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我是崇祯皇帝 / 第101章武备学堂招生难

第101章武备学堂招生难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青龙营当中,长矛手动了,响起了一阵喊声。
  “向左转!”
  “向右转!”
  顿时,长矛手分裂开来,化为了两截,散落在两边;而火枪手顶在了前面,站立在了大阵的中央。
  “第一排蹲下!”
  “第二排半蹲!”
  “第三排站立!”
  火枪手在战前,已经装好了子弹,静静等待着。
  “杀呀!”
  这时,喊叫声传来,对面的军队开始喊叫着,冲杀而来。
  面对火铳,世人只有两个反应,一个是躲闪,一个是快速向前冲。此刻,盾牌手拿着盾牌,短刀,冲杀而来,距离越来越近距离。
  一百步!
  八十步!
  五十步!
  可火枪手还是等待着,还是没有射击。
  “为什么还不射击!”孙承宗问道。
  三十步了!
  二十步了!
  “预备!”这时,百夫长喝道:“射击!”
  立刻雨点一般的铅弹射击而出,二十步的距离,几乎是近在咫尺,几乎是贴着脑门,开始射击。
  伴随着清脆的响声,前排的盾牌手好似割到的麦子一般,纷纷倒下。瞬息之间,就是有百人毙命。
  “刺刀准备,杀!”
  这一刻,青龙营士兵们喊叫着,刺刀冲杀了过来,在冲杀当中,也是整齐的队形。顿时之间,京营士兵受挫,士气被夺,向后退去。
  挥动着刺刀,继续前进而去。
  刺刀,说是刺刀,其实是长矛!
  此刻,火铳本身就是两米长,又是加上刺刀,大约是两米五,相当于长矛,刺杀起来,威力出众。
  不断前进着,京营不断后退着。
  这一刻,两翼有着长矛手掩护,又是不断推进着,开始包抄着敌人,战斗摧枯拉朽一般,快速推进着。而京营前排挤压着后面,后面空有兵力,却是被挤压着,根本无法发挥出来。
  似乎再过片刻,京营五百就要大溃。
  “陛下,京营输了,该结束了!”
  孙承宗道。
  “该结束了!”朱信说道。
  铛铛铛!
  啰声响动着,两军才分割开来。
  这一战,京营五百精锐大败,阵亡一七十二人,受伤五十人;至于青龙营,阵亡仅仅是五人,受伤不足十人。可这是表面现象,战争从来不是敌军全军覆灭,结束了战斗。
  而是交战当中,一方气势下跌,军阵破开,全军大溃。
  这一战,若是继续下去,京营五百将全军覆灭!
  …………
  京营演习结束了,朱信也开始改革着京营。
  从京营当中,挑选出了三万人进行训练,分为六个营进行训练,只是简单的队列训练,又是刺刀拼杀训练。然后武备学堂,也开始逐渐了,主要是读书人为主。
  大明读书人了太多了,考中进士的很少,考中了举人的不多,考中秀才也难。在大明,考中了秀才,相当于后世考中了名牌大学一般。
  武备学堂,主要是招收童生,还有秀才为主,在全国范围内招生!
  结果一个月时间,没有一个童生前来,很是失败!
  朱信心中恍然,大明重文轻武,严重至极。
  在实际作战中,他们也会提出各自无理的指责。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快速投入战斗,就是贪功冒进,嗜杀成性;如果按兵不动,等待有利战机,那就是畏敌不前,养寇自重。武将必须听从文官的指挥,然而一旦发生变故,他们却要武将承担一切责任。功劳可以全是我的,黑锅必须你来背。
  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也使得退伍士兵无法得到正常的社会地位。明朝属于农业社会,统治者所推行愚民政策的根本方针就是保持乡民的淳朴无知。但是,士兵在部队所学到的技术和养成的习惯,难以再度适应简单的乡村生活。他们退伍还乡后,与乡民格格不入,乡民也对他们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产生交集。
  重文轻武的制度和风气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明朝的军事败坏到触目惊心的程度。1555年,一股只有70人的倭寇团伙登陆后,深入明朝腹地,四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围绕有12万驻军的南京城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虽然被歼灭,但是明朝士兵伤亡4000有余。
  明朝武人地位低下,当兵也就成了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所以各卫所里士兵逃亡和换籍的事件也就层出不穷。
  最后明朝推出了巡抚为最高长官。巡抚的人选几乎都是文官,这就形成了中央有大学士、地方有巡抚的文官势力的全覆盖。武将们空有较高的官位,但是没人理他们。到了明朝后期,经常会出现级别高的武将对着那些户部、兵部的郎中们点头哈腰的情况。
  一个五品武官,对着七品县令,点头哈腰,也是正常至极。
  于是,二品文官袁崇焕,斩杀一拼的毛文龙,也是正常至极了。
  在后世,一个高官直接斩杀了一个军区司令,根本不可能,是大笑话,可在大明却是正常至极。
  在大明建国初期,武将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官员等级划分上,武将也要明显高于文官。在中央官员中,五军都督府的五位都督都是正一品,在朱元璋取消了丞相以后,这就是最大的官职了。请注意丞相不一定非要是文官,大将军徐达就曾任丞相。而文官最大的官职是六部尚书,只是正二品,这些文官想要升为正一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再看地方官职,朱元璋废除了元朝时期一省只有一位军政长官的弊端,他讲军政刑分开。分别设立了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中负责一省军务的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和六部尚书平起平坐。而负责一省民政的布政使却仅仅是从二品。此外只能指挥5600人的卫指挥使也是正三品,而一个知府却仅仅是正四品。
  随着明朝基本上停止了对外用兵,国家的重心开始转向内部。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越来越多,逐步成为了有权无名的宰相。除了正规场合不能出现宰相的称呼以外,在私下交流中内阁大学士们一直被尊称为宰相。正是由于内阁权力的扩大,致使武官方面的五军都督府成为了鸡肋。那些武将们虽然也贵为一品,但是实际权力上相比大学士们不知差了多少倍。
  在地方上武将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国家已经进入太平盛世,对军队的迫切需求不是那么明显,武将位高权低、有名无实的情况开始出现。虽然都指挥使管理着一个省的军队,但是加上军户的家属在内也不过几十万人;而品级较低的布政使却可以管理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虽然都指挥使的官位高,但是实权小、高职位是虚的,而布政使虽然官位低,但权力是真的。这种情况不单单只存在布政使和都指挥使之间,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只能管理几千军队的卫所长官有没有底气,对着官位比他低但管理着几十万百姓的知府吆五喝六?答案是他不敢,因为权力差的太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将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到了明朝后期,一个六品守备见了七品知县要先作揖请安,而知县甚至可以不还礼。
  此外科举制度的完善也成为文官压制武官的助推手,因为文官都是通过科技考上来的,他的同乡、同年、同学和座师大多都在朝中为官,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抱团。而武将通常只有那么几个袍泽可以依靠,如果某位武将惹怒了某位文官,那么他惨了,庞大的文官集团会群起而攻,不弄死他决不罢休。虽然文官内部也有派系争斗,但在针对打压武将的态度上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地方上三司并立,造成了政出多门,最后明朝推出了巡抚为最高长官。巡抚的人选几乎都是文官,这就形成了中央有大学士、地方有巡抚的文官势力的全覆盖。武将们空有较高的官位,但是没人理他们。到了明朝后期,经常会出现级别高的武将对着那些户部、兵部的郎中们点头哈腰的情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