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难忘黄茅尖 / 第一章 有一座山因一个茅草屋而得名

第一章 有一座山因一个茅草屋而得名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湖南省浏阳市西部,有一座风景秀丽的高山,名字叫黄茅尖。根据历史记载,这座山上住的第一个人不是湖南人,而是一个叫魏熹的河南人。这个人曾经做过楚威王时期的谏议大夫。这个山因为魏熹这个开山鼻祖而一度被称为魏公山。但现在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人们习惯叫这个山为黄茅尖。黄茅尖这个名字也是因为魏熹当年在山上用冬天的黄色茅草作为屋顶的建筑材料而得名的。
  魏熹是战国时代楚国叶县人。当时的叶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偏西南的地方。“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里讲到的那个平时喜欢画龙但见到真龙的时候却吓得魂不附体的叶子高就出生在魏熹的家乡。
  魏熹是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从河南老家来到黄茅尖隐居的。那一年,楚国攻下了越国,将过去属于吴国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志得意满的楚威王立即召集群臣开会,研究下一步统一各诸侯国的战略规划,魏熹作为楚国的谏议大夫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会上,魏熹对于楚威王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反对意见。战国的时候,虽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天下,但七个诸侯国都心怀鬼胎,实际并不尊重周天子。魏熹在这次会议上的意见居然是要求楚威王尊重周天子,遵守诸侯国的本份。这个想法太不合时宜了,楚威王当然不可能采纳他的意见。
  魏熹从小就对父母孝敬有加,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父母那里嘘寒问暖,每天晚上侍奉父母睡觉之后才开始看书写字。父母过世以后,他更是严格遵守周朝的礼法,在父母坟前搭建茅草屋住着,守孝了三年才回到家中。楚威王为了弘扬孝道,才将这样一位孝子吸收为谏议大夫。但魏熹这个人从小时候起就性格孤僻,不喜欢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只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这种孤僻的性格并不适宜做官。魏熹的反对意见没有被楚威王采纳之后,他就感觉到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便向楚威王提出辞呈,楚威王也没有挽留他。魏熹返回河南老家以后,与妻子儿女也发生矛盾,这更让他产生了隐居山林的想法。
  魏熹从河南出发,一路云游,后来在今天湖南省浏阳市的西部发现了他理想中的隐居场所。这里海拔只有六百多米,溪流淙淙,花开艳丽,森林茂密,野果繁多,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让魏熹特别的喜爱。他便在此停留下来,并且从此再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六年。
  魏熹登上黄茅尖的顶峰的时候,正值冬天。为了躲避寒风雨雪、躲避禽兽灾害,魏熹在这高山的山顶之上,挖出一个圆形的穴坑。他从山上砍下许多树枝,将它们捆绑在一起,沿着土坑壁围成一个墙,在墙壁上抹上草泥,再用树枝编织一张可以自由进出的大门,房屋就成型了。冬天的山上到处都是黄色的茅草,他又割下许多茅草,将他们盖在屋顶上,一个有着黄茅尖顶的漂亮的茅草屋就建造出来了。
  魏熹仙逝之后,后来人也不会进入这个茅草屋居住了,这个房子经历了数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便慢慢地消失了。魏熹当年挖出的那个穴坑慢慢地被雨水冲下的泥土填埋了。当年建房的那些树枝也腐烂了或者被狂风吹走了。那个房屋上的茅草掉到地上以后并没有彻底消亡。这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茅草,到了春天就重新长出根须来,由黄变绿,到了冬天又重新变成黄色茅草。虽然我们看到的这些黄色茅草已经不再是魏熹当年建房的建筑材料了,但人们从这些黄色茅草的身上仍然能够想起这个高山之上的先人,依然能够回味那个黄茅做屋顶的远古时代。
