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三国之从云南开始 / 第十三章 粮食

第十三章 粮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假设三年后我们进攻成都,两地的粮食能支撑打仗么?”方鹏问江薇。
  江薇答道:“这笔帐我算过。现今云南加上建宁的人口大约是四十万人。正常情况下,征兵的数量十取一差不多是极限,两地可征兵的数量大约四万人……”
  十取其一,方鹏掂量着这个数字。现时的人结婚早,生养两个孩子,父母健在的情况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话,一个普通家庭有五至六口人。十取其一,意味着两个家庭就被抽去了一个壮劳力。影响已然很大,再多则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发展能力了,不好再增加。
  “我们按四万兵远征成都计算……”江薇继续着自己的算计。
  李恢插话道:“四万兵能打下成都?”
  方鹏道:“必须的。甚至三万、二万。军师你继续说。”
  “四万兵远征成都,就算顺利,前后估计都得三个月。粮食按三个月或者一百天准备,四万人至少需要四百万斤粮食。此外,战马以及送粮队也需要粮食,其消耗按一倍半计算,需要六百万斤粮食,合计打成都最少要准备一千万斤的粮食。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江薇有条不紊地讲述着其中的估算,“这还是能顺利攻下成都的情况,万一攻不下,回来就没粮了。”
  “我做过统计,建宁、云南两地的耕地总共约60万亩。时下正常情况下的稻谷的平均亩产是280斤,变成大米,大约是195斤。如此,两地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大约是12000万斤,人均约300斤。假设每人每天平均的粮食综合用量是八两,则一个人一年的用量是290斤。那么每人每年约有十斤的余粮,两地四十万人口的余粮大约是四百万斤。这样一算,想出兵北伐,要准备三年,粮食才有保障。正好是城主说的三年,”
  江薇说了一大串的数字出来。
  这一点方鹏很欣赏。这样的话语才有说服力。
  但是,在场众人都心中有数,把余粮都搜刮到官府手中,何其难也。弄得不好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抗。
  如果碰上天灾人祸,什么余粮都没了。
  所以,三年凑够北征的粮食,显然不太现实。
  况且,如果战斗不能在三个月内结束,到时候回来的粮草都没了。
  因此,这样的粮食产量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这一点,三人都清楚。
  但是如何提高粮食的产出呢?
  李恢想的是让哪些土著安定下来好好耕田。
  江薇说看哪里还可以开垦农田,那怕远点。
  俩人问方鹏的看法。
  方鹏说都对。
  但他接着说的话让江薇和李恢完全不懂。
  “建水库,种双季稻。”
  双季稻?现在的水稻春种秋收,跨过三个季节。那么,双季稻指的是横跨两个季节的水稻么?还是说一年种两次?
  水库又是什么呢,装水的池子么?
  方鹏解释道:“双季稻就是一年种两次稻谷,春种夏收、夏种秋收,一年收成两次。云南南部温暖多雨,完全没有问题。至于建宁这些地方,地势高,相对凉爽些,需要培育合适的水稻品种。”
  方鹏这一解释,两人才弄明白城主的想法。
  李恢道:“种两季,南部的人的确有人尝试过,但加起来的产量所增不多,似乎得不偿失,所以种者寥寥。”
  方鹏击掌道:“这不就行了。既然有人种成了,剩下的就是选育优良品质,提高耕作水平的问题了。”
  两人将信将疑地望着方鹏。
  “水库又是什么呢?”江薇问。城主多次提到修水利,她以为就是疏浚河道,加固水渠,引水灌溉这些事情,现在才明白,城主指的主要是修水库。
  方鹏解释了一下什么是水库。
  接着说道:“云南虽然雨水充沛,但雨季旱季分明。春天播种时节,经常面临旱情。修了水库,就可以调节用水,这也是栽种双季稻的保证。”方鹏道。
  李恢道:“城主恕我直言,古来治水在疏不在堵。江河湖泊,无不汇入大海,顺其自然。城主反其道而行之,要把水截住,会不会反被水噬?”
  想想高位蓄着巨量水的水池,李恢有点不寒而栗。
  “况且,截断河流,能做到吗?”他说道。
  这纯粹是技术问题。
  “水库能修成。”方鹏肯定地说道。具体的技术细节,一时半会说不清,到具体落实了地点,再讨论不迟。
  他想过,一开始心不要太大,从小水库做起。
  再说,修大水库,投入大,周期长,完全没这个时间等待。
  方鹏的想法太过新奇,让两位下属陷入了沉思。
  细想之下,如果能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并加以普及,粮食的总量便会大幅提升。而在云南南部,这种可能性性是很大的。至于其他地区,或许也可以试一试。
  修水库嘛,倒是新鲜事,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不知道这种逆天的东西怎么去修。
  “明日,我们去城东北看看,说不定有合适的地方修水库。”方鹏道。
  地图上,城东北有大片可开垦用地,说明那一带是农田,方鹏猜想那里可以建水库。
  “是,遵命。”两人答道。
  ——
  成都。
  益州州牧刘焉不久前去世,将位置传给了刘璋。
  这日刘璋正在宫中饮酒作乐,观看歌舞,守门的军士报告张松求见。
  “又是他,烦不烦,也不让人歇一歇。传他进来”刘璋不满道。
  “主公早上没去府衙,子乔只好进来打扰。”张松进来道。
  “有什么事快说吧。”刘璋恨不得马上把他轰出去。
  “主公明鉴,云南方鹏藐视朝廷,擅杀朝廷命官,夺取城池,而且居然又占了建宁,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子乔特来请求主公发兵征剿。”张松道。
  “此事不是议过一次了吗?我说过,先观察观察,方鹏说不定会主动来投我们。难道,他真的不怕我雷霆一怒?”刘璋道。
  “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方鹏无意投靠主公,所以还是请主公早做决定。”
  “啊,真的吗,方鹏真不怕死?”刘璋有点意外。
  张松一拱手:“事不宜迟,请主公发兵消灭方鹏。”
  “……此事重大,明日堂上再议罢。”刘璋挥挥手,让他退下。
  “这……”
  张松无奈,只得退去。出了门,喟然长叹:“主公如此糊涂,益州只怕迟早会属于他人。”
  第二日,益州衙门。众人商议张松的提议。
  赞成发兵和反对发兵的各占一半。
  反对发兵的理由是路途遥远,准备不足。
  两边吵吵嚷嚷,争持不下。
  黄权道:“我们准备不足,但方鹏何尝不是立足未稳?等我们准备停当,他人也已整备完成。故此,当立即发兵征剿。”
  秦宓见状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主公不妨先派人招安,如果方鹏答应投降,则上报朝廷,封他一个官,这样省却了远征的麻烦。招安的同时,抓紧做讨伐准备。假如方鹏不愿意屈从,再发兵攻打不迟。”
  最终,刘璋同意了秦宓的提议,派张松前往说降。
热门推荐