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脑洞大开五千年 / 第七章 放逐昏君由伊尹

第七章 放逐昏君由伊尹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放逐,是中国自亘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刑罚。如果朝廷命官得罪了皇上,或者触犯了刑律,只要不是死罪,通常要在贬职的同时流放到边远地区。天子放逐臣子本不稀奇,稀奇的是,在遥远的商代,还曾发生过一起大臣放逐君王的事件。
  话说当年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就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不到两年,外丙就挂了,其弟中壬继位;四年后,中壬又挂了;大约在公元前1541年,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他即位后,继续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真可谓是铁打的宰相流水的王。在传说中,顾命大臣伊尹尽心尽德地辅助太甲,先后作了《伊训》、《肆命》、《祖后》等文章,阐明商汤的法度,教导太甲要遵照祖先的法制,尽君主的取责,努力做一位明君。
  据一些史籍记载,在太甲继位的头两年,其行为还说得过去,接下来他就开始忘乎所以了。他不但独断专行、耽于逸乐,还随心所欲地表现出各种作,以致纲纪废弛、朝政昏乱和百姓困苦。伊尹反复规劝未果,只好把他放逐到商汤的墓地桐宫闭门思过,自行摄政代理国务。记述这件事情的源头颇为古老,早在《史记》之前的《尚书》、《左传》和《孟子》等典籍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史称“伊尹放太甲”。
  那么,作为一名臣子,伊尹又何以会做出将君主放逐出宫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出来呢?
  伊尹,伊姓,名挚,小名阿衡,生活在公元前1649年至公元前1549年的夏末商初之间。据说他出生于有莘部落一个叫空桑的地方,因其母居于伊水之上而怀孕,便以伊为氏。伊尹聪明颖慧,好学上进,善烹饪,精医术,通占卜,并曾以“负鼎俎调五味”诠释治国之道,老子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据说正是由此而来。许多年后,伊挚以有莘氏陪嫁奴仆的身份,来到部落首领子履(建商后庙号成汤)家里,做专职厨师兼老师。伊挚不但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而且,他与仲虺作为商汤子履的左右手,两人勠力同心,共同做了大量的策划工作,为以商代夏立下了汗马功劳。
  汤即位为商王后,封伊挚为令尹,相当于右相,所以以后人们都称呼他为伊尹。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在伊尹主政期间,商朝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那时的伊尹,集师权、神权、政权于一身,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鲜有不服者。商家王朝奉伊尹为“元圣”,论语云“大贤唯有伊尹”,周礼则认为“伊尹格于皇天”。但是在放逐太甲的这件大事上,由于史料记载不一,导致日后对他的评价存在着一些不少的争议。下面就让我们先看看有关的史料对这件事是如何记载的。
  关于伊尹放太甲的这件事情,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有如下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桐宫建在距商都数十里外的成汤居丧守灵之所,庄严肃穆,寻常人禁入。《史记》是说太甲通过深切反省,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从而痛改前非,回头向善,三年后被伊尹迎回国都当政。太甲归位后,勤修德政,四方诸侯尽皆臣服,天下百姓得以安宁。伊尹甚为嘉许,遂作《太甲训》三篇,称誉他为“太宗”。在《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版本的故事在古代流传很广。
  不过,上述的说法也不是毫无破绽的。《孟子•尽心上》就记载了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此事所提出的疑问:“贤人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因可放与?”根据古代的政治道德,君臣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伊尹身为人臣而放逐其君太甲,这种颠倒君臣关系的做法,除非是有意篡夺君位,否则是礼法所不允的,难怪公孙丑有此怀疑。
  但是,在上述的史料中,“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又被描写成出于公心而替天行道之举,为的是商王朝长治久安,伊尹在这件事上做到了仁至义尽,其诚可嘉,其善可勉,功在千秋。而这件事的最终也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的结局,不但太甲归位后变成一个明君,伊尹也因此被后世广为称赞,被称为一代贤相,广受后人的尊敬和拜祭。据说在沃丁八年,伊尹逝世,享年百岁,太甲的儿子沃丁以天子之礼将其安葬于南亳,以表彰他对商朝作出的杰出贡献。
