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军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1944年。这个位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没有像有苏德战争的历史上那样在1944年接近尾声,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血与火的战争不仅是双方前线军人之间的拼杀,也是双方工业实力,后方军火生产之间的比拼。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同盟国集团和轴心国集团各自的老大,美国和德国的基础工业和军火生产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在有苏德战争的历史上的1944年,美国因为战争已经胜利在望,不仅没有做到全面发力,还有意削减了某些基础工业产品和军火物资的生产数量。在这个位面自然不一样了,因为没有苏德战争,轴心国集团远比历史上强大,美国不得不付出比历史上多得多的努力。在本位面的1944年,美国的基础工业产量也强于历史同期,发电量2800亿度,煤炭产量6.5亿吨,石油产量2.4亿吨,钢产量8300万吨。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国,德国在基础工业上自然无法与之相比。不过因为没有苏德战争,德国在1944年的形势比历史上好了很多,不但控制的地盘远多于在苏军和西方盟军的夹击下地盘不断缩小的历史同期,而且因为防空形势的改善导致控制区遭到的轰炸破坏程度远低于历史同期。因为控制区远比历史上多,再加上和苏联的贸易,德国的各种原材料供应,尤其是燃料和各种稀有金属的供应要比有苏德战争的历史同期好得多。因为没有苏德战争的巨大伤亡,德国本国的工业劳动力数量,尤其是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多于历史同期。至于在德国工厂劳动的外籍工人数量,因为占领区的扩大也比历史上多得多。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1944年德国的工业产量大大超过了有苏德战争的历史同期。这个时空的1944年,德国(包括直接占领区,但不包括仆从国)发电量900亿度,煤炭产量6亿吨,石油和合成油产量2000万吨,钢产量4000万吨,基础工业比历史上同期强很多。
德国的煤炭产量和美国差距不大,发电量大约是美国的1/3,钢产量是美国的一半左右。德国控制区的机床和工人数量要大大多于美国。石油产量虽然是美国占压倒性优势,但德国军队的燃料供应也已经非常充足。虽然德国本土几乎不产石油,但随着控制区内合成燃料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北非、中东占领区的油田陆续恢复生产,还有无苏德战争的情况下罗马尼亚的大量、稳定的石油供应,德国的燃料供应数量早就能够充分满足军队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尽管此时德军的飞机、舰艇、坦克、汽车、装甲车数量远多于历史同期,却再也不会遭遇燃料匮乏的窘境。此外德国还有一大笔石油来源,那就是与苏联的石油贸易。所以在与德国的战争中,美国石油产量上的绝对优势在军事上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双方军队获得的燃料数量都已经超过了满足军队需要的上限。在美德双方都已经进入高度战争动员状态的情况下,以双方这样的基础工业实力对比,德国虽然无法做到大规模登陆美国本土,不能打进华盛顿在白宫举行阅兵式,但面对美国隔大西洋自保已经完全不成问题。
到1944年,美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充分发动,德国的战时经济也在施佩尔的领导下迸发出比以前强大得多的能量。那么在过去的1944年,美德两国军工生产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
在海军舰艇方面,美国在1944年生产了400多艘主要作战舰艇,其中潜艇100多艘(历史上同期美国生产了217艘主要作战舰艇,其中潜艇79艘);德国在1944年生产了400多艘主要作战舰艇,其中潜艇300多艘(历史上同期德国生产了232艘主要作战舰艇,其中潜艇230艘)。在主要作战水面舰艇的生产上美国优势很大,潜艇的生产则是德国优势明显。虽然双方生产的主战舰艇数量差不多,但美国方面大型军舰的比例要高得多。总的来说美国在海军作战舰艇上消耗的产能遥遥领先于德国,还生产了比德国多得多的运输船只。因为德国的水下狼群远比有苏德战争的历史上强大,美英的商船损失数量相比历史上同期增加了好几倍。为了维持英国的海上生命线,美国不得不生产了比历史上同期多得多的运输船只,除了自己使用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支援给了英国。
