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穿越明末之我是崇祯胞弟朱由思 / 第三章 初入朝堂

第三章 初入朝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二天一早,朱由思正美滋滋地品尝着眼前的水饺——他的早膳,殿外传来一阵尖锐的呼唤。
  “殿下、殿下”朱由思打开大门就看见王典身后更着一个小太监,小太监见到朱由思后连忙附声请安:“奴才见过英王殿下,陛下拍奴才前来请殿下去御花园养心亭品茶。”朱由思一听,倒有兴致,于是叫上王典,随着那小太监去了。
  一行人到了御花园中,只见崇祯在亭子中坐与一旁一个极为美丽的女人谈笑着。这女人仪表端庄,一颦一笑极尽妍态,衣服没有那般华丽,但也是非常雍容尊贵的。她就是周皇后,小户人家出身,苏州女子,贤惠温柔。朱由思见过他这个皇嫂,已经为崇祯生下了一个小皇子,今年三岁了。皇嫂性格温婉,她知道朱由思的来历,但却从来没有恐惧,这让朱由思感到非常亲切。
  崇祯见到朱由思来了,连忙热情招呼道:“王弟快来,来皇兄这边坐。”周皇后也向朱由思招手。
  “来了,来了”朱由思快步走进亭中坐了下来,这边的皇嫂也为朱由思沏好了茶。“皇嫂使不得,这茶让宫女沏就好。”朱由思见了皇嫂端过来的茶,说到。崇祯听了,笑着说:“王弟可别小瞧了你的嫂子,她是苏州人士,沏的茶可是非比寻常的好喝。”
  “陛下这是在笑话臣妾么,妾身的手艺平常不过了”周皇后脸上泛起一阵红晕。二人这样打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蜜的气息,朱由思感到了阵阵酸臭,故意问了一句,打断他们俩的打趣。
  “皇兄平日公事繁忙,怎么今日有雅兴,来叫臣弟品茶。”朱由思问到。“王弟来宫中,已经有些日子,你皇嫂觉得让你住在东宫太委屈,所以过些时日,等信王府修缮好了,你就能搬过去,有自己王爷府,不用待在这宫里受各种规矩束缚。你还可以参观这京城,怎么样啊?”崇祯慢慢笑着说,喝了几口茶。
  朱由思听了,可是高兴坏了,他也想看看明代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至于信王府,他知道崇祯内库也没啥钱造新的了。“那好,臣弟在此谢过皇兄与皇嫂。”朱由思起身施了一个礼,僵硬的样子惹的崇祯与皇后笑了起来。
  周皇后微笑着,对朱由思说到:“由思弟弟毕竟不是从小在王府宫中长大,有些礼节还需学习。所以皇嫂挑了几个乖巧能干的宫女去你那教你一些礼仪,同时也照顾你的生活起居。”朱由思听了虽然不习惯别人伺候,但皇后好意也得接受。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三人在御花园用完午膳。那边,午朝即将开始,崇祯也只好回去上朝,皇后也回到了坤宁宫。至于朱由思也先回宫再说。
  朝堂上,崇祯端坐在龙椅上,他的下方战满了一班大臣,今天的金銮殿似乎沉闷得很。这时一个人从队列站了出来,此人便是内阁首辅周延儒。
  “陛下,辽东急报,祖大寿总兵派兵筑大凌城被满人所围,正在求援。”周延儒小心地说道,声音低沉颤抖。崇祯听了十分不悦,质问道:“兵部三个月前就给朕送来折子说是祖大寿被围了,现在还没解决么?”周延儒感受到了皇帝语气背后的怒意,不敢接话。他身后的一个大臣站了出来,顿了顿嗓子。
  “陛下,辽东督师的孙大人已经派了多股援军无法解围,东江的毛总兵那也上岸扰袭。但敌酋仍不为所动,大凌河城内存粮已不足一个月可用!”周延儒身后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回答着崇祯的质询。等等,已经是崇祯五年,毛文龙怎么还活着?原因很简单,崇祯已经不是原来的崇祯。已经是崇祯的张家民压根就没把袁崇焕叫回来。
  崇祯一听这么个情况,只能再次问计与群臣:“如今如此情况,诸位可有退敌之策?”一声下去,台下鸦雀无声,众臣要不是低头不语,要不就是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的。大家都明白,满人的军队战斗力太强,派出去援兵根本不敢跟满人野战,知道必死无疑。
