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翘脚三国史 / 序章1:三国是哪朝哪代

序章1:三国是哪朝哪代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讲讲三国
  前一段时间,和多年不见的朋友喝酒,侃完家庭工作女人足球,正当酒酣耳热之际,却突然发现没什么共同话题了。
  朋友的爱好是炒股炒房,聊这个比较伤人,因为以我的家底,对菜市比对股市熟,房市更与我无关,能有点房事我就很欣然了。
  于是只能依着我的爱好聊到历史,这个话题至少人畜无害。
  朋友对历史的了解,停留在可以跟他讨论刘邦和刘备的父子关系的程度。
  但是说到汉末三国,赤壁大战,三顾茅庐这些故事,他却突然来了兴趣,口若悬河的讲了一堆。
  聊到后来,他问了我一句,“中国历史上,你觉得哪个朝代最有意思?”
  “西晋东晋吧。”
  “西晋东晋是什么时候?”
  “接着三国后面俩朝代。”
  “比三国还有意思?”
  “没有。”
  “那你说最有意思?”
  “三国不算朝代。”
  “我去!”
  三国确实是妇孺皆知,这大概是因为三国故事确实有意思。
  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开头里也说过,自己教历史教了很多年,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
  可是有意思归有意思,三国在历史上却是很奇怪的一段时期,首先朝代问题,就搞不清楚。
  无论评书演义,影视剧,还是漫画电子游戏,凡讲三国,都是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开始讲起。
  我们也且从这年开始,看看三国到底是哪朝哪代。
  公元184年,朝代是东汉,坐在洛阳皇宫龙椅上的,是东汉的第十一位皇帝,汉灵帝刘宏,这一年虽然是乱世的开端,但大汉的江山还算稳固,至少没有任何割据势力出现。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接班的是汉少帝刘辩,少帝很悲催,继位当年就被董卓废了。
  董卓立了刘辩的兄弟刘协当皇帝,也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在位期间,发生了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
  董卓吕布袁绍,曹刘孙,关张赵,周瑜黄盖,无论哪路人物登场,在那个时期,他们做的都是东汉的官儿。
  而无论官渡之战还是赤壁之战,打的再热闹,说到底都是汉朝官僚集团的内部矛盾。
  到了公元220年,情况变了,这一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把帝位禅让给了自己。
  新王朝的国号是“魏”,这个动作要换在以前,就等于官宣了,天下从此开始是魏朝的了。
  可这时候不一样,天下到底是哪朝哪代,让位的刘协说了不算,得位的曹丕说了也不算。
  因为曹丕只占了秦岭到长江一线以北的地方,天下还不是他的。
  就在当年年底,占据现在四川和陕西南部地区的疑似“汉室宗亲”——刘备,也不知道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受了不明真相的群众蒙蔽,给还没死的亲戚刘协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这等于告诉汉献帝,无论陛下您活的怎样,反正您在我心里是驾崩了。
  次年,刘备称帝,国号延续了“汉”,这等于昭告天下,大汉江山还没亡呢,你姓曹的别得瑟。
  南边还有孙权,他占了现在湖南湖北,江浙沪,江西大部,以及两广和越南这一大块地方,孙权在曹丕称帝的次年,假惺惺的接受了曹丕吴王的封号,名义上向魏朝称了臣,但实际上既不纳供也不朝拜,还动不动就搞点边境冲突,曹丕死后两年,他也称了帝,国号是“吴”。
  问题来了,汉、魏和吴,三朝并立,到底天下算是哪朝哪代呢?
  这个问题放在现在,根本不是问题,三朝就三朝呗,爱谁谁,无所谓,反正也不影响讲故事。
  但放在古代就不行了,从价值观角度来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礼法制度就逐渐深入人心,儒家知识分子看重大一统,普天之下就只能有一朝一代一个天子,敢于挑战这个原则的,就是逆贼,应该予以剿灭然后进行批判。
  站在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多个朝代并立也很麻烦,哪个当皇帝的都想得天下,都想把竞争者干掉,要达到唯我独尊的目的,就免不了要发动战争,战争就会死人,死的还多是青壮年,老弱妇孺扛不动锄头,也扛不动刀枪,就只能去逃荒。
  这样一来,种地的人少了,逃荒的人多了,要知道,我们是农业国家,而且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收不上粮食又不能像商业国家希腊、迦太基一样,驾着小船去别国买或者抢,买来抢来也不够分啊。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战争时间一长,跟着的就是大饥荒。
  而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记录前事,警示后人,为了避免上述状况不断重演,古代的史家们修史,不管当时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一定要拎出一个皇帝作为天下合法的老大,具体表现为,用这个皇帝的年号纪年,在正文中这个皇帝出场的时候,都尊称他的谥号,而记录其他人时都直呼其名。
  我们现在来看看,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被古代历史学家承认的皇帝,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说来简单,你只要被认为是“正统”就行。
  正统原则是儒家知识分子们从孔子的《春秋》里提炼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秋大义”。
  这里的“正”就是“居正”,“统”就是“一统”。
  (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欧阳修)
