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前世今生之唐运 / 通告:拔火罐的起源和历史

通告:拔火罐的起源和历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对于拔火罐的起源和历史,本喵亲自去查了一下,然后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的,本喵上个章节所写的后世的拔火罐,纯属剧情需要,希望大家能正确对待历史,不要被本喵带偏了,不然,本喵可是万死也难辞其咎啊。好了,话不多说,咱们开始了。
  “拔火罐”是民间对于拔罐疗法的俗称,它又称“拔罐子”、“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的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而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泄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然后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代劳动人们的生活实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到了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
  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加工过的竹罐来代替兽角,《外台秘要·卷四十》记载:“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同时在吸拔方法方面也作了改进,这些都为后世拔罐疗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宋金元时期,竹罐应用更加广泛,操作上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元代医家萨谦斋在《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许),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这样可以发挥吸拔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明代发展了药筒法,即将竹罐直接放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后直接吸拔。
  到了清代,拔罐疗法在工具和方法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采用了“火罐”疗法,沿用至今。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就提到过:“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同时,清代也拓展了拔罐的适应症范围。。
  以上关于拔火罐的起源和历史,本喵已经科普给大家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喜欢本喵的可以给本喵安利推荐票哦,谢谢大家这么长时间以来对本喵的支持。
  嗯,还有就是,大家希望本喵可以在书中为大家加入一些什么彩蛋,可以评论区留言哦,本喵会选择合适的适时加入其中,谢谢大家,本喵说完了。本喵会尽快更新的,希望大家喜欢,喵~~~,给你们买个萌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