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致我们长眠在边陲大山深处的青春 / 第十一章 营区篝火

第十一章 营区篝火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初冬的夜晚,已有淡淡的寒意,新兵们于是三五成群,生起一堆堆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摆龙门阵。原本荒凉的野地里,经这些篝火的点缀,变得温暖、浪漫,这,反倒成了城里面企望不到的特殊风景。
  新兵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前来当兵,当然概括起来,也不外乎几条,这便是:农村青年出来当兵,要么是想长见识、增阅历,但更多的是想入党提干或者改志愿兵,从此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过上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城里青年出来当兵,主要是想搏一份工作,因为按当时80年代的安置政策,城镇兵服役期满后,可以回到户口所在地,被安排一份正式工作,成为国家固定工,也就是当时常说的“铁饭碗”。
  这批新兵里,还有另外一种从没有听说过的特殊情况、有一群特殊人群让伍斌等人羡慕不已,这究竟是怎么一种情况呢?原来,有好些个从广州市来的新兵,他们并非为一份工作而来,当兵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固定工作,他们是带着工资来当兵的!他们之所以当兵,是为了“镀金”,为日后的发展、人生履历添“筹码”。比如,与伍斌同在6班的吴闻、谭全、曾卫等人就属于这类人。这群特殊群体自然令其他新兵,甚至是前来带兵的老兵们都另眼相看!
  在当时80年代,物价普遍较低,粮店供应的大米,每斤只卖一毛四,而这些特殊兵们,旱涝保收,每月享有150左右的工资,而且,每月的津贴费还照领!这样丰厚的待遇,让这些特殊兵们颇有些优越感,他们出手阔绰,说起话来牛皮哄哄,在这一堆堆温暖、热情的篝火前后,到处都是他们高谈阔论的身影,他们成为了这一个个“篝火龙门阵”的“阵长”、“说书人”!一般的农村兵,在他们身旁,颇有些自惭形秽,自我感觉有些孤陋寡闻、见识不足,都默不作声,甘当“听众”,好歹能从他们的谈论“大餐”里捡些“残羹剩饭”,权当“充饥”。
  对这些特殊兵们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伍斌颇有些反感,他觉着自己的文化素质应该比他们稍高一筹,身为文人的伍斌,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心态,他自然不把特殊兵们的物资优势放在眼里,只以自己的学识,与他们的见识、阅历相抗衡,彼此间也能打个平手。特殊兵们由此不敢小瞧伍斌,都觉得他也算得上是新兵群中的一个另类。
  当然,特殊兵中也不乏能人,比如跟伍斌同在6班的这个吴闻,模样斯文,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这手毛笔字的水平,令伍斌甘拜下风。吴闻的文字功底也比伍斌差不了多少,他的为人也还谦恭有礼,因而伍斌跟吴闻挺合得来,彼此之间经常谈论诗词歌赋等国学方面的知识,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对于特殊兵们的高谈阔论抱反感的伍斌,却对他们的某个行为大为欣赏,那就是: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特殊兵们有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一同绘声绘色、深情款款地唱起当时盛行的港澳流行金曲,这些久违的歌曲,第一时间钻进伍斌的耳膜,让他全身为之一震,悠然回忆起了在家的温馨岁月!往事历历,点点滴滴,恍如隔世!!
  那熟悉的乡音、那抑扬顿挫的歌声,不失时机地夹杂进旺盛的篝火里,一同燃烧、锻造得蔚为壮观,再悠然悦耳地飘向广袤的夜空,给这块称得上是“文化沙漠”训练基地平添了几分艺术魅力,使漫漫冬夜从而多了几分热情和温暖。
  这一幕引得如同“鸭子听打雷”般根本听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的外省兵们也过来围观,意思虽没弄懂,但他们觉得有几分“港味”、有不少时髦元素在里面,于是跟着掺和、起哄、鼓掌、助威,那歌声、起哄声、掌声,传出很远很远......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