  小时候,我听奶奶说黄茅尖上的茶叶能够泡出一只白鹤出来,太神奇了,可我从小就没有看见过这种茶泡出过白鹤,就吵着要我奶奶给我讲白鹤茶的故事。奶奶说,某年某月某一天,负责为乾隆皇帝运送茶叶的钦差到了我们黄茅尖。他们取了魏公的茶叶和黄茅尖上一口老井的水以后,不小心将老井里的水倒出来了。由于黄茅尖的山太高了,路太难走了,钦差们上来一次也不容易,再加上他们也不知道这口老井的水这么重要,所以他们就没有再回来取水了,他们随便在水被倒掉的地方就近取了一些井水补上就回去交差了。乾隆皇帝以前用黄茅尖的茶叶、用黄茅尖的井水都能够泡出一只白鹤来,可这一次泡出新茶的时候却发现杯中不见了白鹤,便随口说了一句“白鹤不见了”。奶奶说,从此以后,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我们黄茅尖的人,再用黄茅老井的水泡茶的时候就泡不出白鹤来了。我不信,问这是为什么。奶奶就说,皇帝是金口玉牙的,皇帝说没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我只好唉声叹气,就怪那两个钦差没做好事。我奶奶借机教育我说,“你不要像那两个钦差那样懒惰,如果他们勤快一点,再返回老井里取一点水去,我们就可以看到杯中白鹤了”。这个传说让我从此记住了黄茅尖上的老井和魏熹种下的白鹤茶。
  为了解决饮水的问题,魏熹在离茅草屋不远处挖了一口泉水井,这个水井至今仍然保留完整,山泉常年从地下汩汩地冒出来,寒来暑往从未断流过,来这里旅游的人都要到这个井里去捧一口清凉甘甜的山泉喝一喝。当地人称这个井为“老井”,为了不忘记这位挖井人,村民们每年都会带着孩子们到这口老井边来,点上香烛,放上酒肉,口里念念有词,求魏公保佑黄茅尖的后人平平安安,生生不息。在水井不远处有一个魏公茶园,这里有一株巨大的茶树,五个成年人手拉着手才能将它围住。传说这株茶树是魏公当年栽种的,距今有二千多年历史了。黄茅尖云雾天气特别多,早上露水重,最适宜茶树的生长,茶叶特别鲜嫩,用老井的水泡上这个茶树产下的茶叶,味道堪比龙井茶。乾隆皇帝曾经点名要喝这个茶树产的茶叶。一日,他看到茶叶在杯中漂浮,形状像极了白鹤,便大呼大臣们观看,大臣们虽然没有看出白鹤的形状,仍个个装得看见了白鹤一样,个个在喊“白鹤茶”“白鹤茶”。从此,这个茶树上产下的茶叶就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白鹤茶”。这个传说比起我奶奶和我讲的那个神话要现实很多,但我更喜欢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故事。如今这株茶树上采下新鲜的茶叶就有人收购,不需要任何加工就可以卖到五十元一市斤。我问我妈妈这个茶为什么值这个价钱,我妈妈说这个茶泡出来确实很好喝。
  魏熹也是黄茅尖上第一个人工种植苎麻的人。当年,他为了解决自己穿衣的问题,在离山顶不远处的一处山坡上种植了一大片苎麻,为了纪念他,后人将他人工种植苎麻的地方称为“麻坡里”。如今这个麻坡里几经开垦改造已经没有一株人工苎麻了,但麻坡里仍然生长着很多野生苎麻。浏阳有三个传统产业,分别是鞭炮、夏布和菊花石。夏布就是用苎麻织出来的布。浏阳夏布从明朝开始闻名于世,传统的生产工艺分为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漂白粉等外加剂,纯粹用浏阳河水漂洗。那么浏阳夏布的起源是不是从二千多年前的魏熹纺织夏布开始的呢,这还需要考证,但至少这是比较早的夏布了。
  黄茅尖的人在解放以后还在种植苎麻,八十年代以后还有两个用苎麻织布的师傅活着,一个叫春华老相,一个叫球老倌唧。苎麻的麻叶圆卵形,边缘锯齿形状,叶上部有点粗糙,有丰富的纤维。我小时候经常到这麻坡里来采野生的麻叶做猪草。因为麻叶纤维含量太高,猪不可多吃,所以父母交代我只能采少量的苎麻做猪草。后来,我家门前也有一块地种植苎麻,长得一个人高的时候就开始请苎麻师傅来收割。我家的麻布是请球老倌唧来织的。球老倌唧在我家织布的时候,我就整天的陪着他,好奇地看着他怎样来织布。我看见他拿一个特制的小刀具进入麻园,非常麻利地就将苎麻的皮从苎麻杆上剥离出来。剥离了皮以后,我看见他老人家就把皮拿到小溪里去漂洗,洗干净之后表皮就没有了,麻就是白色的了,再晾到竹竿上面,晾干了以后再纺纱。我还记得我那个时候还喜欢从挂在竹竿上的长长的白白的麻线下穿过,一不小心就把麻线弄到地上来了,甚至被麻线使了个绊子,然后爬起来就跑。因为这个动作弄得雪白的麻线粘满了灰尘,又要耽误球老爷爷的事情,迎来球老爷爷一顿臭骂。我们从小没有穿过麻布做的衣服,我记得那些麻布主要用于制作沥豆浆用的布和夏天防蚊子叮咬所作的蚊帐。
