾说过,自驻守玉门的那一刻起,我等便是身后亿万百姓城墙,人在墙在,人不在城墙亦不能失!”
  如果说,半年前苏醒的王苏还是个迷迷糊糊不清楚蝶我的迷茫人儿。那么此刻,刘孟的一句话,便让这个化蝶飞舞的人变回了原型。
  如果我不曾来到这里,那么这里的一切都与我无关。可是,现在我已经在这了,那么接下来的一切便让我来承担吧。
  王苏深吸了一口气,露出畅快的笑容。
  “贤弟,可曾愿与我一起力挽狂澜?”
  ……………………
  此时的王砚还在头疼,他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那么用心,去研究一件已经注定结果的事。
  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感。也有可能是原来这具身体里,所深深烙印下的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此时的他渐渐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原来的自己,认清了现在的人。
  他曾不止一次的向朝廷示警,朝廷至今没有什么动静。他又不敢擅自向朔方城求援,毕竟突厥还没有兵临城下,若是贸然求救,必然会有个谎报军情的帽子扣下来。
  可是现在,我又为之奈何呢。
  王苏所训练的士兵,虽说实力大大加强,可那仅仅是训练普通士兵的法子,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战场局势的能力。
  自己太过于沉迷军事现代化,已经对于传统冷兵器的战争生疏的太多太多了。
  “来人!”
  话音刚落,门外便飞奔而入一士兵。
  王砚未做停顿,紧接着到。
  “去召集各位将军,速来商议大事。”
  “是!”士兵一听将军的语气,严肃又带着肃杀之气,未敢怠慢快步走出。
  不多时,玉门关的四位偏将,外带游击将军王苏便到了议事厅内。此外,还多了一个刘孟。
  王砚自是知道刘孟这个人小鬼大的小子的。也不多问,示意六人稍坐。
  “诸位,想必突厥异动各位是晓得,今日召各位前来没有其他,正是应对突厥此事。各位将军有何意见,不妨直言。”
  六个人相视看了一眼,略做沉默。只见刘孟站起身,向着在座之人一拱手。
  “在座的具是小孟的长辈,所以小孟年纪小,便由我来抛砖引玉吧。”
  话一说完,在座的几位无不含笑赞许。
  在座的几位将军,除了王苏,其余的五人都是刘孟的祖父刘兢业的老部下。大多是看着刘孟长大的,对于刘孟的表现,自然是很欣慰的。
  “今日刚刚传来消息,左贤王大军已然开始行动。虽然动静不大,但是可以肯定左贤王是有征伐之心的。至于是薛延陀、昭武九姓还是南下中原还不确定。但,最多七日便会有结果。此外,朝廷方向玄甲军正待整军,像是驰援我玉门而来。”
  说罢,刘孟一拱手,示意自己的话已经说完。
  在座众人,皆是沉默。
  王砚微皱眉头,看着几人说道。
  “现在虽然无法确定突厥大军的意图,但是不得不防备其南下之心。”
  这时,坐于左手首座的一位将军说话了。
  只见这位将军,黑面短髯,一双大眼如同铃铛大小,典型的关中子弟。
  “将军,末将以为我等当做好两手准备。首先必要这七日内加筑成防,其次昨日将军下令严查斥候奸细,是否已经打草惊蛇了呢?他们是否会绕过玉门关,直接南下!”
  此言一出,在座众人具是一惊。王砚飞快的在地图之上查找着什么。
  “刘将军此言大善。恐怕,突厥大军定时有此念头的。”王砚手指停留在了地图某处,缓缓说道。
  可王苏却不以为然。大哥,不要闹,历史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好吧。怎么可能会有其他可能呢。
  “父亲,刘将军。这种想法,未免太过于想当然了吧。绕过玉门关,至少要多行三百余里,突厥人应当不会如此形式吧。要知道,多行三百余里,粮草,车马具是负担啊。”
  “阿苏休要多言。这也是一种可能,战场之上,没有一种可能是实现不了的。”王砚眼睛始终未曾离开过地图。
  黑大个的刘将军也皱着眉头。
  “将军,末将也只是猜测,难道真的能行?”
  “当然。借到薛延陀,可比强攻玉门关要划算的多。”
  “可是父亲!”王苏还想说什么,可是被王砚制止了。
  “不要多言。传我将令,今日起众将官每日至少留有两位将军职岗关口。不分昼夜加固城关,加派出斥候实时传递消息,派出信使通秉附近方圆百里各大关卡,严加防范!”
  “得令!”
  众人接到将令,不做停留便四下散去。只留王苏不肯离去,因为他觉得似乎还有话需要对父亲说。
  “怎么?你还有事?”王砚并未抬头。
  王苏看向还在地图忙碌的父亲,仔细一想,似乎父亲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错误。战场之上,容不得丁点疏忽。话说起来,应该还是自己想当然了吧。
  “没事,只是看父亲今日太过劳累,望父亲多加保重身体。”
  “嗯,我没事。再说,这不就是分内的事嘛。”王砚抬起头慈爱的看着王苏。
  “那孩儿不打扰父亲了。孩儿告退。”
  “嗯,去吧,去做该做的。晚上回家,我们父子俩再说。”
  说罢,王苏便要转身出门。前脚刚刚踏出房门,只听的王砚的声音响起。
  “战场之上并没有什么唯一的答案,能做的只能是全力以赴,尽力而为罢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