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夜半鬼扒门 / 第二章:知宾,亡灵的引路人 二

第二章:知宾,亡灵的引路人 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看到后立马就猜到这老太太的身份了,当时真是没想到,我竟然能亲眼见到知宾。
  先前我也说过,哪怕是知宾跟司仪现在也不再严格照守以前的规矩和流程,大多都是当做一种副业,像老太太这种一看就知道是传统知宾,估计入这行得有好几十年了。
  这时候老太太走过来说:“这人啊,一般只要不是怨气太重,或生前是穷凶极恶之人,死后是不会祸害自家人的。”
  古人有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这里说的“言”在“红白”事当中,不仅是指言语,还代表言行。
  人一般要死了,是不会做什么特别祸害后代的事情的。将死之人,在白事里头,也叫弥留之人,和医学定义上快要死亡的人不一样。
  在中华大地上,部分地方的习俗是,在人死前三天和人新死后七天,统共十天,都被叫做“将死”,也叫“弥留”。
  当然,还有些地方“弥留”是指人死前三天和死后三天。十里一乡,八里一俗,各地习俗不一,三天、五天、还是多少天,这种事情没法统一。
  生前执念重一些的,停留的会久一些;生前执念轻一些的,会早登极乐,所以佛家常劝人放下执念。
  白事知宾所行之事,就是通过种种“礼节”,让死者安心离去,早日投胎。换而言之,白事知宾也就是伺候“人”的一门行业。
  白事知宾,说不好听一点儿,就是伺候死者的人。说高尚一点儿,有些像是引渡人,亦或者道士。
  其实也不尽然,白事知宾所管之事繁杂,对丧礼礼仪方面的讲究,甚于道士百倍千倍。
  设想一下,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乡小县无数,每个地方、每个时期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可能你在本地主持丧事如鱼得水,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会吃瘪。所以大多数白事知宾,都偏安一隅,想成为一个吃遍中华大地的白事知宾,难上加难。
  或许有人问了,你全国各地都办过白活儿是不是比他们知宾还厉害?
  其实不是,我们这行只走流程不会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丧葬中一旦出现意外还要靠当地一些能人协助才能把事儿给办好。而老太太这种知宾就不一样了,不但可以全程按照流程执行,遇到突发事件还能自己解决。
  到这儿我就纳闷了,这事主本地有个知宾干嘛还大老远请我一个外地人过来?
  正想着呢,事主那边就过来告诉我说可以接着走流程了。
  当时我一肚子疑问,但收了人家钱就要把事做完,这是我们这行的规矩,于是准备了一下就接着进行下面的流程。
  不过还没等我把东西准备好,就听事主叫我:“何师傅,何师傅你来看一下,俺娘这头上咋还青了呢?!”
  听到事主说死者额头青了,我心里咯噔一声,赶紧跑过去看,果然,过去的时候发现死者额头青了一片,这块青色的印记来的十分诡异,我可以肯定在之前穿寿衣的时候还没有。
  我让事主盯着,看那块青印会不会蔓延,如果蔓延了一定要叫我。
  交代完我出去让人带我去事主家厨房,去到厨房拿了个碟子,然后从灶洞下面用勺子刮了一碟子锅底灰。
  那时候我是真的有点慌了,死者额头出现青印,在殡葬行业来说就是代表这人死的有怨,很有可能会诈尸。当然我是第一次见这种情况,到底会不会诈尸我也不知道,但提前准备一下总归没坏处。
  而且关于诈尸怎么说呢,这回事并不常见,民间传言谁谁谁死后尸变的传闻多不符实,这些传闻大多是好事之人,添油加醋给自己增添的谈资。
  说句老实话,诈尸连我外公都没经历过,最多就是经历过起尸,就是毫无预兆的从床上坐起。后面大家也知道了,科学解释说这是被生物静电刺激,导致死者坐了起来。
  但诈尸跟起尸可不一样,别看就一个字不同,就这么一个字差的有十万八千里。
  刮了一碟子锅底灰,我赶紧又跑去堂屋,去到问事主怎么样了,事主说还好,那青色的印记没有蔓延的迹象。
  听到这我也算松了口气,不过为了避免变故,我去院子里挖了一点土,跟从厨房刮的锅底灰混在一起,然后塞住死者的鼻孔。
  这些还都是外公教我的,在白活儿中这叫做“封窍”,算不上什么多厉害的手段。。
  在以往,死者对人世留恋是常有的事儿,但是新死的魂魄在人世停留久了,难免被世间阳气冲散,所以用锅底灰堵住死者鼻孔,防止魂魄从躯壳中出来,也防止他们被阳气冲散。
  锅底灰在中医里叫百草霜,灶突墨,灶突中尘,灶额上墨等,常用于止血。其实他还有个功效,就是封阳、堵阴。人们又讲究入土为安,用锅底灰混着泥土封住死者鼻孔,可以防止一些异常事故的发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