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不求甚解读唐诗 /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上 新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上 新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公元684年,也就是武氏顺圣皇后光宅元年,徐敬业以匡扶中宗李显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反武(1)。当时与徐敬业一起谋划并积极参与其中的人就有骆宾王(2)。
  举兵之前,徐敬业想找个朝廷大员作“内应”,而确定的人选是“中书令”(即“宰相”)裴炎。可怎样才能使裴炎响应这次起事呢?徐敬业找到骆宾王,让他想个办法引裴氏“入彀”。
  骆时任徐幕府的“记室”,可以说是整个“叛军”的“文胆”。骆宾王接受任务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以足踏壁,足足想了有一顿饭工夫,蹬掉好几块墙皮,终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古时候,每遇大事发生,都有“谶语童谣”之类的东西满天飞,以造“舆论”声势。骆同学不愧是才子,他也想到了利用这一点,借一顿饭、几块墙皮,编出一段“童谣”,准备借其“忽悠”裴大人。
  这段“童谣”是这样说的:
  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编好了,找人教裴炎庄上的儿童唱熟,再向外广泛传播,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京城里的半大小孩子便都会唱了。
  要说骆同学也真是不容易。这童谣编得既朗朗上口,又意有所指。据《新唐书》记载: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七岁便吟得好诗(《旧唐书》作“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这便是小儿能诵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言简意赅,曲尽其态。
  后骆同学游于帝京,又作诗曰:
  ……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
  题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3)
  又有《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又有《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又有《畴昔篇》《从军中行路难》等,长诗,此不录。总之,诗写得很不错,尤长于七言歌行。不仅如此,骆宾王也是“文章妙手”,属于“诗文俱佳”型选手。
  话说那段童谣传至裴府,裴大人不解其意,又好奇,于是访高人解谶,这就正中骆同学下怀。骆来到裴府,裴大人好吃好喝好招待,又给了很多锦绮珍玩,什么音乐、美女、骏马,只要拿得出来的,都在所不惜。可骆同学呢?一直装B,就是不说。裴大人急啊,又无计可施。最后,两人一起到了裴府一间挂着历代忠臣英烈画像的房间,内中有一幅司马懿的绘像,这时候,骆同学觉得时机成熟,把裴大人胃口已吊足,终于说了一句话:“这司马懿真是英雄大丈夫啊!”然后开始纵论古今豪杰。裴同学大喜,便趁机向眼前这位“高人”请教童谣的事情。骆同学一听,立马北面而拜,说:“大人啊,您可真是了不得啊!您要成就一翻大业啊!”
  裴炎问:“怎么讲?”
  骆同学说:“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前两句合成“炎”字,后面一句,是个“裴”字,合起来不就是“裴炎”吗?“小儿”,“子”也,不是只有皇帝才能“当殿坐”吗?所以我说大人您要做一翻大事啊(4)!
  于是,骆同学因势利导,凭三寸不烂之舌,终于将裴大人“拿下”!果然,在徐敬业起兵之时,裴大人作了“间谍”,但也因此而以“谋反罪”被杀。
  这“故事”见于《朝野佥载》(5),是否确有其事很难说,正史未见记载,且根据裴氏为人,不致糊涂到被这种幼稚浅陋的“当皇帝”的“童谣”忽悠,但最后裴炎确因趁徐氏起兵之时进谏武则天“还政”而惹祸,被斩于洛阳都亭驿。
  裴大人是否“冤枉”姑且不论,这里要说的是骆同学为什么会掺和到徐敬业的事情里。
  骆宾王骨子里是个挺骄傲的人。“天生一副侠骨,专管闲事,打抱不平。”(闻一多语)大凡有点才气的人,都免不了小傲骄,何况又是个少年能文的“天才”型人物。骆同学的脾气很直,《新唐书》说他“数上疏言事”,作官“犯颜敢谏”,颇有古忠烈之风。但他时运不济,被贬后“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新唐书》)后来在扬州遇到同样被贬的徐敬业等几个人,大家一拍即合,才有了“举兵反武”的事情。
  有人说骆同学就是因遭贬而不得志,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才投靠徐氏反武,我觉得这种看法比较糊涂。骆氏确曾有过触逆武则天被下大狱的经历,而且还在狱中传出一首名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6)
  悲切凄苦,以“蝉”自喻,聊表一腔赤诚。始终他都有报国热血,如前所举《从军行》《在军登城楼》,算得上“壮怀激烈”。且从骆的一贯表现来看,他应该是“反武”而忠李的,不像宋之问那样没骨头,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宾王真是为了复李唐正统而投军徐敬业。不是徐,换作旁人,或许只要举兵的目的是“反武”,他大概都能接受,愿意效诚。当然这也笔者个人看法。
  然而遗憾的是,这件事实在办得太草率。从正式“发难”到最终败亡,其时不过三个来月(光宅元年九月到十一月)。只能说,他们太高估自己、低估武则天了。还需要指出的是,骆宾王虽有一腔热血,却似乎选错了方向,用错了地方。起兵征讨这种事情,无论如何正义,也会给天下苍生带来莫大灾祸,所以李白诗曰:“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战城南》)兵连祸结,是必生灵涂炭、任何时候,用兵都需慎重、再慎重。
  但这种观点,对于像骆宾王这样的古人来说,似乎不大易于接受。他们的心里,恐怕只有李唐王朝,只有不容侵犯的王权,只有自己的功业!
