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内部的描述。但是,谁也没有进去过,也没有办法进去,不能确定秦陵内部是否真如司马迁《史记》中描述的那样,用水银来作为百川江河大海及日月星辰。不过,秦始皇陵有着许多神秘之处,两千多年来无人能解,真有其事。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除了关心天下事外,还会对身后事格外的倾心。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年幼的赵政即位为秦王,是为后来的秦始皇嬴政。他的传奇人生从此徐徐展开。
即位次年,秦相李斯就开始为他设计修建陵墓,并由大将军章邯监工。秦始皇陵的修建直到公元前208年才完工,共历时39年。如此规模宏大的帝陵,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不愧为千古一帝,不仅功高三皇五帝,陵墓还是中国古代帝陵之最。也正是因为秦始皇陵里躺着这样一位特殊的大人物,它才会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不管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斩白蛇而起义的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代枭雄曹操,都没有办法打开它,后代各朝君主只能假惺惺地派兵把它保护起来。
尽管秦始皇陵如此之神秘,它也会有疏忽的时候,难免会给后人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而这些后人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皇帝,也不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更不是无孔不入的盗墓贼,而只是一个个朴实勤劳的农民。其中一人名叫杨志发,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人士。
时间来到两千一百多年后的1974年3月29日,为了对抗百年难遇的大旱灾,西扬村村民杨志发带领十几位村民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的一片坟地里打井。在干燥的春风里,包括杨志发在内的十几位村民挥汗如雨地挥动着铁楸与锄头。泥土在不断地翻飞,井口不断往深处下陷。
时间很快接近中午,抗旱井已经有三米多深了,但还是没有看到水的痕迹。筋疲力尽的村民们暂停下来,在一棵因干旱而颓废得不成样子的柿子树下狼吞虎咽地吃着婆娘送来的中午饭。
年轻力壮的杨志发很快就吃完了中午饭,体力恢复了七八成。他不顾媳妇的极力反对,抓起锄头就跳下抗旱井底,喊了声响亮的口号,把全部的力气聚集到双手上,然后用力把锄头砸向有些疏松的井底。
锄头似乎碰到了坚硬的石头,并没有杨志发意料中的那样深入泥土之中,反而反弹了出来,震得他虎口生疼,一阵电击般的麻木感迅速传遍全身。
难道是遇到岩石了?
疑惑之下,杨志发弯下腰来,用锄头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疏松的土层刮掉。这时,他看到的不是坚硬的岩石层,而是一些碎瓦片,但跟家里屋顶的瓦片不同。他丢掉锄头,捡起那些碎瓦片一看,上面竟然有人头部轮廓。他顿时激动起来,蹲下来用手挖土,更多的有人的身体轮廓的碎瓦片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十有八九是挖到古墓了。
关中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有古墓并不奇怪,杨志发在以前耕地时也挖出过不少的陪葬品,但这有人体轮廓的瓦片他还是第一次挖到。激动之余,他赶紧爬出抗旱井,对还在柿子树下休息的村民们宣布了自己的发现。
经过一番商量,村民们一致决定将此事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毕竟现在是新中国,私自占有古墓里的陪葬品是犯法的,被发现还要抓去游街呢。
随后,陕西省文物局派出专家前来进行初步的清理考察,初步判断这些陶俑碎片极大可能跟1.5公里外的秦始皇陵有关。他们把此事上报给了国家文物局。面对如此重大的发现,国家文物局立即派出了考察队进入现场进行考察,并于7月15日派出考古队进驻现场,进行挖掘工作。
第一位进入现场的文物考古专家是赵康民,他一方面收集失散的文物,一方面做初步的清理。
在国家文物局派遣来的考古队中有一名年轻的考古专家,名叫苏长生,35岁左右年纪,拥有着高大强壮的身躯,因为常年在野外进行考古工作,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黑边眼镜后面的双眼似乎随时能穿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苏长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历史专业,与赵康民是同班同学,也是挚友,只不过大学毕业后,赵康民留在了陕西临潼县,苏长生则去了国家文物局工作。
7月15日这天中午,苏长生随国家文物局考古队来到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现场。现场已经挖开了一个几平米的大坑,大坑边上几米开外是考古队的临时驻地,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正坐在帐篷里吃着午饭。见到国家文物局派来的考古队,他们立刻放下手中的碗筷,纷纷站起来表示欢迎。
苏长生跟陕西省文物局的同事客套了几句后,眼睛在帐篷里扫视了一圈:“怎么没有看到赵康民教授呢?”
