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翘脚三国史 / 序章2:三国为什么有意思

序章2:三国为什么有意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有一句诗,“我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这句诗一语道破了人们喜欢怎样的故事--个人性格与命运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戏剧冲突。
  而三国人物里,恰恰有很多这样矛盾的综合体,比如曹操其人,就可以恰如其分的映射到千年之后,千里之外的这首诗中。
  “诚实的小偷”
  曹操自己在朝廷里大权独揽,排除异己,破坏汉朝各种祖制,废除三公制度,自己做丞相,冒天下之大不韪,受封魏王,为儿子曹丕后来篡汉打下了坚实基础。
  千年以来的古人们,但凡要骂谁是窃国大盗,张口就来:“你这逆贼,简直是当世的曹操王莽。”
  但看曹操的为人,狡诈的时候能让人恨的牙痒痒,但他的实诚,也是有口皆碑的,写诗每每直抒胸臆(被南梁的钟嵘评为“古直”),作文也常常通篇实话(我们后面会讲他的公文,尤其是《述志令》)。
  体现在行事上,更是动不动实诚到宛若智障。
  随便挑个事,刘备被吕布打败,到曹操手下打工,曹操知道刘备野心大能力强,和谋士们开了好几次会,讨论该不该杀了他。
  大家主意还没拿定,曹操自己先忍不住跑去找刘备喝了顿大酒,喝到开心处,直接酒后吐真言“天下的英雄,也就咱俩了,袁绍这些,都是战五渣。”(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要知道,刘备这时正和董承一帮人私底下撺掇着要杀曹操呢,曹操的酒话,听在做贼心虚的刘备耳朵里,和死刑判决书差不多,把他吓得够呛,过几天找了个借口,带着兵就投袁绍去了。
  带的这兵,还是老曹派给他的。
  诚实的小偷,用来形容曹操这个实诚的窃国大盗,实在是恰如其分。
  “软心肠的刺客”
  再说软心肠的刺客,三国英豪们,存菩萨心肠,用金刚手段的比比皆是,否则在这乱世,怎么活的下去。
  还是说曹操。
  曹操剿灭吕布,活捉了老相识陈宫,陈宫是趁他出兵徐州时在他老巢兖州造反的,那一次后院失火,险些把曹操烧成穷光蛋,如今抓住,当然不得不杀。
  但杀陈宫之前,曹操和陈宫有一番谈话,话题只有一个,你的家属如何照顾,这番对谈,一个问的细致,一个答的动情,就像给自己兄弟交代后事一样。(我们后面详细说)
  陈宫上刑场,曹操流泪相送,陈宫咬紧了牙关没回头。
  陈宫死后,曹操一直厚待他的家人,不仅帮他母亲养老送终,还帮他女儿寻了个好人家。
  顺便说说刘备这厢,那就更是实实在在的遇到过软心肠的刺客,刘备早期在平原国(位于今天山东南部的一个诸侯国)做国相。(级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当地黑社会头目刘平不服他,于是派了手下的杀手去行刺,杀手来到官邸,还来得及没动手,就被刘备发现了,刚准备夺门而出,谁知刘相国上来就是一把揽住。
  “来都来了,吃了饭再走吧”
  我靠,被当成了上访群众了。
  刘备做群众工作很有一套,又是请他吃饭,又是嘘寒问暖,这一番折腾下来,杀手反而心软了,不仅没杀刘备,老实承认了自己是个刺客,走之前还对刘备千叮咛万嘱咐:
  “世道凶险,你往后一定要小心。”
  “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对曹操来说,更是量身定制的一句。
  曹操的著名公文《述志令》里,有写到当时人对他的看法是“势力很大,又从来不相信天命这种事情,于是都私下里议论,觉得曹操很拽,大概想要篡位称帝。”(恐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
  他们看法的前半段没错,曹操的前半生,确实是个无神论者。
  他年轻时做济南国国相的时侯,就把当地祭拜汉初平定诸吕的朱虚侯刘章的祠庙烧了六百多座,等到大权在握了,直接把祭拜鬼神这些活动,全给禁绝了。
  要知道,在东汉,这可是个大动作,那时不比现在,要找出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比找三条腿的蛤蟆还难。
  西汉时,董仲舒用天人感应学说忽悠了汉武帝,这个学说大体意思就是上天和皇帝是联动的,比如皇帝遵守儒家的礼法道德,治国理政和生活作风上都不乱来,那么就会感动上天,天下就会风调雨顺,皇帝要是迷信异端邪说,乱搞一气,那么上天就会生气,水旱灾害冰雹地震,都是皇上您的锅。
  董仲舒这套说法,被汉武帝官方认证了之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儒家学说从一种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变成了一种宗教,也就是“儒教”。
