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半月之后,秦帝国的第一次朝会,文武百官都早早的宫外等候,秦国的朝会卯时开始到辰时结束。
苍羽本欲是将那百官之首的位置留给韩飞的,韩飞的死亡却是将那个位置空了出来。如今呼吁最高有两个人,一是韩飞的师弟李沽,还有一个是士族出身名为张林风,此二人不论是才学还是治国理政都是一等一等的高手,但张林风比较保守,而李沽魄力非凡,对于治国理政他都有自己一套的理念,此二人站在文官之首。
武官之中地位最高有四人,云寒枫,呼延灼,李文杰,武宇。
今天苍羽也早早的来到大殿上,传令让百官进殿。
宫门就在跟前,但是谁第一个进入,却是有很大的讲究。
因为秦国一统天下,如今武官气势凌人,压过了文官。武官们也都是在等那四个人迈步,可他们三个人又在等云寒枫迈步,但是他却看向文官一方,示意李沽与张林风一同进入。
随后,百官便开始向那苍龙殿走去,但是李沽与张林风都有意的慢了半拍,云寒枫见到后也不说话,如今大秦基业初定,武将的地位自然要比文官略胜一筹。
穿出三个宫门,便来到一个长廊,走过这长廊便到了一宽阔的广场,在往里走就看到了在哪台阶上的大殿。
台阶共有九十九级,象征了天下九州,百官拾阶而上,九十九步之后来到殿外,略微抬头便看到那那头顶上方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苍龙殿”。这是云寒枫第二次上朝,上一次还是平定四国联军的时候,到现在有将近十年了。看着这座充满数百年沧桑与人文历史,繁多的政令都是从这里传入各地。这里也是他父亲常常在此入朝的地方。
共有四扇门,每扇门可以供三人并排走入殿内,进入殿内没有多大的改变,不过却看不到之前那些护卫了,如今站在台阶上的都是从军队中挑选出的精锐中精锐,战力同样不可小藐,而整个王城的护卫军也都是从军队中精心选拔的精锐,此护卫军名为虎贲军。
礼毕后,苍羽看着百官语重心长的说道:“诸位爱卿都是我大秦的肱股之臣,但是你们也知道大秦现在所面临问题于危机,不知现在大秦应当如何?”
百官们交头接耳商讨着,但是没有一个拿的出主意的。
苍羽看着心中虽然烦躁,但依然默不作声,也不去主动寻问,很有耐心的等待着。
李沽和张林风两个人也都没有立即说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在组织语句和利弊。
而那些武将们眯着眼不知在想着什么,在哪武将最前面的四人都各自低着头,同样的也看不出他们在想什么。
一盏茶的功夫后,李沽权衡之后说道:“王上,臣以为应当废除分封制,用郡县制代之。自周武王分封以来,诸侯混战从未断过,这是春秋战国的根源所在。而郡县制能有效的避免此内问题,中央更是能够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苍羽看着李沽没有说话,他在思考。
在李沽说完不久,张林风也站出来说道:“王上,鄙臣以为此举不妥,虽然我大秦在商君的改革下实行了郡县制,但是关东六国从武王分封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分封制,若是贸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的话,六国的叛逆者无法做到第一时间歼灭,所以鄙臣认为还是应当以分封制继续作为大秦的统治基础。”
站在他二人身后的官员也纷纷站出支持他们,两方势力争论不休,各持己见,意见无法统一,对于以后该如何用何种政策来作为大秦统治基石吃吃无法确定,还有就是对于那些亡国遗民又该用什么样的政策对待,凡事对于将来大秦的统治的相关事宜也都无法确定下来。
此后的半个月每一天的早朝都是对此事的讨论,不过最终还是定下了,对于大秦本土依然实行郡县制,而关东六国及吴,越,夜郎,唐,南越,等十一国也实行郡县制,但是分别派出王子驻守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控力度,而对于受封的王子又实行消番政策,要求受封者每一个子嗣都有封地的继承权,级别依次降低,最终直至成为平民,除非对朝廷有贡献者才会破例给予提升爵位或世袭。而这份贡献又有轻重之分。而受封者不得干预国政和私自返回王城。受封者爵位共有八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县,乡,而冠军侯极为特殊,除非对国家做出极为重大的贡献才会给予受封,但也只能是武将。文官有一国三殿,分别是大柱国,苍龙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苍羽认为自己功过五帝三皇,首次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并规定“朕”字只能由皇帝一人使用。中央政权以三公九卿为制,分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栗内史,少府。
丞相为外朝官员之首,金印紫受,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有长史,秩千石,为相府诸吏之长,职无不揽。丞相有事,则召长史付诸施行。司直,秩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职在监察官吏,位在司隶校尉上。掾,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有三百多人。考绩优异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荐出任廷臣。诸曹,为丞相府分曹办事之所。各置掾属,而以长史统诸曹事。西曹负责丞相府诸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长吏的任免;奏曹负责处理奏章;议曹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侍曹负责接待丞相的宾客;集曹负责在丞相召集廷议或召开大臣会议的时候记录;大车属负责丞相所用的车马;其他辞讼、决狱、钱谷、盗贼、等事务,也各有曹、属分领。另有征事、史、少史、主计等。
太尉,金印紫绶,是全国最高军政长官,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
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同时,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御史大夫有两丞,御史丞与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属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监京内朝臣和南北军、诸校尉营。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举劾。”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始皇二年,改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为御史台主官。侍御史,侍御史受公卿奏事,纠察百官,奉诏出监地方或专治大狱,监三辅者为监御史、监出征军队者为监军御史、武帝时特派绣衣直指治狱、掌图书的治书侍御史、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御史等等,随事而设,废置不定。
奉常,掌宗庙礼仪,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署,各置令丞一人;均官、都水两署,各置长丞一人;诸庙寝园食官署,署置令、长、丞各一人。太乐令、丞,掌伎乐;太祝令丞,掌读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馔具;太史令丞,掌天时星历;太卜令丞,掌卜筮;太医令丞,掌巫医
奉常机构庞杂,其属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书令史、待诏、大典星、治历、望气、望气佐、高庙仆射、庙郎、寝郎、园郎、礼官大夫、曲台署长、写书官等多至二千人。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等。
①大夫
大夫,无定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数十人。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集议,法令政策也多由此定。
②郎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士人出任者为议郎,秩比六百石。其余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执戟宿卫。有中郎、侍郎、郎中等
中郎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三中朗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分属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统领,三郎中将秩皆比千石。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统虎贲、羽林诸郎,为皇帝私人卫队。
其余比较低级的郎称外郎,也称散郎。
郎经历久者,多出任郡长吏,或出为将军,是汉朝官吏升迁的重要途径。
③谒者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主之,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另外,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
④期门(虎贲郎)
期门,掌执兵送从,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⑤羽林
羽林,也掌送从,位在期门下。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军中战死者子弟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3.卫尉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4.太仆
太仆,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余万匹。另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属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
5.廷尉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是审判全国疑难案件的最高机构,除个别特难案件上报皇帝裁决外,有终审裁判权。廷尉属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谳掾、从史、廷尉文学、卒史、书佐等。
6.典客,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典属国,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并其职入大鸿胪。属官有九泽令,主客,大行治礼,大行卒史等。
7.宗正
宗正,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掌诸公主家令、门尉等。
8.称治粟内史,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秩中二千石。两丞秩千石。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诸郡国诸仓农监、都水等均隶属之。
9.少府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皇家财政,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属官有符节、太医、太官、阳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
天下共分三十六郡,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天下凡事皆以秦国制度效仿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