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纵横初唐 / 第九章 前世今生 恍如一梦 九

第九章 前世今生 恍如一梦 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福爷爷,您好,身体还好吗?”见到那虽然背有点佝偻却仍是精神矍铄的年过半百的老者,崔如英迎前一步,恭谨的称呼着,作搀扶状。
  老者笑容满面,似在眼角绽开了两朵菊花:“好好好,我身体好着呢,一顿两斤肉照样吃得下。”
  崔三郎微笑着蹦出一句话:“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老者愣了愣,哑然失笑:“三郎越来越能说会道了。”笑着笑着叹了一口气,说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前年那场祸事叫人吓得不轻啊,不曾想倒成了幸事,真是老天有眼哪。”依着老者这身份,居然也能说出这些话来,崔氏文风可见一斑。
  崔如英摸了摸鼻子,自打他受伤后,就多了个这样的习惯:“这几天双禄可好?”
  福爷爷笑的真诚无比:“好着呢,前两天去了葛城,听说一得空就看书写字⋯⋯双禄这孩子,跟在三郎身边,是他的福气啊。”
  这绝非阿谀奉承之词,乃是发自肺腑的感激。老者原本叫林福,幼失怙恃,卖身崔氏为奴,从书僮做起,一直忠心耿耿,尽心尽力,深得主家信任,十余年前被派至白洋淀负责崔氏庄园,算是主从相得。其孙子便是崔如英的书僮双禄。林福当年是崔翌的书僮,而今双禄算是孙承祖业了。林氏祖孙三代人尽在崔氏为仆,二房如今乃是崔翌当家,念在林福伺主极忠,前些年便已去了他们家祖孙三辈的奴籍,且赐姓为“崔”。其时,奴籍大多是有名无姓的,能随了主家的姓,便是莫大的荣耀。这怎能不让林福——是崔福感激涕零?对于三郎崔如英,崔福更是感恩之心无以言表。
  林双禄比崔如英大了一岁,八岁便跟从在三郎身旁做了书僮。不想三郎自打伤愈后便似突然开窍了一般,穿衣吃饭、研墨写字等一应事情尽是自己动手,且每日坚持锻练身体,着实不是一个称职的主子。非止如此,他在学院上学时,会让双禄在学堂外候着;在书房看书时,会出声朗读;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时,会让双禄收拾纸张;他甚至给了双禄笔墨纸砚,让对方得闲就写写字,声你崔氏郡望,便是书僮也能断文识字。如此种种,双禄也胸有点墨,远比其他仆从更具“读书人的气质”。仅此一点,便让崔福感激不尽,他曾在崔翌身旁随从十余载,接触了四书五经。也正因为他能识文断字,主家才会提携他。而双禄在崔如英的熏陶下,年仅十岁便比乃祖父更“博学多才”了,怎能不让崔福老怀安慰?跟着三郎,真真是双禄的福份哪。至于三郎的庶子身份,英雄不问出处,更何况有博陵崔氏这块金漆招牌在,他崔如英只要有真才实料,就一定能扬名天下。
  崔如英只道:“没有哪个人天生是有福份的,自己不争取,谁也给不了。”
  崔福怔了怔,心底震动,这是一个九岁孩童说出来的话么?怎么感觉是历经沧桑磨难之后才有的感悟呢?都在说三郎摔了一跤反倒是摔开了智窍,难道真的如此?当真是一桩怪事。
  那边崔翼见到崔福,也是走了过来,笑道:“福老哥,你身子骨硬朗着呢,当真是有福之人,这名儿取得好啊。”说话间搂着对方狠狠抱了抱。
  崔福哭笑不得:“翼三爷,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可经不住你这把力气哦。”
  他长崔翼十几岁,可以说是见着对方长大的。崔翼自幼好动,性格跳脱,却是自幼将崔福视为兄长,算是个异类。也或许正因如此,他会看如今的崔如英越看越顺眼。三郎虽尚年幼,但身上已体现出某种特性,与他崔退之相近。
  寒喧了几句,崔翼又问起白洋淀各处产业的收成。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本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崔氏“自汉迄唐蜚声延誉,甚盛益兴,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并为千年旧族……闻人达士先后相望也。”
  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后汉书·桓帝纪》载:“(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