  兵燹开启之前,为进一步掌控舆论,笼络人心,骆宾王还写了一篇感情浓烈、流传千古的战斗檄文,声讨武则天,这就是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了,又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简称《讨武曌檄》。这是一篇千古雄文,锋芒犀利,气势磅礴,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荡气回肠!
  《新唐书》载:武则天看到这篇骂自己骂得要死的“檄文”时,“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安
  在”当为“何托”,此据唐书原文)’,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对方把自己骂成这样,还想着如此人才怎么没能为我所用?不得不说,此等胸襟,恐怕都没几个男人能具备,所以武则天能篡唐当上唯一女皇帝。大气啊!可以想象,若是换个气量窄的,非当场回骂过去,或掀翻御案、撕碎奏章、打破几盏墨盒、踢死御猫御狗、揍太监宫女几十巴掌,还不解气,还要把骂人的千刀万剐不可。
  胸怀就是一个人的宇宙。越能超越自己的自私、狭隘、嫉妒和愤怒,就越能把握机会,战胜一切。只有井口大,便永远是只赖蛤蟆。把目光盯在眼前三米,就永远摆脱不了偶尔拣到钱的侥幸。你能看多远,人生就有多精彩;你的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辽阔!
  这场不足三个月的“叛乱”最终以武朝的全面胜利告终,但主事者的归宿却成了千古之“谜”!
  人之结局,无外两种:曰生,曰死。然死有死所,生有生机。骆同学是生是死,各种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骆宾王在兵败当天便被杀,其代表是《旧唐书》:“敬业败,伏诛。”或曰:投水亡,其代表是《朝野佥载》:“明堂主薄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宾王后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此其谶也。”
  《新唐书》则曰:“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唐才子传》云:“传闻桴海而去矣。”为“下落不明”说。《本事诗》言:“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说骆同学还是逃掉了的,平叛将领因没能抓到这个“乱魁”之一,担心被上面问责,就找来两个和徐、骆长相相似的人砍头“冒功”,等等。后来宾王落发出家,游灵隐,遇宋之问,而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对(7)。
  无论是生是死,骆宾王都脱离红尘俗世了,正如他那首著名的《于易水送人》诗中所言: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可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骆宾王似乎对“荆轲刺秦”颇为感怀,他在另一首诗中又提到这段悲壮历史: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8)
  但这次的情怀颇有不同。
  总之,骆同学吟过诗、檄过文、入过狱、作过官、进过谏、遭过贬、从过军,叛过乱,人生算丰富多彩,最后虽不知所终,然而他像风一样的来过了,虽只是历史长河的惊鸿一顾,却也留下一段传奇。他是“王、杨、卢、骆”“初唐四杰”中的“老大哥”。这四个人,就像唐诗史上的“四小天鹅”,骆宾王的故事落幕了,而其他人又将怎样在历史的聚光灯下翩翩起舞、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呢?(待续)
  2019年1月19日于湖南长沙未夕阴斋
  注释:
  (1):徐敬业又名“李敬业”,其祖为唐初名将李勣,也叫徐世勣、李世勣,“李”为赐姓,封英国公,徐敬业袭祖父爵,后坐事贬,又被武后褫夺“李姓”,在扬州兴兵反武,后败,或曰被诛,或曰亡去出家。
  (2):当时骆宾王亦被贬,道逢徐敬业等人,因与谋。
  (3):《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骆宾王条。
  (4):“童谣”事前后见《朝野佥载》。
  (5):这段记载后面还有武则天自解“青鹅”之事,也颇有趣,摘录于此:“唯有‘青鵝’,人有告者,朝廷莫之能解,则天曰:‘此“青”字者十二月,“鵝”字者我自与也。’遂诛炎(裴炎),敬业等寻败。”说徐、骆以“青鹅”为号联裴,有人告之则天,用“拆字法”解,“青”者十二月也,“鵝”可拆作“我自与”。
  (6):《在狱咏蝉》。
  (7):“楼观”事,宋吴炯《五总志》记为骆对寺僧句,而未言是宋之问,时间亦不同,应是传忆之误。
  (8):《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