  在非常毁三观的《竹书纪年》里,却有着与其他史料大相径庭的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按照这个版本的故事,不仅伊尹的死提早了十几年,还把他一直以来的贤相形象给彻底的颠覆了,只不过后世又把他的结局给和谐了。
  因此,对于《竹书纪年》有关记载的真伪性,千百年来都一直饱受质疑。在唐朝,秦王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对《竹书纪年》的说法做出了情理上的质疑。孔颖达认为:“假若太甲复辟而杀死伊尹,则伊尹死有余罪,就算把他灭族了都算是件小事,那么太甲为什么又复立其子为官,还退还田宅给他的儿子呢?”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上来看,伊尹在商代一直都受到了很高的尊崇,甚至与商汤并列祭祀。在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伊尹在商代的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直到春秋时叔夷还说:“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土)”,赞扬伊小臣(即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这同《尚书》、《诗经》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业是一致的。
  虽然伊尹在其去世后的地位非常崇高,但是也不足以说明他不是被太甲所杀的。历史上不乏原被定性为右派甚至是反革命分子的人后来又被平反的事例,岳武穆死后被平反和祭祀的例子也是这样。因此,仅凭伊尹在商代一直都受到祭祀,就否认《竹书纪年》的说法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起码,撰写《竹书纪年》的史官们没有如用春秋笔法写历史的史官那样的过于积极的写作意图。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竹书纪年》出土之后,会给当时的思想学术界会带来何等巨大的震动。正是由于《竹书纪年》对儒家正统学说的巨大冲击,这样如此重要的一部史学著作,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到唐末五代时,其传抄本开始逐步散佚,到了宋代则基本亡佚。
  由于《竹书纪年》相对于汉儒经典太过另类,宋朝二程、朱熹一派的理学又居于正统,儒学成为了国学,而《竹书纪年》所记载之历史则冲破了儒家对于古代历史的认知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竹书纪年》理所当然会被宋儒视为异端邪说,必欲除之而后快。正如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纪年存真序》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越六百余岁而是书复亡。”意思是说汉以后的学者们受制于自己所学习过的东西,一旦遇到与司马迁的《史记》以及有汉一代的儒家学说相抵触的东西,便都不做任何的研究和考证,后来过了六百年而已又佚亡。不过,清代以来的学者如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等都曾着力搜求南北朝至北宋的古注、类书中所引《纪年》佚文,加以汇辑、补充和校订,大致恢复了《竹书纪年》的概貌。
  不过,就算认定《竹书纪年》的说法为真,我们同样无法判断孔子、孟子、司马迁等人到底是被古人蒙了还是他们故意使用春秋笔法去影响下一代,因为儒家人物们一直有为他们的神主牌文过饰非的习惯和倾向,这种习惯和倾向在儒教一统天下的时候自然无人敢于非议,可是到了今天的这个开放社会,那就会让人呵呵了。
  关于这段真伪难辨的历史悬案,我们今后恐怕也只能靠自己的各种脑补去判断了。
  脑洞爆裂:
  1.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太甲被放逐了七年后,却突然跑出来击杀了伊尹,难道他是令狐冲救出来的任我行吗??
  2.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是否能够推断是伊尹的两个儿子帮助了太甲越狱吗?否则为什么太甲在重新取得帝位后不斩草除根,反而“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呢?
  3.为什么在接近四千年以前的那种卫生保健水平下,伊尹居然能够活一百岁呢?会不会是伊挚和他儿子都当过令尹,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管他们叫伊尹,而伊陟和伊奋则是第二个伊尹的儿子,就好像历史上的后羿也有好几个,反正当时也没有别的文字资料能够流传下来,后来的人傻傻的分不清,就都当成是同一个人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