  汉桓帝延熹元年博陵郡徙治安平。汉献帝建安年间,罢博陵郡,归于安平县。西晋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国,治所仍在安平。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还没有博陵的概念。一个名叫崔仲牟的人来到了安平县东黄城村一带,举家在此定居下来,从此繁衍生息,“博陵崔氏”由此而生。
  姜子牙功成名就之后被封到齐地,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后来传位给他的儿子。但是到了选择齐国的第三代国君继承人时,出了一点小意外。作为嫡子的季子本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齐国国君,但是季子非常谦让,将国君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则去了崔邑居住,从此也就以邑为姓氏。
  弹指间,崔季子的后裔已经繁衍了数代,到了秦代,一位名叫“崔意如”的人当了秦朝的大夫,被封为东莱侯。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崔伯基继承了侯位,住在清河东武城,这就是“清河崔氏”的始祖。而小儿子就是崔仲牟,则带着家眷定居到了安平。
  博陵崔氏跻身名门之列正是在东汉末期。汉代崇尚儒学,而博陵崔氏素以“耕读传家”为传统,十分注重培养子弟。虽然博陵崔氏分支庞杂,但基本上都是以“读书”作为非常重要的族训来传承。
  博陵崔氏之祚发轫之初在东汉。六代之中,先后出了四位大家,即崔篆、崔骃、崔瑗、崔寔。祖孙四人皆善辞赋,均有文集传世。《后汉书·崔骃传》中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沈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篆生逢王莽篡政时期,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但他为人正直,不愿投靠王莽集团,因王莽对其母“宠以殊礼”,不得不接受“建新大尹”官位。后世流传有“崔篆平反”的故事。一次,崔篆在巡视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时,忍不住流泪叹道:“刑罚无度,陷民于阱。百姓何罪,遭此苦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责任,为百姓平反,先后拯救了2000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磕头求他不要这样做。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崔家屡出人才,就以崔寔为基准,他的爷爷和班固同时代,并且齐名,文章辞藻典美,让当时的皇帝都赞赏不已。他的父亲是书中圣手,人称“草圣”,他自己则是一名政论家,后来当了高官,不过,崔寔还写过一本名为《四民月令》的书,记载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功能跟《齐民要术》差不多,算是比较少见的实用农业书。《后汉书》里对崔寔几代人评价颇高,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此所谓:天下有大唐,大唐有崔氏。
  耕读传家——崔氏文才辈出,更需要财力支撑,“耕”,便是“读”之先决条件。先祖崔寔写《四民月令》,后人自然受益。一直以来,“五姓七望”中,博陵崔氏最善农田耕作,且经营有方,历经数百年沉淀积累,既成郡望,亦是财阀。
  白洋淀农田肥沃,再加上数百个湖泊所种植的莲藕、鱼虾等,实在是占据了崔氏一大部分收入。这众多产业自是不可能交与崔福一人打理,乃是十余位理财有术且忠厚诚实的可靠人士共同经营。崔翼此次陪同客人过来游玩,也是按照惯例来此巡检。毕竟是家族的支柱产业,大意不得。
  一旦谈及庄园收成事宜,崔福立刻收敛笑容,在湖畔亭子里坐下,一五一十的将上半年他所管理的庄园收成告诉崔翼。别看他已年近六旬,记性却一点不差,一个个数字随口说来,显然是心里有本再清楚不过的账。
  崔翼听完,眉头微皱,随即舒展开来:“今夏干旱,收成受影响是难免的,怎么收的租却几乎与往年持平。”
  崔福说道:“咱们崔家定的租赋向来较低,今年受旱,收成低了一成,总不能让主家受了损失⋯⋯收的租比往年加了一成,与往年差不多就成。”。
  崔翼“哦”了声,没有多说什么。
  一旁的崔如英听了,心中暗叹,感觉隐隐有些不好,人小言微,唯有默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