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道运天下 / 第二百二十七章 分道

第二百二十七章 分道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相对于姜桓的激动,章成则是平平静静:“鸣泽你追随先生时日太短,天武二年的时候,在下已经在先生身边侍奉多年了。相对于之前所学,天武二年之后,先生所见所识,所传授的一切,全都变了。”
  
  章成跟随章逸夫的确很早,才十来岁就跟着章逸夫门下进学,天武二年他才十六岁,但已经跟在章惇身边好些年了。
  
  姜桓自然不能跟章成比资历。但章成身为章逸夫远亲,更是弟子,难道不知道,他写的这句话一旦公诸于世,西蜀气学在道学面前就别想再抬起头来了。
  
  “本以为与叔为,当能彰显先生一世风标,没想到竟然会有‘尽弃其学而学焉’。若是说得是旧年先生为文正公所劝,回乡攻读之事,用上此一句,倒也不为过……”姜桓深呼吸了一下,压住心头火,“可与叔你看看先生的三卷《易说》、十篇《正蒙》、十二卷的《经学理窟》,可有几处与道学相同?”
  
  “皆以六经为本。有所同,有所异。”章成回得很强硬。
  
  “好个有所同,有所异。”姜桓瞪视了许久,听到这句话,当真是忍不住火气了:“与叔,你写的好投名状啊!”
  
  章成的脸也沉下了来,姜桓的话实在太不客气,甚至诛心:“鸣泽你还是先扪心自问再说这句话。我父门前执弟子礼的,不知是谁人?”
  
  “没错,姜桓的确曾就学于子厚先生门下,自是要持弟子礼。”姜桓声音顿了一下,声音更为冰寒,“但姜桓所学根本,依然出自蜀门,归于关学一系。格物之说虽有借鉴于道学,但根基则是从先生虚空即气的源头而来。何曾敢说‘尽弃其学而学焉’,几至肆无忌惮!”
  
  姜桓与章成的关系并不算好,但总归是份属同窗,而且他章逸夫侄儿,章惇亲子,是自家人一般。由于章家兄弟跟随章逸夫最久,行状由章成撰写,姜桓事后得知也是点头赞同,并没有提出异议。
  
  可谁又能想到,章成竟然直接在行状中给关学捅了一刀子,‘尽弃其学而学焉’,这是什么话,章逸夫是他族兄的弟子吗?
  
  “姜鸣泽你礼敬先生,难道我章成会不如你?!”章成火气也上来了,“先生的行状,皆出自我之亲眼所见,只是这些年来所看到的都写下来而已,岂会有一字妄言?!”
  
  “那就请苏韶光,付文远、还有进伯、和叔几位来看一看与叔你的大作好了,看看他们会怎么说?”姜桓低头又看了被他丢到桌面上的行状初稿,冷冷一哼,“这篇文章,我姜桓是不会认的!”
  
  说罢,姜桓便拂袖而出。
  
  作为章逸夫如今地位最高,声望最隆的弟子,只要他不认同,这份行状就是废纸。
  
  章成脸色泛白,却紧抿着嘴,也不送一下姜桓,直直的站在房中,一动也不动。
  
  在门外守候的伴当听到里面吵起来后,就退得老远,不敢竖着耳朵乱听。终于看见姜桓出来,便连忙跟上。也不敢多说多问,老老实实的跟在面沉如水的姜桓身后。
  
  姜桓心中一团火在烧,当章逸夫病逝,对于气学会有一个挫折和低落期,姜桓已经有心理准备了。但因为自己的关系,姜桓有信心在几年或是十年后,将气学重新推上。但没想着这个低落期,竟然会导致气学核心弟子的背离。
  
  行状乃是盖棺定论,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即便章逸夫当真曾经‘尽弃其学而学焉’,也不该明明白白的写出来,总得曲笔,或者是干脆不提。何况章逸夫创立的气学,在根本大义上就与章惇的道学截然不同,如何是从章惇那里学来的。
  
  而且姜桓即便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也要保住气学的根基。
  
  姜桓从来没想过,来自于后世的科学理论与儒学能毫无隔阂的融合起来。但如今正流行的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却是给了他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经过这么多年,章逸夫也免不了受到姜桓带来的科学理论的影响,将有所抵触的观点加以改变或是干脆摒弃,将之融入在自己的学术理论中。
  
  而章惇的道学虽说也为了与姜桓经过实证的一些理论相配合,将他们的观点也有所改变,但改变幅度很小,实际上依然完全无法与科学配合得上。
  
  虽说气学、道学都是用儒家经典为原材料编出来的筐子,但由于释义不同,劈出来的篾条也截然不同,用来承载学术的箩筐自然也不会相同。除非章惇能将他们以易学为基础的道学理论加以大幅度的修改,否则来自于后世的科学理论,绝不可能塞进他们的筐子中。相对而言,气学就简单多了。
  
  不过章成会转投程门,姜桓也对其中的原因知道个大概,不仅仅在于他天生是章惇亲子,继承道学毫无障碍,更是关学几乎无法修复的缺陷造成的。
  
  关学的世界观,没法脱离思孟学派的观点,其中一部分在挂在书院中的西铭上,说的已经很明白了。
  
  ‘乾称父,坤称母’;‘大君者,吾父母宗子’。从西铭的开头,就将天子和天地对应起来,用自然大道来证明人世间父子君臣这三纲五常的合理性,隐隐有让天子神格化的成分在。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