靠近帐篷门口的一位小同志转身指着帐篷外的大坑:“赵教授还在坑里工作呢。”
苏长生望向大坑,一个孤独的背影正蹲在一堆文物之间认真仔细地工作着。赵康民有着“赵拼命”的外号,在大学时他比谁都努力学习,是图书馆的常客,要不是不能住在图书馆,他还真的会在那里常驻;出来工作后,他的拼劲有增无减,有时为了尽快清理好文物,他能在文物前工作几天几夜,饿了在文物前吃饭,困了就在文物前眯一会,醒了继续工作。苏长生虽然也热爱考古工作,但他没找康民那么拼,对赵康民,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整理好带来的行李后,苏长生前往大土坑。
“赵拼命,你还真是够拼命的,别的同志都吃饱喝足了,你怎么还蹲在这里啃秦始皇的这些陪葬品呢?”
声音似曾相识,赵康民停下手中的工作,站起来转身看向坑外,一张熟悉的面孔正贱兮兮地看着他笑呢。
“你这小子终于舍得来了,害得我好等啊!”
赵康民弯腰拾起一块泥土,毫不留情地向站在大坑边上的苏长生扔去。苏长生笑着躲过了如手榴弹般飞上来的的泥土,然后跳进了坑里,来到赵康民面前,装模作样地将全身脏兮兮的赵康民打量了一番:“哟,看来你已经跟这些陶俑睡过了。”
赵康民没好气地用戴着白色手套的手用力地捶了苏长生的胸口一下:“没个正形的,走吧,吃饭去。”
考古队的后勤已经帮他们准备好饭菜了,就在赵康民的帐篷里。一进到他的帐篷,办公桌上是厚厚的笔记本,办公桌周围则是那些清理出来的陶俑碎片。苏长生忍不住调侃:“赵拼命,你还真打算跟这些文物过日子啊?看来嫂子要吃醋了!”
“在学校你贫也就算了,出来工作了你还贫,真是烦人!快点坐下吃饭吧。”
吃饭用的是一张小折叠桌子,饭桌上两荤一素,苏长生在赵康民的对面坐下:“你这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嘛!”
赵康民挟了一块肥肉放进嘴里:“这不是你来了嘛,我叫他们特意加的,你就放心地吃吧,过了今天你只能跟着我吃苦了。”
“那我得多吃点了。”
说完,苏长生不顾形象地大快朵颐起来,有好几次被呛到了,赵康民赶紧给他倒水喝。
吃完饭,苏长生来到赵康民的办公桌前,仔细查看那些陶俑碎片,碎片表面有盔甲的形状,一看就是这些陶俑就是按照秦国士兵的模样制作的。摸着这些陶俑碎片,仿佛在跟秦国时的士兵接触,或许是在跟他们的灵魂接触,苏长生心里隐隐不安。
“你没事吧?”
收拾完碗筷,赵康民看到苏长生对着陶俑碎片发呆,拍了拍他的肩膀。
“没事。”苏长生顿时回过神来,对赵康民笑了笑。
“那开工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考古队在发现陶俑碎片的周围进行仔细的考察,确定了开挖的范围,然后开始进行挖掘。经过几个月认真仔细的挖掘,一个完整的陶俑坑出现在考古队的眼前。通过测量,发现这个陶俑坑居然有14260平米那么大,那得是多少个足球场那么大啊!这么大的陶俑坑,里面的东西可不少,内含陶俑、陶马各约6000多件,均是仿照真人真马的模样制作的,连身高大小也是一样的。如此看来,秦始皇是把整个军队当做陪葬品了。
“秦始皇真不愧是千古一帝,连死后也要他的军队来跟他陪葬。”
面对这样的场面,赵康民不禁赞叹起来,发掘了那么多帝王的陵墓,唯有秦始皇陵颠覆了他的眼界。
“他这是死了还不忘记要在地狱下面打仗,然后把地狱给统一了,再建立个强大的秦帝国,不过是地下的秦帝国,这样他就能实现帝国千秋万代了。”
苏长生虽然这样说,但他心里想的,或许秦始皇弄这些兵马俑来陪葬,不是去地下打仗,然后再建立一个秦帝国,恐怕是令有他用。
赵康民可管不了那么多:“管他是用来打仗还是其他呢,它现在既然被我们发现了,我敢打赌,它肯定能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与埃及金字塔、巴特农神庙等世界奇迹齐名,甚至会超过它们。”
苏长生表示赞同:“它是中国的奇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的资产,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
“那是必须的。如果能打开秦始皇陵,进去看一看秦始皇的本尊,我此生无憾了。”
苏长生摇了摇头:“要想进入秦始皇陵,恐怕我们这辈子是没有希望的了,不仅我们没有,我们的后代恐怕也不会有。”
“那可不一定。”
赵康民在兵马俑坑边上坐下,眼睛望向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冢,那高大的封冢就像一个藏着许多秘密的大瓶子一样,吸引着他去把他打开。
“你想听故事吗?”
苏长生在他的旁边坐下,用能穿透中华几千年历史的眼睛看着他无比坚信的眼睛。
“什么故事?”
赵康民疑惑地看着苏长生黝黑的脸,还有他那黑边眼镜后面特殊的眼睛,似乎有什么可怕的故事在等待着自己。
“守陵人与盗墓贼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