  “居正”的意思就是你要名正言顺,既然皇帝是天的儿子,想当天子,就得老天爷认你,符合“五德终始”等一大堆我放到以后有空再讲的礼法制度。
  “一统”好理解,你得统一天下。
  现在我们把曹刘孙三家拉出来,让古代的历史学家们投票,看谁更符合条件。
  第一候选人曹丕出场。
  曹丕同志是纯正的官二代,他的父亲为维护东汉王朝的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是以东汉的魏王身份接收前任天子禅让,从而当上的皇帝,走了正式的法律程序,应该算是名正言顺了吧。
  其实不然,程序正义不是真的正义。
  在儒家思想里,“居正”首先就不能是“僭窃”,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有如下两个方法。
  方法一:如果前任皇帝是个无道昏君,那么你替天行道,堂堂正正的政变或者起兵,把他赶下台,革除他的天命,也就是革命,这样上位算是名正言顺,比如武王伐纣,比如汉高祖起兵反秦。
  老实巴交的汉献帝肯定不能算无道昏君,遇到这种情况,那就得用方法二。
  方法二:禅让,前任皇帝要认可你的能力,并且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治理不好天下,心甘情愿高高兴兴的把位子让给你,你不能逼他,这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子只见于传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大禹。
  而刘协跟曹丕没这么深的感情,他明显是被曹丕欺负的无可奈何了,才被逼禅位的。
  这,就是典型的“僭窃”了。
  因此,“居正”的条件,曹丕顶多符合一半。
  曹丕占的地盘包括中原地区,上古的“中国”就是这一块地方,而且到了他的孙子曹髦的时候,曹魏灭了蜀汉,勉强算是“半统”,不能说一统。
  虽然只是“半正半统”,但曹丕在史学界也不乏支持者,投他票的有写《三国志》的陈寿,写《后汉书》的范晔,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等等。
  然后出场的是割据狂野西部的刘备同志,他的身份是汉献帝的远房亲戚,远到有碰瓷嫌疑的那种。
  他称帝前的官位是汉中王,不过这个王是自封的,没有朝廷的委任状。
  东汉朝廷封过他最大的官儿,是左将军,另外,他当过豫州牧,当过荆州牧,此时还佩着益州牧的官印,州牧在汉末是多大的官儿呢,拿益州牧举例子,益州牧大致可以类比为四川省高官兼成都军区司令员,绝对的封疆大吏。
  刘备同志获得这些官位,完全没有靠宗室身份去坑蒙拐骗,纯粹是他穷尽半生,不懈努力一步步挣来的,一颗颗官印(除去后来他私刻的汉中王印),就是他为大汉江山做出突出贡献的军功章。
  功勋卓著,再加上姓刘,刘备继汉朝的帝位,多少看起来要比曹丕“正”一些,至少绝不是“僭窃”。
  但在“一统”这个条件上,刘备就几乎可以打零分了,“一统”的反义词是“偏安”,终他和他儿子刘禅两辈子,蜀汉政权都蜗居在大西南,彻头彻尾的“偏安”。
  而且这“偏安“二字,始终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心病,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里蜀汉军队出征总要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两面大旗开路。
  综上所述,刘备的蜀汉政权,正而不统,看上去像个流亡政府小朝廷。
  但豆包也是干粮,后来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的时候,也逃到了四川成了流亡政府,安禄山也占了首都长安称了帝,总不能说堂堂唐玄宗不是正统吧。
  因此,在正统问题上,投刘备票的人非常多,比如写《汉晋春秋》的习凿齿,南宋的大儒朱熹,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等等。
  最后我们把目光转向场外,门口蹲着的,是孙权同志,他最可怜,称帝最晚,还是自称的,没有皇室血缘,当过东汉的车骑将军,徐州牧,也做过曹魏的吴王,但祖孙三代偏安江东,既不正也不统,很遗憾,没拿到竞选门票。
  既然曹刘双方票数相当,孙权这边被迫弃权,我们再回头来看这段时期。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朝代明确是东汉,当然,中间有个袁术称帝,基本属于闹着玩儿的,不用提。
  公元220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并立两个朝代,曹魏和蜀汉,两个皇帝。
  公元229年——公元263年魏灭蜀: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皇帝,严格来说,三国时代,就是这一段34年的时间。
  公元263年——公元265年晋取代魏:孙吴和曹魏并立,两个皇帝。
  公元265年——公元269年晋灭吴统一天下:孙吴和曹魏并立,两个皇帝。
  真是乱的不像话,八十多年里有四十多年连正统朝代都闹不清楚,所以北宋的欧阳修干脆就把这段时间叫做“绝统”,说它根本没有正统。
  生活在这个大乱世里,大家都名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那干脆就别言语,撸起袖子互相干。
  一打起来,群雄逐鹿,各方英雄就大显身手了。
  因此很多人认为三国如此有意思,三国故事如此妇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当时风云际会,英雄辈出。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也只对了一半。
  每到乱世,无论春秋战国,秦末隋末,还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哪次不是英雄辈出?但这些时期都没有三国如此深入人心。。
  三国故事为什么吸引人,我们下个序章再说。
  (我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序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