在飞机制造方面,美国在1944年生产了11万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8.2万架(历史上同期美国生产了9.6万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7.4万架);德国在1944年生产了5.6万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4.4万架(历史上同期德国生产了4万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4万架)。论飞机生产数量,德国大约是美国的一半。论生产的重型飞机数量,美国更是优势极大。在喷气式战斗机的生产上,德国占有很大优势。截止到1944年底,德国生产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的数量达到2000多架。随着越来越多的德军喷气式战斗机出现在欧洲大陆的上空,美军螺旋桨轰炸机的生存率是越来越低。虽然美军也有喷气式战斗机,但航程不足以给深入德国本土上空的轰炸机护航。
因为没有苏德战争,美国需要自己面对德国陆军主力。不仅如此,因为德军潜艇海上绞杀的作用,英国本土原材料供应紧张,相比历史同期大幅度减少了陆军重武器的生产,这就需要美国提供更多的援助。所以美国在地面部队重武器的生产上也比历史上大幅度增加。德国更是如此,地盘比历史上大多得多,资源比历史上丰富得多,在陆军重武器的生产上当然是比历史上同期提高了很多。在坦克和自行火炮方面,美国在1944年生产了5万辆,其中重型和中型4万辆(历史上同期美国生产了20500辆,其中重型和中型13500辆);德国在1944年生产了3万辆(历史上同期德国生产了1.8万辆),全部是重型和中型。各种履带式、半履带式、轮式装甲运兵车,美国和德国在1944年分别生产了3.5万辆和2.6万辆,都比历史上同期增加了不小的幅度,这就让美德双方的机械化步兵部队数量都比历史上多了不少。在大炮方面(不包括火箭炮、高射炮),美国在1944年生产了18万门,其中75毫米以上的大炮7.5万门(历史上同期美国生产了10万门,其中75毫米以上的大炮3.5万门);德国在1944年生产了17万门,其中75毫米以上的大炮7万门(历史上同期德国生产了15万门,其中75毫米以上的大炮6万门)。在坦克自行火炮的生产上,美国数量优势较大,但生产的5万辆中有1万辆轻型,德军全部是重型和中型,坦克自行火炮的平均吨位更高。在大炮的生产上,美国略占优势。总的来说,在陆军重武器的生产上,美国的优势不大。
美国和德国在1944年都比历史上生产了更多的军用汽车,尤其是德国的军用汽车产量远多于历史同期。德军拥有了更多的汽车,后勤运输能力增加了不少。德国陆军的整体摩托化水平也比历史上提升了很多。德国在1944年生产的G43半自动步枪和STG44自动步枪的数量相比历史上同期增加了很多,这就普遍性的大幅度改善了德军基层步兵单位的火力,大大缩小了和美军基层步兵单位的火力差距。德国在1944年生产了比历史上同期更多的坦克杀手火箭筒、铁拳反坦克发射器,德军基层步兵单位的单兵反装甲武器的普及程度比历史上更高。
美国和德国对原子弹的制造都非常重视,双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原料分配、科研以及原子武器工厂的建造和管理等的权限都高度集中。在核武器的研制上是美国领先,但和有苏德战争的历史上不一样的是,德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了,进度也不比美国慢多少。导弹的生产上德国占绝对优势,以V-1,V-2为主的各种导弹德国在1944年生产了3万多枚,不过美国在这方面也在紧急追赶。
美国毕竟是世界第一工业国,到1944年已经进入了高度战时动员状态,而且动员程度比历史上同期更高。相比之下,因为工业和原料供应差距等原因,德国虽然也进行了战争总动员,生产出来的军火论整体数量还是不如美国。但另一方面,因为无苏德战争带来的整体形势改善,到1944年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整体军火生产差距并不是很大。美国要彻底击败德国需要横跨大西洋远征,这就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的军火产量优势。也就是说,美国的军火产量优势程度不足以保证其能够彻底击败德国。此外,因为进行了比有苏德战争的历史上程度更深的战争动员,这个时空中美国普通民众的战时生活水平要大大低于有苏德战争的历史同期,这就让美国国内的“维稳”压力猛增。德国虽然也进行了高度战争动员,但动员程度和历史上同期差不多,却因为相比历史上有了更多的占领区可以用来剥削,德国本土民众的生活水平比有苏德战争的历史同期还好一些。
美军已经在西北非登陆,双方的地面部队主力将在北非大陆进行惨烈的正面大对决。大西洋海战和欧洲大陆上空的轰炸与反轰炸交锋也在继续。依托本国工业生产出的海量军火,美军和德军,这两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将进行规模空前、程度更激烈的厮杀。无论胜负如何,双方的兵员和武器装备都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烈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