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的时候,隋炀帝杨广已经龟缩在江都,驻守长安的是他的孙子——代王杨侑。
听到李渊起兵、尊自己为帝的消息,杨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真想下一道命令给李渊,命他停止前进,但他也知道,这样的命令肯定没用。与西京留守卫文昇、将军阴世师等人商量后,杨侑派遣虎牙郎将宋老生领兵二万驻守山西霍邑(今山西霍州),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领兵数万驻守河东(今山西永济),阻挡李渊前进。
李渊进兵至贾胡堡(今山西汾西县北),距霍邑只有五十余里。这时,他前些日子在晋祠求雨的祷告灵验了,老天爷似乎将前几个月积攒的雨一股脑儿全部倾泄下来。大雨连下多日,道路泥泞,将士们的行装湿透了,弓箭由于受潮也难以使用。李渊无奈,只好在贾胡堡停下来,派部分军士前往太原运粮。
这一停就停了差不多半个月,大雨连绵不止,军粮也快吃完了,前往太原运粮的军士却毫无音信。有人说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击了太原。这个消息让李渊心惊不已,他召集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裴寂主张回太原,说:“宋老生和屈突通已经占据险要地形,一时间我们难以攻下。突厥人贪婪,唯利是图,与刘武周狼狈为奸,他们觊觎太原已久,而我军将士的家属均在太原,太原失守,必然军心震动。我们不如回军,拯救根据地,再计划以后的行动。”
裴寂说出了大家心里的担忧,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他的意见,除了李世民和李建成。李世民说:“如今正值夏末,草木茂盛、庄稼遍地,还用担心没有粮食?宋老生轻率急躁,可一战而擒。刘武周虽然和突厥人表面上亲近,内心却相互猜忌。刘武周倒是想得到太原,但他也一定担心突厥人端了他的老巢马邑。而且我们起兵本为天下苍生,应当奋不顾身,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现碰到一点困难就班师,恐怕追随我们的义士会全部逃散,到时我们回守太原也只能坐困死城,如何得以自我保全?”
李建成同意李世民的意见,极力附和,试图劝阻撤军。不过,撤军的意见显然占了上风。重要的是,主帅李渊心里早就打定主意撤军了,这场军事会议只是一个形式。
撤军令下达,李建成忠厚,内心虽不愿意,还是选择服从命令,下令麾下左军整理行装,拨转马头打道回府。
李世民回到营房,把身上的佩剑重重地往桌上一掷,急得团团转。“不行。”突然,他的嘴里吐出两个字,随即冲出营房,骑上战马,往主帅的营帐驰去。
时间已是傍晚,李渊已经就寝。李世民在营帐外被警卫挡住。
“我有事求见大将军!”
“不行,大将军已经就寝,吩咐任何人不得打扰。”
“我有紧急情况。”李世民一边说一边往里闯。
两名警卫拔出剑,挡在他前面。李世民不得不停下脚步,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哭声惊醒了李渊,他把李世民叫进去,问:“怎么了?”
小伙子英俊的脸上仍然挂着泪痕,他说出了心中的焦虑:“大伙跟着我们起兵还不是图个荣华富贵?现在我们回去只能算是贼啊!作贼哪里不行?他们何必非要跟着我们?我们回军,部队很可能半路就散了。军队散于前,敌人乘于后,我们离死亡不远了,想到这,我怎能不悲伤?”
那一年,李世民才十八岁。正因为年轻,心中没有太多的羁绊,所以不遗余力主张起兵。也因为年轻,在李渊心中,他的话没有裴寂等人那样有份量。但李世民的这番话却彻底震醒了李渊。是啊,造反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回头路,回太原我李渊算什么呢?还算隋朝的太原留守吗?
想到这,李渊害怕了,他问李世民:“军队已经出发回去,怎么办呢?”
“右军还没有出发,左军虽已出发,但应当没走多远,请派人把他们追回来。”
看到李世民胸有成竹的样子,李渊笑了:“成败在你,还说什么呢,你放心去做吧。”
好消息接踵而至。左军回来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太原的运粮也到了。李渊下令全军曝晒行装和兵器铠甲,然后抄小道直扑霍邑。
霍邑守将宋老生确实有勇无谋。李渊在贾胡堡陷入困境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连派小股部队骚扰的动作都没有。现在大军逼城,李渊还有点担心宋老生闭门不出、死守霍邑,但李世民、李建成却不这么看,说:“宋老生轻率无谋,我们派少量骑兵前去挑战,他没有理由不出来迎战。如果他固守城池,真的不出来,我们就散布消息,说他三心二意,想与我们同伙,这样他必然害怕,又怎敢不出来决战?”