  就这样沉默了半刻钟,台下仍是无人应答,这下可惹恼了皇帝。崇祯猛拍龙椅,台下这帮庸臣惹恼了他,他歇斯底里的吼道:“你们这帮废物,国家养你们有何用,朕要你们是用来欺压百姓的么?”这一声怒吼吓坏了群臣,众臣纷纷下跪,异口同声“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突然,殿外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声音。“皇兄,臣弟有法解大凌河之围!”众臣齐刷刷往身后看,是一个穿着亲王服饰的少年。他的旁边,王承恩气喘吁吁,嘴里还念念有词,只是一只手扶着墙。
  满朝文武无不惊诧。这个陌生的少年是谁,竟然这么大胆擅闯朝堂。但也有一些老狐狸看一眼,便笃定眼前的少年一定是之前闹的沸沸扬扬,国师所说得陛下流落民间的胞弟——英王朱由思。虽说了解皇家的老臣都知道,当今圣上除了先帝朱由校,其他兄弟都死光了,但也不敢当庭发难,这毕竟是皇家家事,谁也不敢乱说。
  老狐狸礼部尚书温体仁久经官场,抢着机会说道:“英王殿下有法那是极好,只是这是军国大事,殿下年纪尚轻,可不要乱出主意。”众臣一听,连忙附和着温体仁。其实温体仁也拿不准眼前的年轻人是谁,但他想冒个险,刷点存在感。首辅周延儒凭他的聪明也猜的出来那个年轻人是英王朱由思,但他看了崇祯貌似找到救命稻草的眼神,知道风向在朱由思那一方,便对温体仁说道:“温大人,莫小瞧英王,臣素闻英王少年英才与陛下一般无二,定是有奇计。”周延儒捋了捋胡须,故作微笑。
  崇祯不管温周二人斗嘴,虽然周延儒马屁拍的好,但他还是想听实质的内容,崇祯走下龙椅向朱由思招手,急切地说道:“王弟不必在门口,快到殿中央跟诸位爱卿说说你的办法。”
  辽东大凌河,辽东总兵祖大寿的官衙内,一堆部将正围着沙盘汗如雨下。他们已经被围了几个月了,朝廷的援兵已经被打跑了好几波,所有能用的突围的方式都用了,但都失败了。城内米粮已经剩最后一个月的用度,可祖大寿就是出不去啊。祖大寿可不会投降,堂堂一个大明总兵怎么能跟鞑子投降呢?开会下来,祖大寿想了想,城里有一万多军队、两万多民工呢。另外提一句,因为崇祯的关系,袁崇焕没成为督师,毛文龙也没死。因为仍然是孙承宗,所以大凌河提前开始修筑,粮食多了几个月还是能撑一会的嘛!对,就一会儿!
  再看朝堂上,朱由思说出了诈降,再让祖大寿跟援军里应外合,伺机突围。这种解救祖大寿的方法,众臣听了直接炸了,什么“士可杀不可辱,投降有辱大明国威”喊了出来。朱由思心里知道,他不说,祖大寿早晚都会投降,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心安理得投降,还能让他对朝廷感恩戴德,反正他一定可以把部队完整带回来。
  朱由思看着一个个年纪能作他爷爷的大臣的斥责,他没有丝毫畏惧,坚定地看着崇祯,继续说:“诸位大臣,大丈夫能屈能伸,西北流寇不就经常诈降,使我们大伤元气,损失惨重?”这一发问,问倒了群臣。崇祯虽说心里拿不准,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知道他这个弟弟熟悉历史,知道进程,他相信朱由思的话。
  崇祯听了朱由思的话,假装沉思的样子,缓缓走回龙椅上,坐了下去。他坚定看着群臣:“英王既然如此肯定,朕便让内阁以此为法,报给辽东的孙阁老,并传命祖大寿。”
  众臣一见陛下都发话了,也不好再说什么。这一件事情过去,堂下又有一个人有本要奏,朱由思见状,乖乖站到一边。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出列,铿锵有力地说道:“臣保举一人前往辽东,此人能力非凡,熟识辽东军务,而且对满人有重大胜绩,可助孙阁老一臂之力。”崇祯一听大喜,忙问:“钱学士所谓何人,快说。”
  钱龙锡回答道:“此人便是前宁远道,创造宁远大捷的袁崇焕!”朱由思一听惊了,袁崇焕不应该早死了么,但想到崇祯已经不是原来的崇祯,他释然了。
  “袁崇焕”崇祯心里默念这个名字。张家民其实不喜欢袁崇焕,原因很简单——吹牛,早在天启七年的平台召对。张家民(崇祯)问他几年平辽,他大言不惭说五年平辽。崇祯前世一个工科男,最讲务实。他训斥了袁崇焕一番就把他赶回老家反思,后来崇祯把他忘了,一反思就是在家反思五年。袁老兄也没闲着,这四年走遍河山尤其是辽东,一路上的磨练让他成长了,他还是以前的袁崇焕么。这里暂且不表了。。
  崇祯点了点头,说行,由内阁看着给他职务。不过现在崇祯就要袁崇焕进宫来御书房见他。朱由思也想看看这个后世闻名的袁崇焕的风采。接下来就是一些西北流民的奏折和其他杂事,情况还不算坏。崇祯懒得听其他人打口水仗,宣布散朝。
  众臣散去,朱由思独自随着崇祯去御书房见袁崇焕。“袁督师,我们要见面啦。”朱由思暗自兴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