  在黄茅尖的山顶之下,曾经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寺庙,叫“黄茅古寺”,里面放着十八尊罗汉、陶泗王爷和魏熹的画像。魏熹是以“黄茅仙师”的名义进入这个寺庙的。我父母小时候看见这个庙里有很多读经念佛的和尚。根据碑文的记载,魏熹留着白发和长胡须,因为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已是老年,这个形象是真实可信的。碑文上说,魏熹身高九尺,也应该是真实的。修建黄茅古寺的人也许将这个尺寸理解为今天的尺寸,他们根据这个描述给魏熹塑造了一个高大威猛的形象。其实,在魏熹生活的战国年代,我国还没有统一度量衡,楚国的一尺只相当于我们今天所指的一尺的一半。所谓身高九尺,实际上就是身高四尺半,折算成米则只有一米五。不过在当时,这个身高的男性也不算矮。在当年破四旧的文化浩劫中,这座寺庙被彻底毁灭了,黄茅仙师的塑像也被毁掉了。我童年时期经常到黄茅尖上砍柴,经过这里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寺庙,看到的是长满茅草的一块荒凉之地。在这个地里,有人用砖块砌了一个面积不到两三个平方的庙宇,里面只摆放了一位陶泗王爷的佛像,周围到处都有燃放鞭炮留下的痕迹,许多蜡烛、香火还没有燃烧干净。二零零一年,黄茅古寺由民间人士捐资重修。由于资金缺乏,恢复的规模不及当年的四分之一,也没有和尚诵读经书。门前除了石碑还有前坪的一个香炉。居住在浏阳以西、醴陵以西的人们,每年都会来这里祭拜先祖。庙宇旁边立了一个石碑,简单地记载了魏熹的生平。这个石碑不是山顶上挖出来的那一块,山顶上的那一块记录得很详细,但已经慢慢地风化了,上面有很多字迹都难以辨认了。
  前些天,我来到黄茅尖的主峰,惊讶地发现,这里的交通已经非常便利了。黄茅尖背靠的醴陵市已经修了一条双车道的公路,可以直通黄茅古寺的后面,我还看见一辆汽车将黄茅尖上挖出来的映山红苗木正在运回醴陵市。黄茅尖是浏阳市西面、醴陵市西面的最高山峰,过去由于山高林密,修公路的成本很高,浏阳、醴陵的公路网难以在这里联通,造成黄茅尖这个地方成为一个交通的死角,公路修到这里就是一个尽头,浏阳市因此也就不愿意在这个地方进行大的投资,这直接影响了黄茅尖的旅游开发。如今的情况大为改观,黄茅尖在浏阳这边的公路也已经修通了只是没有硬化,浏阳、醴陵的公路网基本上算是联通了,这让今后来黄茅古寺参观的人可以来自四面八方。
  如果你也想到黄茅尖来体验一下当年这个战国的谏议大夫过的是怎样的生活,现在交通这么便利了,正是好时机。我小时候就体验过这样的生活:上午鸡叫就起床,挎一个小背篓上山,到竹林里扯点小笋子、香叶子、蕨菜、酸筒杆之类的。酸筒杆在黄茅老井边上就有,折一根下来就可以生着吃,又甜又脆。小笋子鲜嫩鲜嫩的,即使不放肉,放点小菜炒着吃或者蒸着吃,味道都十分鲜美。蕨菜也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素炒就可以吃。香叶子是调味品,我在新化工作的时候,吃他们那里的特色菜“三合汤”,里面放的就是香叶子。中午,我们就到黄茅古井取点水烧开,到家里带点茶叶出来,满满地泡上一杯白鹤茶,到黄茅尖顶峰吹点山风,比坐在城市的茶馆里品茶还要惬意三分,甚至还可以端着茶杯,到树林里走一走,体验一下不被太阳晒的那种遮遮荫避日的生活。即使不想喝茶,山上到处有长满青青野草的地方,往地上一躺,不用借助望远镜就可以趴在那里看山下几百里外的秀美河山,感受一下蓝天白云,听听林间小鸟欢快的叫声,你就能明白这个魏公为什么走遍天下山川要选择这里居住的真正的原因。下午,可以去山林里采点野果。这里的野果,有樱桃、猕猴桃、野葡萄、山蜜枣、合欢果和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野草莓,你可以体会与家里栽种的果树上结的果子有什么区别。就说野葡萄吧,我家过去也种过葡萄,看着青色的葡萄一串串挂满枝头,好生欢喜,可是没几日就被山上的飞蛾给吃光了,我爷爷又不愿意洒农药治这些飞蛾,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葡萄消失。而这山上的野葡萄就不一样,他们具有天生抗病毒的能力,没有飞蛾扑向他们,有的一棵树上可以采摘十多斤下来。这些没有打农药的野果,营养丰富,有利健康,如果送进城市里去,一定是抢手的佳品。这些山虽然是村民承包的,但这些野果他们是不会禁止我们采摘的。到了晚上,可以体验一下住在山村小屋的滋味,晚上的那一份宁静,与我们生活在喧嚣的城市相比,会有一份久违的甜蜜。在门前弄一张竹床,再支起一个浏阳夏布做的蚊帐,想像一下当年魏公穿着麻布做的衣服,睡在那个黄茅盖顶的山中小屋里的情景,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