李渊带领数百骑兵在霍邑城东列阵,步兵埋伏在后面,然后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几十名骑兵到城下,对宋老生破口大骂。
李渊父子这样做显然是要引敌出城。宋老生被骂得七窍生烟,一怒之下,没想那么多,领兵三万从东门、南门突出,准备狠扁李渊父子一顿。李渊见状,立即召步军上前。
步军这个时候正准备吃饭,听到主帅召唤,端着碗跑到阵前。李渊想让军士吃饱了再打杖,但李世民不同意:“没时间了,机不可失。”下令官兵们把碗扔了。
李渊和李建成带领军队在城东布阵,李世民则在城南摆开阵势。阵形刚刚布置完毕,隋军已经杀到。也许是布阵仓促,也许是肚子饿,面对宋老生主力大军,李渊和李建成极为吃力,军队开始后退。
紧急时刻,李世民分兵抵住从南门出来的敌军,和军头段志玄领兵从南边山坡上飞驰而下,从背后攻击宋老生主力。李世民亲手杀了数十人,血流了两袖子,两把战刀全是缺口。他摔了摔袖子,继续战斗。见有援兵,李渊军队士气大振,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抓到宋老生了。”全军紧接着欢呼声一片。
正聚精会神杀人的隋军将士一错愕,很快就挨了一刀。形势立即逆转,隋军大败。
大势已去,宋老生掉转马头跑向霍邑城门,但晚了一步。李渊已先一步派兵抢夺城门,守门军士见状赶紧将城门关闭。这一来也把自己的主帅关在了门外。宋老生急急忙忙绕着城墙跑,一不留神连人带马摔入防城沟中,被李渊军头刘弘基一刀割掉了脑袋。
天色已晚,李渊下令攻城,没有了主帅,霍邑城很快被攻破。
在霍邑城,李渊做了一件让大家目瞪口呆的事:封官。对于霍邑城内年七十以上的老人,李渊全部授予散官(只有官品,没有职位和俸禄),对其中的青年才俊更是随才授任。李渊一边问求官者有何才能,一边笔不离手写下官职交与来人,一天之内封官达一千多人。看到这种情况,有人问李渊:“官是不是封得太滥了?”李渊说:“我们中国人喜欢当官,杨广吝惜官赏,因此不得民心,我们为什么要效仿他呢?用官位收买人心,总胜过用兵吧。”
李渊这是慷他人之慨,因为他名义上还是隋朝的太原留守,封出去的还是隋朝的官职。
攻克霍邑之后,李渊迅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临汾(今山西临汾市)、绛郡(今山西新绛县)、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于九月十日抵达河东,将河东城团团围住。
摆在他面前的又是一道选择题:围攻河东,还是弃之不顾,转而向西,直奔长安?
将佐们的意见又出现了分歧,裴寂说:“河东有众多兵马,如果我们舍之而去,万一进攻长安不顺利,退路又被屈突通阻断,腹背受敌,到时就危险了。不如先攻克河东,长安指望着屈突通援助,河东一破,长安必然不攻自破。”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但兵者,诡道也,军事上最稳妥的办法往往也是最费时最耗力的死办法。河东城高墙厚,屈突通身经百战,要攻克河东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世民又一次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不然。兵贵神速,我们连战连捷,乘胜而西,长安之人必然望风震骇,来不及做出反应,取长安易如反掌。相反,如果屯兵坚城之下,白白浪费时间,一旦士气沮丧,军心离散,那事情就不妙了。况且,关中强盗成群结队,彼此怀疑,相互制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归属,我们应当早日招抚他们。屈突通死守一座城池,不足为虑。”
李渊留下部分兵马监控河东,自己率领大军渡过河,西进关中。表面上看,他是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实际上是采纳了李世民的意见,因为大部分将领和人马都随他进入关中。
李渊率主力渡过黄河之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建成和刘文静率领,屯守永丰仓(关中的一座粮仓,位于今陕西大荔县境内)和潼关,防备来自东方的敌兵;另一路则由李世民率领,攻取长安附近郡县。
屈突通得知李渊渡河西进的消息,命将军镇守河东城,自己率领数万精兵,想绕道进入关中,但被刘文静死死地阻挡在潼关外。此时,李世民攻城掠地,很快就占领了关中大部分郡县,让长安成了一座孤城。
李世民能够如此迅速地征服关中,得益于一个人的协助:她的姐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的丈夫名叫柴绍,一直在长安任职。晋阳起兵前夕,柴绍收到了李渊送来的密信,让他火速赶往太原。
柴绍既激动又不安,对老婆说:“你父亲举兵,要我前去晋阳。如果我们两人同时离开,估计会引起官府怀疑,怎么办?”
“你只管前去。”平阳公主不假思索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他们不会在意的,藏匿起来容易。”
柴绍走后,平阳公主没有消极躲藏,而是跑到鄠(hù)县(今陕西户县)庄园,变卖家产,招兵买马,建立起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随后,她派家奴马三宝说劝了强盗头子何潘仁、李仲文、丘师利等,与族叔李神通(李渊的堂弟)联合,攻陷了鄠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武功、始平等县,队伍发展至七万人。
李渊渡过黄河后,立即命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随后,柴绍与平阳公主各率精兵一万人,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李渊特地授予平阳公主“设置幕府”的权力,让她统领自己的军队。
平阳公主的这支军队,因此号称“娘子军”。
大业十三年(617年)九月底,李世民向李渊请求攻打长安的日期。李渊见屈突通被刘文静死死地阻挡在潼关外,已经翻不起大浪,于是命李建成领兵西上,与李世民合围长安城。
十月底,在劝说守军投降无效之后,攻城战斗正式打响。结局没有任何悬念,李渊只用了十二天时间就攻克了长安城。。
十一月十五日,李渊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年号为义宁,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然后以皇帝杨侑的名义封自己为唐王,假黄鉞、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除祭拜杨氏祖宗外,所有军国大事,均由丞相决定。
李渊还未称帝,但大唐帝国已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