  (简单解释一下理论和宗教的区别,这两者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有没有二元论。
  什么是二元论呢,举例说明:今天你出门,门口有个大沟,你想跳过去,结果力有不逮,摔沟里了,你下次总结经验教训,看见大沟绕着走,你把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它就形成了一个理论。
  如果你掉沟里摔晕了头,看见了一个神仙,神仙告诉你:“凡人,下次遇到大沟,记得绕着走。”,你后来再也没掉进沟里,于是你总结了一下,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因为神仙在罩着你,这就落入了二元论,你再把神仙的话和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到处传播,它就变成了宗教。)
  儒教在东汉广泛传播,汉章帝时召集儒生们开了个会,叫做“白虎观会议”,形成了一套教材《白虎通议》,从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儒教学说,成为知识分子的必修理论课。
  因此,曹操的不信天命,禁止封建迷信活动,在当时殊为难得。
  但他做无神论者又做的很不彻底,写了很多仙游诗,比如晚年的《秋胡行》,明确表达老头儿渴望得个神药长生不老的愿望。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我常在想,如果年轻时那个混不吝的济南相,读到自己晚年写的这个,会不会一把火烧掉,啐一句“噗,什么玩意儿!”。
  大概,我们都会老成年轻时讨厌的样子吧。
  我们只说了曹操,杂了一丁点刘备,就有如此多戏剧的矛盾,三国,又怎能不好看呢。
  但是如果要我依着三国的人物,再给勃朗宁的诗狗尾续貂一下的话,我还想加上:
  “我爱看的是,.....,失败的英雄。”
  历史上,故事里,虽说是成王败寇,但壮志未酬的输家总是会比大获全胜的赢家更受欢迎。
  比如刘邦项羽,人人知道霸王别姬,无数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汉朝之后,还有几个人怀念刘邦呢?
  再比如荆轲刺秦,如果一击成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也绝不会被传颂千年了,就像没几个人会记得专诸刺僚的故事。
  而三国人物,寻遍史料,但见遍地英豪,最终达成理想的,却寥寥无几。
  曹操在《述志令》里说,他的理想是做齐桓公,晋文公。
  这两位是干嘛?九合诸侯,称霸天下,拱卫周天子。
  曹操呢,赤壁大败,从此南边孙权割据,西边刘备割据,谁也不服他,拱卫汉室了吗?他自己确实做到了,可他死后儿子曹丕立刻篡了汉。
  刘备的理想是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使王业不偏安。
  一场夷陵之战,被陆逊打得丢盔弃甲,回到白帝城不久就病死了,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孙权,志向也想一统天下,称帝之后,把还在曹魏手里的五个州,青州,兖州,冀州,并州,豫州,都封了手下大臣做州牧,可到他孙子孙皓被司马炎捉回洛阳,这些地盘他连一根毛都没碰到。
  这只是现实理想,上述几位的政治理想,在生前身后也都破灭了,我们放到后面再讲。
  就算是统一天下的司马家,司马懿和他的子孙们也算不得成功者,司马炎设计的一整套治国方略,被证明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祸根,只让西晋王朝维持了短短50年。
  君王都是功败垂成,谋臣猛将们当然也只能被画成一副失败者群像。
  荀彧,努力一生,所托非人,复兴汉室成了泡影,忧虑而死。(也有说是服毒自杀)
  诸葛亮,继承先帝遗志,东连孙吴,六出祁山,最终寸土未得,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
  鲁肃,为孙权献计三分天下,促成孙刘联盟,就是为了辅佐孙权“总括九州,克成帝业”,结果是孙权称帝之前十二年他就撒手人寰了。
  还有死于非命的关羽,张飞,庞统,夏侯渊,张郃,诸葛恪,邓艾,姜维。
  英年早逝的陈登,法正,郭嘉,周瑜,吕蒙。
  晚景凄凉的张昭,陆逊,马超,赵云。
  等等等等,任何一个人拎出来,都让人扼腕叹息。
  但看客的残忍就在于,正是有这些英雄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人最真实的一面,有得就会有失,有才华就会有缺陷。。
  因此,这些人物比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功臣这些成功者,显得更加有张力。
  而三国,也就因为他们的存在,成为了一段有意思的历史,这点儿意思,我觉得,就是人味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